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笛 李 薇 边 钊 闫 珺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100190
维护好用户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和保障[1],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个性化服务,将提升科技期刊的用户黏性和认可度,进一步为期刊带来优质稿源,提升期刊的影响力[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纸刊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且碎片化阅读模式逐渐成为用户普遍喜欢并接受的阅读方式[3-4]。新媒体技术为科技期刊的服务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汇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5],以微信、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媒介传播,丰富了服务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用户体验。
近几年,科技期刊越来越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并立足自身实际逐渐引入新媒体技术[6-7],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创新融合和优势互补[8-9],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从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利用新媒体技术,从积极寻找用户关注点的角度,在维护作者团队、案例出版、职称考试练习系统、专业书吧、视频学习库等方面,不断创造新的内容供用户学习参考[10];CCSChemistry利用节日或者对于期刊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举办线上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以此凝聚读者,不断提升服务质量[11];老年医学期刊领域的3个微信公众号“中华老年医学杂志”“Aging Medicine杂志”“健康老龄网”协同联动运营,优势互补,形成学科知识服务体系[12];《中国图象图形学报》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为期刊的读者、作者和专家提供多种形式的特色服务[1];孔薇[13]强调以用户为核心,在微信公众号整个流程中贯穿服务意识,如菜单、版式、内容、互动等方面。上述理念以及实践经验,对科技期刊在新媒体用户服务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方面把握不够精准。
《遥感学报》2015年开通了“遥感·图像图形”微信服务号,2016年采用XML数字出版技术对网站进行升级改版,2018年开通“遥感学报”微信订阅号……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设“梧桐会”直播、视频号短视频等。《遥感学报》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的媒体技术,在新媒体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目前已经形成“网刊-微网刊-微信公众号-直播号-短视频号”全链条的新媒体服务矩阵。其中《遥感学报》微信公众号WCI 指数位于同领域期刊首位,入选“全国学术公众号100强”;“梧桐会”直播人气高涨、互动频繁,在学科和期刊领域均产生广泛影响。本文结合《遥感学报》新媒体运营实践,针对不同类型用户(学生、青年学者、资深专家),从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数据分析几个维度进行需求调研,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哔哩哔哩、视频号等新媒体手段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期提升期刊服务用户的品质和行业影响力,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4]。据此概念,可将科技期刊新媒体服务理解为:利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各种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如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视频号等,以期刊用户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的学科资源、行业资讯、应用型功能等服务信息和服务措施。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的方式,调研科技期刊用户对新媒体服务的需求。本研究结合《遥感学报》新媒体用户服务的实践案例,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服务用户的创新模式,因此本研究以《遥感学报》建立的用户基础为调研对象。(1)问卷调查。根据新媒体运营经验,设计《遥感学报》新媒体服务调查问卷,从平台、版式、内容、功能等方面设置问题。本次调查问卷在问卷星中制作,通过微信平台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285份。(2)用户访谈。以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邀请覆盖不同年龄、地区、机构、学科领域的代表性编委、专家、作者、读者共30位,通过现场拜访和腾讯会议“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回访并征求他们对《遥感学报》新媒体服务的反馈和建议,如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是什么?关注《遥感学报》微信公众号、直播、短视频平台了吗?喜欢文章类、专家报告类、行业资讯类的哪些内容?对于《遥感学报》的新媒体服务,还有哪些建议和措施?(3)数据分析。跟踪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如浏览量、转载量、涨粉数等指标,分析用户的行为、喜好等特征。
综合以上3种方式的调研结果发现,经常使用《遥感学报》新媒体的用户集中在18~25岁,其次是26~35岁及35岁以上(图1)。参考这个年龄阶段,将用户群体划分为学生、青年学者和资深专家。在新媒体平台方面,70%的用户常用微信公众号,50%的用户使用直播(常用平台为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25%的用户观看视频号(图2)。在版式设计方面,绝大多数用户喜欢清晰美观的排版风格,重点突出推送的内容,兼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在内容方面,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会议信息、数据集、专家报告、行业资讯、好文推荐、编辑推荐较受欢迎(图3);直播平台的前沿热点、研究方法、应用案例分析、科研方法与技巧的人气较旺(图4);短视频平台的会议资讯、招生招聘的受关注度较高。在功能方面,希望多种新媒体平台能够互联互动,便于多渠道获取更多学科的资源和资讯。
图1 《遥感学报》新媒体用户分布(数据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平台)
图2 用户常用的《遥感学报》新媒体平台调研
图3 《遥感学报》微信公众号内容关注度(2021年1—9月)
图4 “梧桐会”直播内容关注度调研
对《遥感学报》新媒体提供的服务进行调研: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数据分析3种方法对期刊用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和梳理;其次,对各媒体平台的用户服务措施进行分析;最后,对期刊的新媒体服务效果进行评估。研究路线如图5所示。
图5 研究路线图
结合调研中用户的需求,建立多元化新媒体服务矩阵[15-16]。《遥感学报》2004年开通了官方网站[17],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报不断开拓创新,吸纳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体技术,特别在微信流行后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先后开通了“遥感·图像图形”微信服务号、“遥感学报”微信订阅号,搭建了微信交流社群和微网刊,在腾讯会议、哔哩哔哩、知网在线教学、蔻享学术、视频号等直播平台开设账号,还在视频号短视频发布平台注册账户,并持续更新、维护和运营(2015—2021年)。目前已经建立了集网站、微网刊、微信公众号、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服务平台(图6),形成以期刊和用户为主要内容来源,以图文、视频为传播手段,以微信公众号、直播为主阵地,多平台同步联动传播的新媒体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多种需求。
图6 《遥感学报》新媒体服务矩阵
2.2.1 为学生群体服务
(1) 建立微信社群。《遥感学报》发动强大的编委会力量,已经建立几乎覆盖全国遥感相关高校的学生交流群,方便学生互相学习、共享知识。为保持微信社群的活跃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微信交流群由专人管理,定期发布最新论文、科研进展、行业资讯等信息,并将群里的交流内容汇总整理成周报供大家学习参考。
(2) 实现移动端稿件查询和文献阅读。从近几年的投稿看,学生群体是投稿的主力军。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查询稿件的最新状态,在《遥感学报》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发了“稿件查询”功能,只要输入稿件编号或者作者姓名,通过手机移动端就可以跟踪稿件的最新进展。同时,《遥感学报》将创刊以来发表的所有文章,按照年卷期做成移动端自适应阅读的微网刊,通过微信转发和微信公众号主动推送的形式,快速分享最新发表的科研成果。
(3) 提供学科资源。从新媒体平台的留言区发现,学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学习资料、升学就业等内容的需求迫切。《遥感学报》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实时动态跟踪用户需求,利用《遥感学报》及其作者、专家、编委等力量,组织策划更新各类学科资源。在“梧桐会”直播平台,组织策划学霸说等讲座,邀请遥感领域刚刚毕业的优秀学长分享学习规划、科研体会以及职业规划;邀请高被引论文作者分享阅读文献的技巧,以及寻找创新点、撰写代表性论文的方法等。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多个针对学生的栏目,如专家报告、数据集分享、好书推荐、论文集锦等,及时推出遥感领域内最新的学科资源。
我想让我的每一部作品,都能成为给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书。首先要有正当的道义感,第二要有自始至终的审美价值,第三要在字里行间流动悲悯情怀,这三个维度就是我所说的精神底子。
2.2.2 为青年学者服务
(1) 宣传科研成果。青年学者发表的学术成果,大部分是以英文形式发表在国外期刊上[18],在国际上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国内遥感领域同行不一定能快速、深入地了解其开展的研究及最新进展。为扩大青年学者在国内学科领域的影响,《遥感学报》在微信公众号设置了“SCI好文推荐”栏目,将青年学者最近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的优秀论文梳理成简短易懂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中文短文,通过微信平台大范围、多轮次宣传推广。另外,针对青年学者,《遥感学报》还在微信公众号专门设置了“院系风采、团队介绍”的窗口,通过单篇微推或者嵌在微推内的简短图文形式,向同行重点推介遥感领域的重点院系和顶尖团队。
(2)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遥感学报》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组织、承办全国性的学术论坛和国际竞赛。如首届《遥感学报》青年学术论坛,《遥感学报》作为主办和承办单位,积极推荐青年学者申报,全程参与组织策划、宣传推广和会务工作。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论坛采用《遥感学报》的直播平台“梧桐会”,通过线上的方式实时直播青年学者的口头报告,同时将征集的海报在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面向公众展示。在“中科星图杯”国际高分遥感图像解译大赛,《遥感学报》作为媒体支持单位,利用微信公众号对大赛前期、后期进行宣传推广,采用“梧桐会”多个直播平台直播大赛的整个过程,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达到30万。
2.2.3 为资深专家服务
(1) 设立学者观点栏目。《遥感学报》从科研经验、引领学科发展的角度,组织策划学者观点等栏目,将科学家多年的科研成果、经验和思考梳理成简短的观点性论文。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以图文、专家讲座、短视频形式进行多次宣传推广,为青年学者和学生在后续的科研工作中指明方向,如资深专家宫鹏教授的学者观点“宫鹏| 换个视角看遥感”,经微信公众号发布后收获近1万次浏览,在领域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2) 提供招生招聘服务。《遥感学报》在微信公众号设置招生招聘栏目,通过图文方式介绍资深专家团队、科研成果、招聘要求和即将开展的工作。“梧桐会”直播平台也开展了线上招生宣讲活动,通过播放招生团队的宣传片、现场直播专家宣讲,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更加直观立体地展示团队风采。通过邀请往年毕业生讲解团队的科研生活,从团队研究特色、科研成果、文化氛围等视角,以短视频形式通过《遥感学报》视频号发布,呈现招生团队的真实情况。多种新媒体平台、多种传播形式的招生招聘,可为资深专家精准推荐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3) 支持和宣传推广学术会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大部分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遥感学报》利用在哔哩哔哩、视频号等搭建的直播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多轮次宣传和报道,同时联合其他相关期刊如《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的新媒体平台,以及大众媒体如科创中国等,公益性直播支持遥感领域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如第二届中国湿地遥感大会,《遥感学报》作为独家媒体全程直播线上会议,观看人数达6万人次,与第一届中国湿地遥感大会线下会议相比,观看人数呈指数级增加,获得了承办方的高度表扬。
(1) 媒体联盟。单个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服务是有限的,在宣传推广渠道、内容来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遥感学报》微信公众号与遥感和相关领域的其他微信公众号互联互动,形成学科领域的新媒体联盟。目前该联盟囊括了30多个微信公众号,有行业内综合性的公众号“慧天地”“地研联”,有专业关联较大的专业性公众号“测绘学报”“武大学报”,有交叉学科公众号“气象汇”“海洋卫星”“数字生态Guolab”等。若《遥感学报》有重要内容推荐给更大范围的用户群体,将联合其他微信公众号转载传播;若其他公众号有优质内容,《遥感学报》根据用户需求评估结果,将联系转载关注度较高的微信推文。这样不仅拓宽传播范围,又为用户丰富学习内容。目前,通过行业内新媒体矩阵内部联动,《遥感学报》的新媒体传播已经取得一定效果。如“号外 | 2020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发布”,有14个微信公众号联动转载宣传,浏览量累计12274次。
(2) 与大众媒体平台合作。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受众范围较小,长此以往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发展将会很快遇到瓶颈。与大众媒体平台合作,是拓宽科技期刊新媒体服务范围的有效途径之一[19]。《遥感学报》支持行业大赛、全国性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线上活动,不仅通过自己的多个媒体平台,包括网站、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视频号,还与大众媒体平台合作,目前已获得腾讯文化、新华网、青年网等知名媒体联合支持。在承办中国科协“新一代数字技术对科技期刊出版业态的影响”的高端学术论坛过程中,《遥感学报》在自己直播平台的基础上,与腾讯文化等大众媒体平台合作,开展直播前的准备工作,如搭建课程、推流等,直播关注度达18万,不管是在学界还是在期刊界,均产生了广泛影响,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效果。
结合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遥感学报》不断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创新服务模式,组织系列品牌活动,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在扩大用户基础、吸引优质稿源、提高期刊影响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遥感学报》微信公众号在读者提名下,进入“全国学术公众号100强”。“梧桐会”直播平台在遥感及相关领域广为人知,已经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形成品牌特色。视频号刚开设不久,通过与微信公众号绑定,两者互相关联、互相引流,带来双重效益。在做好期刊出版工作的基础上,《遥感学报》以较新的视角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充分利用各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差异性、精准的优质服务,吸引大量新用户的关注,期刊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遥感学报》从2018年开通微信订阅号,到2021年形成“网刊-微网刊-微信公众号-直播号-短视频号”的全链条新媒体服务,历经4年的时间,《遥感学报》现在的投稿量翻了一倍,而且吸引了院士、领域资深专家的综述、学者观点等优质稿源;之前投稿较少或者基本没有投过稿件的单位,也开始陆续投稿。通过电话调研,发现这些单位大部分是从《遥感学报》新媒体平台看到相关内容而投稿。通过新媒体平台与专家编委建立密切联系,也吸引了交叉学科的学者,他们主动与编辑部联合组稿策划,各具特色的专栏/专辑逐渐增加,进一步提升了《遥感学报》在领域内的影响力,学报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用户的视野。
根据用户需求构建的新媒体服务矩阵,拓宽了原有媒体的宣传渠道和辐射范围。多种新媒体手段互联互动为用户提供的差异化服务,以及形成的系列品牌学术活动,提高了《遥感学报》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和支持。例如组织策划的首届《遥感学报》青年学术论坛,获得了资深专家的主动指导、青年学者的踊跃报名、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口头报告的报名人数超过110人,超过6万人次观看了线上直播。此次论坛评选的优秀科研成果,将推荐到科技期刊发表,新思想、新技术、新应用将共同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
结合《遥感学报》真实案例,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在用户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形成如下经验:(1)科技期刊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用户群体精细划分,充分了解不同用户的动态需求;(2)考虑不同媒体手段的功能和优势,针对用户选取合适的新媒体平台,并结合不同用户的多样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措施;(3)与其他相关期刊的媒体平台互联互动、互促互补,资源共享,拓宽传播渠道,共同为期刊用户提供服务。(4)利用大众媒体的资源和优势,与大众媒体平台合作。由于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在研究中难免存在信息收集不全的问题;同时新的媒体技术在不断更新,《遥感学报》视频号开通不久,在短视频制作与运营方面经验还不足,后续将继续借鉴其他国内外优秀期刊的新媒体服务经验,不断探索新媒体技术服务科技期刊用户的新模式、新方法、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