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寄宿制学校:从工具价值到内涵式发展

2022-02-18 17:25董世华
教育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寄宿制乡镇上学

董世华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乡村学校的主体,办好这两类学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乡镇寄宿制学校在解决学生“上学远”“留守儿童看护”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是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受制于政策与学龄人口变化,乡镇寄宿制学校将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

举办乡镇寄宿制学校是乡村特殊教育环境的选择

乡村办学不仅面临位置偏远、地理条件恶劣、人口居住分散等自然环境的困境,还要应对学龄人口锐减、留守儿童抚育缺失等人为环境的挑战。历史经验证明,寄宿制学校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能有效化解乡村教育的诸多矛盾。

化解乡村学生“上学远”的困境需要寄宿制办学

乡村学生普遍存在“上学远”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学龄人口居住分散,学校布局难以找到真正的“中心”位置,无法兼顾所有学生,客观上形成了部分学生上学远的问题。就西部12省(区)而言,其境内多为高山、高原、高寒地区及牧区、半牧区,有7个省(区)的山区、半山区面积超过50%,5个省(区)的牧区和山区面积超过70%。这样的地理特征导致学生上学面临山高沟深、路途艱险、交通不便、往返时间长、行路不安全等问题。举办寄宿制学校有利于降低学生往返学校的安全风险,保证教学时间,减轻家长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二是撤点并校、集中办学造成学生“上学远”的问题。随着大批农村学龄儿童随迁就读,农村学校出现“空心化”现象。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到1429.73万人,占乡村学生总数的比例高达31.6%。乡村学校学生单向“向城性”流动加剧了生源萎缩,直接影响了乡村学校的成班率、成校率。受制于县级财政压力,在保留小规模学校与集中举办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抉择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多倾向于后者;出于安全考虑,在推广校车计划与举办寄宿制学校的抉择上,也大多倾向于后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是反映寄宿制教育解决“上学远”问题的重要指标。2016—2020年,乡镇寄宿制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4%逐年上升至95.2%,有力地证明了集中办寄宿制学校解决了乡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抚育缺失需要举办寄宿制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社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1289.67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分离,80%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由亲友临时监护,面临着学业欠佳、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和安全失保等诸多问题。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抚育缺失问题,既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又关乎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与中国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乡镇寄宿制学校具备弥补“家庭监护和抚养缺失”的功能,在诸多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中被证明是最佳选择。实践中,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一直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关注点,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铜仁学院课题组调查发现,乡镇寄宿制小学中留守儿童占比在60%以上,说明寄宿学校在接纳留守儿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提高乡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寄宿制学校教育

乡镇寄宿制学校除了具有“留守儿童看护”、解决学生“上学远”等工具价值外,还具有提升儿童生活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本体价值。

举办乡镇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提升乡村儿童生活品质。首先,寄宿制办学有助于乡村儿童科学进餐。家庭抚育功能包括抚养和教育两个方面,其中,抚养涉及科学营养搭配饮食和情感关怀等。寄宿制学校按学生身体发育规律精心设计营养配餐,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挑食和吃零食等不好的习惯,确保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其次,寄宿可以培养学生适应集体生活的品性。宿舍的交往空间对于培养学生合作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十分重要。最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学生幸福童年生活的保障。学生在校寄宿节约了每天往返的时间,围绕儿童生活科学分配新增时间是劳逸结合的基本要求。学校结合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构建家校一体化的学习和娱乐体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健全人格,陶冶情操,从而缩小城乡学生因家庭经济和文化背景等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社会性格和行为养成两方面。寄宿制教育模式使乡村学生生活场域更多地转移到学校,这种转移使学生的生活和娱乐环境发生了改变。学校通过寄宿制教育可以弥补家庭社会化功能的缺失,促进学生现代社会性格和文明行为的养成。

乡镇寄宿制学校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

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农村学校架构的两端,两类学校在发展中形成张力,维持着基本平衡。基于此,乡镇寄宿制学校未来的规模将趋于稳定,进而转向内涵发展。

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总体规模渐趋稳定

乡镇寄宿制学校包括初中与小学两个学段,初中已经基本形成“一乡一校”的格局,而小学阶段受制于政策禁令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分力”,再加上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放开、农民工回流政策的优惠,乡村学校生源存在“回暖”趋势,这些也将减少集中办学的需求,使得乡镇寄宿制学校近期在规模上难有大的突破。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叫停了盲目撤并农村小学、因陋就简举办寄宿制学校的行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农村小学寄宿生总数从2011年的987.8万人下降到934.6万人,寄宿率为14.12%,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14%左右。铜仁学院课题组调查发现,2018年中西部乡村小学生寄宿率达到了51.5%。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未来城市小学学龄人口将不断增加,农村小学学龄人口也将有小幅度增长。届时,城市新增学龄人口很可能会“排挤”农民工随迁子女,使部分农村儿童“回流”,加上农村小学自身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生源有较大的回升空间。因此,农村小学寄宿需求仍然会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换句话说,未来几年农村寄宿制小学规模仍将稳定,内涵发展将成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的主要任务。

乡镇寄宿制学校内涵发展的三层目标

“提供优于家庭的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儿童的生活品质;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提高农村儿童的综合素质。”这是乡镇寄宿制学校内涵发展的总体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具体目标——

第一层目标为“弥补农村家庭抚育缺失”。这一目标有三个基本要求,即“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提供可靠的生活物资来源”“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教师甚至是保育人员”。

第二层目标为“提升农村儿童生活品质”。农耕文化中保守的“基因”与未来生活的城市主导趋势短时期难以扭转,乡村儿童融入现代社会的前提是融入现代文明。农村寄宿制小学在保障学生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须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其生活品质。这一目标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创新性提供生活服务设施;二是提供自助餐式课余活动;三是配备高素质的生活教师或保育人员。

第三层目标是“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学习表现以及健康的身心状态。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历程说明,生活服务的缺失导致寄宿生成绩改进并不明显,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导致很多学校失去吸引力。因此,农村教育不能撇开学校教育的选拔功能。学校精心照料学生生活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学生“轻装上阵”,提高学业成绩。实际上,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生活关照难以持久,也不是农民家庭的需求。最理想的目标是“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学业进步、行为文明”,这些要求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表现。

猜你喜欢
寄宿制乡镇上学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今年起3年内新增财力全部留给乡镇
上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