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过去积累和储存的知识,即“背景知识”。
举个例子。厨师小明跟服务生说:“我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时试推出我的新菜品。”只要能读懂这句话,就能提炼出两点信息: 一是小明要推出新菜品;二是他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的时候推出新菜品。
但这两句话里还有未明确给出的背景信息:一是人们在尝试新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出错;二是为给老板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不愿意在他来吃晚饭的时候推出新东西。
如果有人不知道嘗试新东西会出错,或不知道人们在老板面前都想留下好印象,就不能理解这句话。他就会问:“为什么啊?”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理解能力的差距。我们平时在看书或与人沟通时,都有许多背景知识被省略掉了,所以有的人能听懂,有的人则不能。
信息被呈现的时候,本身就是跳跃性的,如果背景知识不足,理解能力就会不到位,就会觉得深奥和艰涩。
这就是我们要多读书、见世面的原因。背景知识充足,或许不能直接提升技能,但人的理解能力会变得更好,人与人的沟通就会顺畅。
那怎样才能提升背景知识呢?学习、工作、聊天,甚至旅游都可以,但最快的方式还是读书。读书是获取背景知识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美国教育家马文·科林斯在1975年创立了一所学校,专门接纳那些别人眼中所谓的不良学生,并把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送入大学。除了对学生鼓励,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之外,马文·科林斯采取了一个很特殊的教育方法——把当时的学校教材拋弃,找来一些故事书,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马文·科林斯认为,无论一个人以后做什么,只有拥有阅读和表达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并且做得更出色。这种训练,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背景知识,进而提升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在她的悉心指导之下,即便是四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
背景知识增多的好处,不只是在阅读理解方面,人的记忆和表达能力也会提高。
(摘自《精准努力:刘媛媛的逆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