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非 北京瀚唯环艺建筑设计院主任设计师
枯山水是一种缩微式园林景观,是日式传统园林中的特色景观。它是由一些元素来指代真实的园林景观,通常由白色砂石表现为“水”,大一些的石块表现为“山”,波纹表示水的流动。日本《造园用语辞典》将枯山水定义为:“日本特有的庭园样式之一,在平庭内以置石为主喻山,以白砂喻水。”枯山水的这种象征化的造园手法表达出天然的景观,诠释出人类对大自然的崇尚之情,以简代繁,追求更高的造园意境的精神诉求。经文献典籍查阅可知,13 世纪兴起的禅宗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赋予枯山水浓郁的禅意色彩,并作为禅师参禅的重要工具一直沿用[1]。
枯山水保留了景观的构成形式,以白砂和石组的形式代替真实景观,利用耙等工具划出波纹状的纹路,比拟大海和江河,错落有致的石组更是象征山川和岛屿,它们以一种极简主义的姿态巧妙组成了抽象的山川湖泊,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给人冷峻、凝重的永恒之美。
白砂和石组是枯山水重要的构成要素。铺设白砂最初是为了僧人打扫方便,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表现水流的一种元素符号,砂纹则成了水纹的象征。石组象征着山川岛屿,枯山水中的石组多为未雕刻的天然石材,它们或横或立或斜。石组最重要的是石头的气势,不同的置石组合方式会造就不同的气势。置石的摆设,追求一种点、线、面的协调美。置石的位置是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的充分权衡,在不平衡的布置中谋求一个总体布局相对协调和平衡的构图方式。
在枯山水中,植物构成通常以两到三种树种进行组合,以常绿树与落叶树进行组合协调,以常绿树为主,落叶树加以点缀,以追求一种典雅、枯寂、凝重的协调。中心主要景观以五针松、黑松为主,辅以造型罗汉松、伏地龙柏和红枫,再加上杜鹃和南天竹点缀,表现了孤寂中的一抹色彩[2]。枯山水常被认为是日本僧侣用于冥想的辅助工具,所以几乎不使用开花植物。
枯山水景观设计一般占地面积较小,其园路一般采用飞石等象征,以配合枯山水的干净、简洁的布局形式。飞石中的间距主要是根据人类的普通步伐尺度进行设计。日本的枯山水无法进入园区中,只能在旁侧静观。
枯山水主张形式简洁、用色单一及新材料运用,同时将禅宗思想融于极简景观设计中,突出自然和秩序间的对比。枯山水景观凸显的是写意表现手法,在自然中托物寄情。在空间及造境上,极简景观无明确的场所限制,通过几何形与单一色系,结合材质本色来营造,在精神层面上,枯山水创造了一个给观景者自省的空间。枯山水以抽象的艺术形式,结合景观元素构成一幅精妙的山水画,着重表达的内涵和造园意境。
枯山水的边界有着很明确的限定,人们不可以入内,只能在景观周围驻足。观赏者们通过不同的心境和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情感,通过联想、顿悟给予每个元素一种意义,通过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自我修行。枯山水景观一旦建成几乎不会再被改变,因此枯山水拥有永恒凝固的美。它打破了土地大小的局限性,利用很小的空间去营造一个无限意境的空间,完美诠释了“以小见大”这种手法。
留白也是枯山水的特征之一。整个园景只有区区几块耸立的山石,但是已经表达出整个世界的构成。留白是一种日式的山水文化,也是追求日式禅心的一种环境辅助。与中国的留白有相似性,留白为空间提供更多的意境和想象空间。
枯山水庭院景观布局受到禅宗佛教世界观的影响。在日式枯山水景观中,并没有过多的树木花草、小桥流水,更多的形态是由置石、白砂石、青苔等组成的极简景观样式。这种极致的极简思潮对后期日本国内流行的“断舍离”的生活哲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断舍离”最早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追寻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断舍离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整理内心的混沌,并在这一过程中彻底了解自己,接纳最真实的自己。表面上是丢掉杂物,实质是丢掉内心多余的执念。
家居中所谓的断舍离,是遵循“去繁求简”的原则对空间进行简化和整理,让生活变得舒适的同时也让心灵得到了放松。这种类型概念最常用于极简风和日式风的设计之中,通过断、舍、离三种设计手法去优化和展示空间,以此实现空间功能性和人文性的转换,让居住者能够重新定义生活的方式,迎接更美好的人事物[3]。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哲学,也是一种禅意思想理念。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中的当下,人们在享受充裕物质条件的同时承受着当今社会的各种压力。断舍离的思想让都市人找到一种身心解压的方式,在繁忙且快节奏的工作中找到一丝宁静。断舍离的影响还不仅是这些,它还是一种精神治疗和净化心灵的良药—治疗我们这个时代的疾病:过度的欲望。
枯山水景观思想和断舍离的生活哲学都是一种极简主义至上的思维观念,且在日式设计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品味。这种极简主义思潮表现在日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日式的庭院设计、产品设计、家居设计中都能体会到这种极致的精致感和天然朴实无华的静寂之美。
龙安寺石庭是当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日式枯山水庭院之一,是日本美学的代表作,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龙安寺石庭坐落于日本京都市西北,创建于公元15 世纪室町时代末期,历经火灾,现址为重建复原的景观庭院。
整个庭园约为300 m2,由十五块大小不一的岩石和白沙构成。布局看似简单,却富含深意且充满禅意,目的是鼓励人们自由思考,从中也可看出修建僧人的禅意之心,以辩证的禅意思维内省和看待世界。日式的庭院禅宗思想追求景观形态极简,留白处理更显,游客无论站在哪一个位置都会有不一样的观赏感受。自然景观形态只是表象,真实的景观在于你所看到的景观产生的悟道体验。无人完美,视角有限,我们因而无法看到所有的岩石形态。这完美的诠释了禅意和断舍离的思想。
从置石平面几何关系分析图中可以看出,整处庭院为矩形,有着几何规则划分和黄金比例关系的运用。所有的山石位置都在分割对角线或者和中线的位置,运用不单调的非对称的处理让画面产生平衡的视觉感观。置石分组让景观充满动态,赋予其持续与变化之活力的是石组内部、石组与石组之间的体势关系。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浮想联翩,也可从数学和几何学的角度参透内心。宁静的环境配合清空安宁的心,从视觉到身心,由内而外的内省思考。
东福寺是日本临济宗十四派之一的东福寺派大本山,位于京都市东山区本町,山号慧日山。历史上曾名列京都五山第四位,面积20 公顷,约有25 座塔头子院及425 座地方寺院。嘉祯二年( 1236)由摄政九条道家发愿,历时19 年,于建长七年(1255)建成。东福寺是当时京都最大的寺院。
东福寺历经很多波折,曾三次被烧毁,多次重建。现今仍有遗留建筑,依然保持当时历史建筑特色。东福寺的方丈庭园是最为著名的当代枯山水大作。这个寺院住持居所的庭园重新建造于1938 年,建造者是当今著名庭园建造家重森三玲。
图1 龙安寺庭院实景图
图2 《都林泉名胜图会》中龙安寺石庭的图绘(引自《都林泉名勝図会 : 京都の名所名園案内》)
图3 置石平面几何关系分析图
重森三玲对日本各个时期的不同庭园有过详实深入的了解,他采用一种独特的现代抽象禅意设计语言重塑了这个禅院庭园。东福寺方丈庭园的四周全部都是庭园,庭园东、南、西、北各有千秋特色,环绕其中,这也是与其他禅寺庭园的不同之处。东亭枯山水的石柱是最为特色的设计之一,石柱材料取自僧人卫生间的建造基材的剩料建造。七根圆形石柱排布在经典的白砂造景中,周边有青苔泥土围绕,标记出的北斗七星的坐标位置,象征着宇宙空间的形态。这也是日本庭院历史上首次采用星座的表现手法。东方的哲学和西方的神秘学产生了碰撞。从日式枯山水的置石构图中,可以类比西方抽象画的创作意境。利用最极简的点线面构图创作出最简单且又最富有想象空间的画面,而观赏者根据自己的心境和经历会理解出不同的画面,可谓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南亭枯山水庭园名为“八海庭”,是四园中规模最大的庭园,位于寺院居所的正前方。白砂上用长达18 尺的巨石组象征仙人居住的岛屿,分别是“瀛洲、蓬莱、壶梁、方丈”四岛。其勾画出沧海波纹的白砂则代表着“八海”,动感十足的石组呈现卧立组合,静中有动,别有洞天。在白砂、巨石与青苔的组合下,营造出青山永存,绿水常青的深远意境。
西庭与前两个独立枯山水庭园的禅意感觉不同,其命名为“井田市松庭”。这里所提及的井田是古代土地划分形态—“井”字方块。重森三玲将杜鹃树修剪成短平状,与碎石石块弄成方格图形相得益彰。整体庭园造园效果秩序井然,“井”字形态尤为突出,象征着土地的形态,色彩的柔和感与南庭反差极大。重森三玲注重历史的造园传统,加以运用现代的抽象元素和三维立体构图,使得重塑的庭园有当代的气息。
北庭庭园的造型主要以青苔和正方形石头组合而成,简单且朴实无华。青苔和方形石,分布在小方格内。与西庭造园的“井”字形态相互呼应。西庭的这种造园理念来源于师法自然的禅意理念的升华。市村模样在日语中就是“黑白相间的网格状”的意思,所以北部的庭院也就是一个由绿色苔藓和灰色石头的方格交错而成,浓郁的绿色与灰色的木质地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交错的网格,凹凸有致,别有节奏感。而黑白在东方的哲学意境中即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之中的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构成。世界也在矛盾、对立、统一中存在。
东福寺方丈庭园是重森三玲的杰作之一。设计者注重纯粹建造庭园的设计理念。独立主题的造园造景,禅法境界的设计构思。四个庭园四种风貌,表达出宇宙、山川、河流、井田土地。这种独立主题的禅意的理念设计对枯山水庭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枯山水庭园的设计类别虽多,但都反映了日本文化对永恒、禅意、自我辩证的深度哲学思考。枯山水庭院体现了日本文化对美的认知和体验。而龙安寺庭院、东福寺方丈庭园作为日本庭院的精华,日本文化的象征,它展现了禅宗文化和庭院设计的巧妙结合。它给我们带来的枯寂、清净和淡然之感深入呈现出独特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