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培养完整的人

2022-02-18 17:25杨春华
教育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寄宿制家庭心理

杨春华

乡镇寄宿学校是为了解决部分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远的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教育举措,如今几乎成了大部分乡镇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最佳选择。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了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的分布格局。寄宿制学校全方位的学习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乡村家庭的教育短板,成了农村家庭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折中选择”。

然而,归根结底,寄宿制学校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形式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长不能完全把孩子的教育托付给学校,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还必须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参与,这些共同构成了儿童青少年的完整教育体系。

单一生活环境与心理冲突

陶行知先生将学校形容成“鸟笼”,将社会描述成“天空”,通过“生活教育”强调了生活经验对于儿童青少年知识结构构建以及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性。教育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将经由外界接收和习得的技能、知识与概念,通过体验、模仿和思考,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其中,既有来自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也有来自家庭环境、家人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因为寄宿生活中缺少亲人的照顾和对亲情的直接体会,一部分寄宿生在住校期间有明显的情感和性格上的变化。例如:学生们普遍有想家的念头,有些学生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抑郁质特征明显;长期隐忍导致情绪爆发,学生易产生极端行为;还有一些学生不能适应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在性格上逐渐变得内向和自闭;此外,因为寄宿生存在年龄差异,成长环境也不尽相同,学生间存在欺凌现象等。

教育学者潘光旦认为,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教育过程,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功能,前者主要承担知识传授的功能,后者则承担学生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的功能;同辈群体的互动,在学生与他人关系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可以领悟到与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现在大多数寄宿制学校采取的都是封闭式教育管理模式,虽然可以保证学生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也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势必缺少家庭生活氛围。

孩子成长中对家庭和父母的依存心理,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愿意与家人倾诉。特别是青春期时,第二性征的发育带来的生理困惑、学习的深入和成长的新阶段带来的心理困惑、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同辈群体间各种交往矛盾等,尤其需要父母帮助和引导。父母对于未成年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家庭不同成员间的教育指导,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学校教育所欠缺的。

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格形成的过程。人格培养强调“内外兼修”,即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包括文化、认知和思考能力,以及對未来自我行为的期待、自我成功动机的形成等,是行动能力和心理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镇寄宿制学校,有的学生出于寻找情感寄托和对异性的好奇而陷入早恋,有的因为缺少情感引导而欺凌他人,还有的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做出极端行为。单一的学校生活使学生难以从生活经验的积累中获取自我价值观形成的参照标准,特别是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如果不能有效面对和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很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失衡。

完善共育机制,培养完整的人

在育人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三足鼎立的教育格局,共同影响和引导受教育者。然而,当前育人环境大有将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的倾向,这不利于孩子实现身心全面发展。针对乡镇地区的教育环境和家长的现实问题,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家庭层面,增强家长的教育主体性认识,改善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的问题。家庭生活模式及亲子关系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孩子需要在家庭中获得精神支持;父母同时也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产生榜样效应。

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忽视自己作为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更不能以“不会”“不在身边”等理由将教育责任全权交付于学校,缺位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农村外出务工的家庭来说,必须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教育中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生活指导,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贯穿孩子一生。学校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进行个性化关怀,教师可通过访谈、分享教育心得和知识等多种形式主动与家长交流意见,让家长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的必要信息,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改变沟通的方式,改善亲子关系。

第二,学校层面,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寄宿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生活中各种学习活动的体验、教师的认可与态度、同辈群体的行为范式等,都对学生的自我行为认知产生导向作用。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在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加强家校沟通,开发更多元、更立体的家校合作模式,如家访制度化、家长会定期化、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等,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家校联手,共同关心和促进寄宿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教育放任型家长,学校要给予其教育指导,帮助其树立科学育儿观;对于热心教育的家长,学校可给予其有效可行的教育建议,让家长真正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

设立心理咨询教室对于很多乡镇寄宿学校来说有一定难度,学校可以积极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依托公益组织开展线下或线上的培训和咨询,帮助乡村教师提高心理教育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搭建心理咨询平台。

第三,发挥多媒体的有效功能,创造和提供家庭成长环境的有效场景。在学校学习内容之外,有意识地增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内容,补充课堂之外的有效知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亲情题材的影视作品,鼓励亲子共读家庭情感类课外读物等,增加学生对家庭的理性认知。

此外,在学校各种活动中,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如:运动会上增加以亲子为单位参加的比赛项目,定期开设学校参观日,组织学生家长观摩课堂教育等,增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观感受。再有,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开设网上家长学校,有效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家庭教育的水平。

总之,寄宿制学校教育不是对学生的“全托”教育,必须强化父母和家庭在孩子人格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父母的教育主体性意识。

猜你喜欢
寄宿制家庭心理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心理小测试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