中国SCI期刊发展现状及与出版平台合作建议

2022-02-18 01:59颜永松王维朗薛婧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发文科技期刊期刊

■颜永松 王维朗 郭 伟 薛婧媛 游 滨 曾 忠 周 沫

1)重庆大学期刊社,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400044 2)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滨江东路3999号 132013

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发展、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科研人员发布成果的平台,还在争夺成果“首发权”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科研人员也可以在科技期刊,尤其是高水平科技期刊上汲取专业知识,了解学科进展[1]。此外,一流的科技期刊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以及作为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国家层面也提出要以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优化期刊结构化布局,着力提升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期刊规模化、集约化建设[3]。2019年9月19日,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重点扶持高水平期刊,在交叉和前沿领域等创办新刊,推进集群化和数字化平台建设。“卓越计划”的实施已取得了不错效果,但中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实力仍然偏弱,仍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大量优秀科研成果的发表首选国外期刊[4]。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为了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多采用“借船出海”的模式[5-7]。然而,“借船出海”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期刊在很多方面没有主动权、成本过高和编校容易出错等[6-8]。发展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造船出海”的呼声和需求日益凸显[9-11]。我国已有很多科技期刊实现了“造船出海”,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期刊Opto-ElectronicAdvances采用自建平台,在较短时间内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国激光杂志社的Researching出版平台和《中国科学》杂志社的SciEngine平台已经陆续投入使用。本文通过调查中国SCI收录期刊的总体情况,分析期刊在“借船”与“造船”模式下的表现,为我国培育一流科技期刊,加快国际出版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被SCI数据收录且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以下简称《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它们的影响力及发文情况。为与全球SCI 期刊进行对比,选取被2019年版JCR收录且被《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全部SCI期刊作为辅助研究对象;同时,排除2019年无影响因子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无发文量的期刊,最终得到9236种SCI收录期刊,包含中国SCI 收录期刊226种。按照《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学科分类,计算学科整体平均影响因子和年发文量,其中,发文量不包括修订和撤回两种类型的文章数量。中国SCI收录期刊的出版商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期刊的获取模式来自期刊官网。

1.2 检索方法及数据统计

选择JCR数据库,进入“Browse Journals”页面,在Filter选项中选择Citation Index为SCI检索,JCR选项为2019,点击下载,将所有文献数据以csv格式导出并另存为Excel格式文件。将所得数据与《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进行比对,按照不同学科进行分类,部分遗漏的数据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查找补充。合并得到9236种期刊的学科分类、影响因子以及年发文量等信息。

2 中国SCI收录期刊的总体情况

2.1 SCI期刊学科分布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被SCI和《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期刊共226种,其学科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中国SCI期刊主要分布在工程技术领域和医学领域,两个类别的期刊数量占比共53.3%。目前,《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综合性SCI期刊只有2种,分别为NationalScienceReview(影响因子为16.693, 2019年发文量为209篇)和ScienceBulletin(影响因子为9.511,2019年发文量为294篇),其发文量和影响因子表明这2种期刊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图1 中国SCI收录期刊的学科分布

管理科学学科目前仅有1种中国的SCI期刊,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主办的JournalofSystemsScienceandSystemsEngineering,其2019年的发文量仅为49篇。根据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于社会与管理科学学科前100名的中国高校有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等10所,这也从侧面很好地反映出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落后于学科发展。

目前,《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社会科学学科的SCI期刊有53种,其中没有中国期刊。社会科学学科的SCI期刊出版商主要为Springer Nature、Elsevier及Sage等大型出版商,抑或由著名大学(如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地主要分布于欧美澳地区,来自亚洲的期刊仅有2种,分别来自日本和韩国。

地学天文学科的中国SCI期刊目前也仅有1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的ResearchinAstronomyandAstrophysics。近几年,中国在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需要更多的天文类期刊发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但目前来看,缺口仍很大。

2.2 中国SCI期刊与出版平台的合作模式

在226种中国SCI期刊中,有194种通过各种方式与国外出版平台合作。主要的合作方式有3种:(1)期刊或者出版社为出版商,使用国外出版商的发布平台;(2)国外出版公司为出版商和发布平台,同时,部分期刊拥有自建的期刊网站;(3)出版社和国外出版平台同时作为出版商,并使用国外发布平台,仅有中国激光杂志社主办的HighPowerLaserScienceandEngineering(《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使用了这种合作模式。其余的32种期刊都是将自己的网站作为发布平台。其中,已形成期刊集群的仅有AME出版社,其拥有9种同时被《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和SCI收录的期刊,其他SCI期刊多采用单刊出版模式。中国SCI期刊与国外出版商的合作情况如图2(a)所示。

期刊的开放获取模式有4种:(1)完全开放获取(Full Open Access)——读者可以在网站上自由下载文章;(2)混合模式(Hrbrid)——部分文章可以开放获取;(3)订阅模式(Subscription)——需要购买或者订阅期刊才能阅读;(4)延时开放获取(Delayed Open Access)模式——文章上线后需隔一段时间才开放获取[12]。通过人工检索226种SCI期刊官网信息来了解期刊的开放获取情况,结果见图2(b)。可以看到:采用完全开放获取模式的期刊有113种,采用混合模式的期刊有83种,采用订阅模式的期刊有27种,采用延时开放获取的期刊有3种,分别为CellResearch(与Nature平台合作),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与Nature平台合作)和ResearchinAstronomyandAstrophysics(与IOP合作)。

图2 中国SCI期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方式及开放获取情况(a)中国SCI期刊与国外出版商的合作情况;(b)期刊开放获取情况

2.3 SCI期刊影响因子与发文量

中国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量及其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分布情况见图3。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2019年版JCR,226种中国SCI期刊中仅有9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超过10(占比为4.0%),而影响因子低于4的期刊有170种(占比为75.2%),这226种期刊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上有较好的表现,1区和2区期刊所占比例为61.9%。由表1可知:除综合性和农林类期刊外,其余学科的中国SCI期刊影响因子超过学科平均影响因子的期刊数量较少。从2019年发文量看,186种期刊(占比为82.3%)在2019年的发文量少于200篇,超过学科平均发文量的期刊占比也较低;中国SCI期刊年发文量大于500篇的期刊仅有5种(占比为2.2%),分别来自化学、物理和医学学科,其中AME出版公司的AnnalsofTranslationalMedicine2019年发文量超过1200篇。

表1 中国SCI期刊与学科平均指标对比

3 中国SCI期刊与国际出版商的合作情况

国际大型出版商可以为期刊提供规范的出版流程、较快的出版速度和较好的文献展示平台,有利于国际推广以及版权许可与再利用等。此外,国际大型出版商对出版趋势的变化也有较好的把握[13-16],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可以让编辑学习到国外的办刊理念,制定期刊发展战略,从而提高SCI期刊的影响力[17]。

为了扩大国际传播范围和提升期刊影响力,很多科技期刊通过各种方式与国外大型出版商合作,合作内容主要涉及版权归属(包括印刷版和网络版)、编辑终审权、合作方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合作双方的经济分配等问题[18]。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对外出版合作对象主要是国外大型商业出版集团、专业学/协会出版社和著名大学出版社。大型商业出版集团主要有Springer Nature、Elsevier、Wiley、Taylor & Francis等;专业学/协会出版社有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 IOP)出版社、美国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出版社等; 著名大学出版社主要有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UP)、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P)等。本文选取部分商业出版集团、学/协会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介绍中国SCI期刊与国外平台合作的情况。

3.1 大型商业出版集团的合作情况:以Springer Nature和Elsevier为例

3.1.1 总体合作情况

Springer Nature集团主要分为Springer平台、Nature平台和BMC平台,其中,BMC (BioMed Central Group)平台专注于生物医学类期刊,平台下的期刊均采取完全开放获取模式。目前与Springer Nature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共有93种,合作类型见图4。与Elsevier集团合作的期刊共47种,其中23种期刊的出版商为Elsevier;其余24种期刊自己作为出版商,使用Elsevier出版平台,这部分期刊主要来自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科学出版社。

图4 中国SCI期刊与Springer Nature集团的合作情况

3.1.2 合作期刊分区情况

从数量上看,我国的SCI期刊与Springer Nature集团的合作最多,主要分布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1~3区(图5),与Springer Nature集团3个平台的合作模式见表2。

表2 Springer Nature集团与中国SCI期刊的合作模式

由表2可知:直接与Springer平台合作的中国SCI期刊有81种,包括44种直接以Springer平台为出版商,以及37种期刊作为出版商、Springer作为出版平台的期刊,这部分期刊主要集中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2区和3区;与Nature和BMC平台合作的期刊主要集中在1区和2区(图5)。与Springer Nature集团相比,与Elsevier合作的中国SCI期刊总量较小,主要分布于《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1区和2区,见图6。

图5 与Springer Nature集团各平台采用不同合作模式的中国SCI期刊分区情况

图6 与Springer Nature、Elsevier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分区情况

3.1.3 合作期刊的学科分布

在学科分布上,Springer Nature集团和Elsevier集团在工程技术和医学两个学科都有较多的合作期刊。同时,Springer Nature集团在地学、生物和数学学科的合作期刊也较多,但在综合类期刊上尚无合作的SCI期刊;Elsevier集团在农林科学学科上有较多合作期刊,但在管理科学、数学及物理学科暂时还没有合作期刊。目前,两个出版集团在地学天文和社会科学学科都没有合作的中国SCI期刊。与Springer Nature、Elsevier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学科分布见图7。

图7 与Springer Nature、Elsevier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学科分布情况

3.1.4 合作期刊的开放获取情况

与两大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对开放获取模式的选择有所不同。与Springer Nature集团合作的期刊以混合模式居多,这部分期刊使用的是Springer平台,且多是由订阅模式转变而来,采用完全开放获取模式的期刊也占有较大比例,主要来自Nature平台和BMC平台;与Elsevier集团合作的期刊多数选择完全开放获取模式。使用Springer平台的期刊采用混合模式的更多,共有61种,主要是由订阅模式转变而来;使用Nature平台和BMC平台的期刊更多采用完全开放获取模式, Nature平台下的2种期刊采取延时开放获取模式,即文章发表一段时间之后才对作者免费开放。与Springer Nature、Elsevier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的开放获取情况见图8,与Springer Nature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的开放获取情况见表3。

图8 与Springer Nature、Elsevier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开放获取情况

表3 与Springer Nature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开放获取情况

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有Springer平台、Nature平台和BMC平台。BMC专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期刊出版,旗下期刊均采用开放获取模式;Nature平台定位于高水平期刊平台,其合作费用较高,期刊的获取模式以完全开放获取和延时开放获取为主;Springer平台覆盖全学科,平台下的期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开放获取模式。与Elsevier集团合作的期刊都使用ScienceDirect发布平台,该平台的学科覆盖面广、检索较为方便,且与Scopus数据库有较高的关联度,期刊的开放模式可以根据自身要求进行选择。

3.2 中国SCI期刊与学/协会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以IEEE和IOP为例

与中国SCI期刊合作的国外学/协会出版平台主要有IEEE和IOP平台。

3.2.1 中国SCI期刊与IEEE的合作情况

与IEEE合作的中国SCI期刊有6种, 主要来自工程技术大类下的电气、自动化及通信领域,这也是IEEE的优势领域。IEEE出版社有150余种SCI期刊,在电子电气和通信领域占据行业的绝对领先位置[19];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占全世界该领域当年发表量的30%左右,制定了900多个行业标准。与IEEE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分布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2~4区,尚无1区期刊;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于学科平均值;合作期刊2019年的发文量均小于200篇,低于学科平均发文量,而IEEE旗下现有20余种位于1区的期刊,其中10余种期刊2019年发文量大于200篇;合作期刊的开放获取情况也不尽相同,传统订阅模式、混合模式和完全开放获取模式均有,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与IEEE出版社合作的中国SCI期刊的情况

3.2.2 与IOP出版社的合作情况

IOP是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旗下出版社,拥有在线出版平台IOPScience,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20]。目前,IOP有期刊90余种,超过70种被SCI收录。IOP出版了英国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会刊,是全球最大的物理及相关学科出版机构之一[21]。由表5可知,与IOP合作的中国SCI期刊有6种,分布于物理和地学天文学科。这6种期刊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均为2、3区,影响因子均低于学科平均值,仅有1种期刊的发文量高于平均值,获取模式以订阅模式居多。

表5 与IOP出版社合作的中国SCI期刊情况

虽然IEEE和IOP在相应的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但其与中国合作的SCI期刊并未达到被学术界高度认可的水平:一方面是办刊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编委团队和编辑部手里;另一方面,出版平台在该领域本就有不同影响力层级的期刊,存在一定的内部竞争。

3.3 中国SCI期刊和国外大学出版社合作情况:以牛津大学出版社为例

与中国SCI期刊合作最多的国外大学出版社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始创于15世纪末,是牛津大学的一个部门。牛津大学出版社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出版社之一,位列“2019全球出版五十强”第18位,目前出版400余种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牛津大学出版社2018—2019财年出版纸质和电子类学术新品共2518种,总营业额为8.45亿英镑[22]。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作者服务、国际合作、内容传播、书刊资源共享和学术工具书数据库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经验[22-24]。目前,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的中国SCI期刊有4种,均采用完全开放获取模式,具体情况见表6。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学术质量和经济效益上做到了很好的兼顾,其运营模式非常值得国内大学出版社学习、借鉴。

表6 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的中国SCI期刊情况

4 国内代表性出版社

目前,拥有SCI期刊较多的国内出版社是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部分行业出版社和商业出版公司也发展得较好,如中国激光杂志社、有科出版和AME公司等。同时,这些出版社或公司也在推出自己的出版平台。

4.1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主办的SCI期刊有29种,学科分布见表7。由表7可知:科学出版社现有SCI期刊主要分布在工程技术、化学和地学领域,在医学领域仅有1种期刊,在地学天文、管理科学、综合以及社会科学领域暂时还没有SCI期刊。

表7 科学出版社现有SCI期刊的学科分布

科学出版社主办的SCI期刊的合作模式主要有3种:与Elsevier合作、与Springer Nature合作及期刊自建平台,不同平台下的期刊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分布情况见表8。

表8 科学出版社主办的SCI期刊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分布情况

由表8可知:与Elsevier和Springer Nature集团合作的期刊更多分布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1区和2区,而使用自建平台的期刊则更多分布于3区;10种使用自建平台的期刊中,有7种采用完全开放获取模式。研究表明,开放获取不仅可以将文章的引用提前,更快获得引用,还有利于扩大文章的受众范围,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播学术资源和打破获取知识的壁垒[25-27]。因此,编辑部应积极完善期刊网站,为作者、读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

另外,由科学出版社研发,并与英国科技出版集团合作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国际科技期刊服务平台SciEngine 于2016年上线,目前已经收录了298种期刊。该平台与Web of Science、PubMed、CrossRef、GoogleScholar等知名学术平台实现了跨库合作,还实现了DOI生产、注册和更新以及自动的优先数字出版[28]。SciEngine平台为我国科技期刊平台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4.2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SCI期刊有10种,包括9种前沿系列以及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期刊。前沿系列目前已有28种期刊,涵盖的学科领域广泛,与Springer Nature、Elsevier集团合作进行海外发行。同时,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了一个在线期刊出版平台——前沿期刊网站,可以在确保论文质量的同时实现快速在线发表,实现了国外出版平台和国内期刊平台双渠道发布文章。目前,前沿系列期刊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主要分布在2区和3区,2019年发文量都在200篇以下。如何将不同主办单位和使用不同出版平台的期刊进行有效的集群化发展是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必须思考的问题。

4.3 行业出版社

有科出版,全称为“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2019年有色金属学会出资入股,并于2021年引入中南大学出版社作为合作方。有科出版现有SCI期刊2种,分别为2017年创办的JournalofAnalysisandTesting和2019年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创办的Tungsten。有科出版在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集群化试点项目,推出了有色金属在线平台,集合了有色金属领域的期刊、书籍检索和知识库等功能,正在建设集群化发展平台,采用学会推动期刊出版平台发展的模式。

中国激光杂志社拥有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办,中国激光杂志社承办,国内光学期刊界共同建设的光学期刊数字出版平台。2004年中国光学期刊网上线,到2020年已完成10 次升级,功能更为完善。2017年,科云平台上线,目前已从稿件管理平台升级为数据中台。2019年,中国光学期刊网的全英文平台CLP Publishing上线。2021年,定位于多学科的专业平台Researching上线,目前已收录20余种期刊[29]。基于Researching平台的新刊——PhotonicsInsights也将于2022年出版,力求通过“造船出海”的模式打造一本高水准的期刊。

AME出版社,于2009年在香港创办,是一个完全开放获取的出版商,目前出版60余种期刊,其中13种被SCI收录(表9)。AME旗下被《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期刊有9种,均来自医学领域,且均有较好的表现。作为中国的商业化出版公司,AME发展模式是国内出版平台建设一次很好的探索。

表9 AME出版社主办的SCI期刊的合作情况

5 讨论与分析

5.1 中国SCI期刊总体情况

总体来看,中国SCI期刊的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够。在科睿唯安划分的254个JCR小学科中,50余个小学科上还暂时没有中国的期刊,如Physics, Condensed Matter(凝聚态物理)学科的中国发文量排名全球第1,但目前尚无中国的SCI期刊。截至2019年11月,中国已有278所院校的1177个学科进入ESI前1%,涵盖了ESI学科划分的22个学科中的21个学科领域,仅有空间科学尚未突破。进入ESI前1‰的有57所高校的130个学科,涵盖12个ESI学科[30]。SCI 数据库2019 年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约230万篇,其中来自中国的论文约49 万篇,占SCI 收录科技论文总数的21.5%,位居世界第2 位, 高被引论文数达到3万余篇, 占世界份额的20.0%[31]。无论是从ESI学科,还是从在SCI期刊的发文量来看,中国都需要更多足以支撑众多高水平论文的英文期刊。我国2010年后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已有70余种被SCI数据库收录,但还远远不够,吸引并向世界广泛传播中国优秀的科技成果已成为中国科技期刊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大部分SCI期刊影响因子和发文量低于学科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发文量。研究表明,期刊的影响力与发文量有直接的关系,较低的发文量可能导致优质稿源流失,从而对期刊的影响力产生负面影响,发文量较低的期刊容易受到某些高被引文章的影响,导致期刊影响因子的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32-33]。对期刊影响因子具有最直接影响的因素就是文章的被引频次和发文量,而发文量又是编辑部最直接可控的方式,因此很多期刊通过控制发文量的方式来提高影响因子。期刊如何实现提质增量,是我国SCI期刊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中国大部分SCI期刊采用与国外出版商合作的模式,包括使用国际出版平台和由国际出版平台作为出版商等。调查发现,与期刊自建平台相比,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期刊表现较好。国内拥有SCI期刊较多的出版社,如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其旗下期刊的主办单位较为分散,在出版平台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管理,没有实现集群化发展。因此,我国科技期刊应通过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不断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出版模式,加快我国自主平台建设,提高期刊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5.2 与国外出版平台合作分析

国际出版商在出版领域深耕多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较高的学科覆盖度、良好的数字出版服务以及营销渠道,其出版平台也有更高的关注度,这些优势对于期刊的影响力都有积极的影响[34-35]。同时,这些平台下还拥有各自的旗舰期刊,如Elsevier平台下的TheLancet和Cell,Nature平台下的Nature系列期刊,IEEE平台下的IEEE系列期刊等,这些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已经成为所在领域科研人员的必读文献,收获了众多忠实的作者和读者;这些顶级期刊也推动了平台的发展,使其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相较于Elsevier集团,与Springer Nature集团合作的期刊数量更多、学科分布更广、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表现更优;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的期刊在影响因子上有较好的表现,但发文量都低于其所在学科的平均值;与IEEE和IOP合作的期刊,其影响因子和发文量与所在学科的平均值相比并不突出。总体而言,有国际合作的期刊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上表现相对更好。但是,不同出版社在运营模式、学科侧重和开放获取模式上有所差异,在选择国外出版商时应根据期刊需求确定。另外,在与国外出版平台合作过程中,期刊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如APC过高、编校流程协调难以及时差等问题。部分发文量过大的期刊只能采取部分开放获取的方式,甚至不得不减少发文量,这可能导致期刊的发展受到影响。要想不受制于人,我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势在必行。

国际出版平台一般采用通用的网站模板和详细的作者服务,由于期刊数量较多,并经过长期积累,关注度和点击率较高[35];而我国科技期刊大多采用单刊建设模式,可阅读内容少、关注度低,网站的维护难以实现专人打理,更新较慢。本次调查的32种没有与国外出版平台合作的期刊中,有12种期刊未在自己的官网上标注期刊的开放获取情况,在作者投稿和读者下载文章时可能会产生疑惑,不利于期刊宣传。翁淳光等[36]对国内外生物医学类开放获取期刊网站的可用性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开放获取期刊网站的平均错误较多,期刊链接速度较慢。可见,我国期刊平台的建设与国际出版平台仍存在较大差距。

5.3 国内出版平台建设

目前,国内自有期刊平台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Opto-ElectronicAdvances采用自建平台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不错的发展,也正走向系列化办刊模式。科学出版社的《中国科学》系列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前沿”系列期刊也取得不错的成效,具有了较广的学科覆盖范围,但不同期刊在学科上很少有交叉,因此很难实现作者、读者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优势互补。科学出版社旗下的SciEngine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前沿期刊网站,都只是作为国外出版发行的补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期刊运营,关注度较低。商业化运营的AME出版在出版平台打造和集群化建设上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在医学期刊领域的覆盖度和协同化发展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表明,中国有能力打造自己的优秀出版平台。

同时,很多“借船出海”的期刊,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Light系列期刊和中国激光杂志社主办的英文期刊,已经逐步走向“造船出海”。中国激光杂志社通过与国外出版社合作,积累了丰富的出版经验:HighPowerLaserScienceandEngineering(《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使用自有出版平台与国外出版社共同作为出版商,以“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相结合的模式完成自有出版平台建设;即将推出的第5本英文期刊——PhotonicsInsights将采用完全自主出版的模式,实现“造船出海”。

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平台以高水平期刊或者期刊群为基础,兼顾数据库和书籍出版等服务,如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ACS集团的SciFinder、IEEE数字图书馆等;优秀的出版平台同时也会给旗下期刊带来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还在成长期的期刊,高水平的期刊和有影响力的出版平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国内期刊平台建设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期刊协同化发展、品牌化建设和数字资源积累方面更是一项长期工作。我国5020种科技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3232个第一主办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每个出版单位平均出版1.15种期刊,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有4205家,“小、散、弱”特征明显[37]。如何改革传统的办刊方式,实现集群化、协同化发展,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平台依然是一个难题。中国的科技期刊出版平台是选择商业出版公司、学/协会,抑或大学出版社,或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模式,仍然需要在前进中不断探索。

6 结语

通过分析中国现有SCI期刊的发展情况,发现目前中国的SCI期刊学科覆盖度不高,影响力和发文量都不足以支撑中国的科技产出。目前,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对于中国期刊影响力提升和国际出版经验积累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最终的发展方向还是造船出海。中国的国际出版平台已初露端倪,依托更多高水平期刊而发展自身出版平台的方式拭目以待,出版平台的品牌化、国际化运营,以及集合国内优秀期刊形成较大的出版平台还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技期刊布局。

猜你喜欢
发文科技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