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解析

2022-02-18 01:15吕顺
公关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举措高等院校

吕顺

摘要: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通过建设科学化的思想教育体系,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荒凉的景象。“课程思政”若想达到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效果,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目前,我国的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被忽略,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这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做好建设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体系,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思政课程”的主要渠道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程 高等院校 育人 现状 举措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提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简而言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挖掘每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就是课程思政。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联

1.共同的任务目标

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从思想理论中挖掘出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思政学习的相关资料、知识等。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教师负责将这些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传播教育。利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传播教育,可以让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课程当中,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的思政教育观念。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传统课程理念中融入思政教育,这种思政课程贯穿整个高校思政工作。新环境的影响,若要提高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就要加强教育改革,促使高校尽快实现思政工作的实施工作。

2.一致的方向功能

从本质上来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功能是一致的。这两种课程都是以大学生为基础,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大学生的思想更加积极健康。这种积极思想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中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指明方向,为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指明不能“纸上谈兵”,要以实际行动为主。所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存在着较多的一致性,同时高校中的思政课程的教育也缺少反思。

二、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举措

1.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建设

構建全方面、全过程、全体成员育人格局,要有一支视野广阔、政治强大、情怀深厚、人格刚正、自律严谨的,可敬、敢作为、可信的教师队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教师要努力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标准,落实以德育人的任务,自觉成为学生喜爱、为人师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2.守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阵地

在校园里,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思想性、理论性,大力推动思想教学的改革创新[ 1 ]。思想教育的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即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强调了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与主要阵地的重要地位,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方向。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利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基础知识教学或者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

3.发掘课程体系的德育基因

当今,高校想要塑造有效的育人格局,就要实现课程思政育人观念,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德育的因素[ 2 ]。高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着多样化的特点,每门课程都具备专属教育价值与作用及地位。学校应根据课程特点,统一课程多样化与育人全方位,挖掘出课程中的德育基因,进而把思政理论教学体系与高校课程体系相融合,呈现出思政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思政理论课程要凸显主要渠道及育人功能地位,发挥展示作用,将教育改革进一步创新。同时,高校应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改变教育模式、更新教材内容、规范课程秩序、充实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育实效性。此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以及国际视野,就要利用人文学社科目的相关课程发展其综合素质。在课程思政育人的思想下,高校德育工作要落实在学生们思政方面,突显课程资源优势,立足于学科间理论内容,提炼课程文化以及文化价值,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环境中发挥协同效应。

4.转变课程思政教育手段

高校若想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落实,思政课程就要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到学生内心中,就要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课程思政体系[ 3 ]。高校应针对课程思政创建育人评价制度,重视课程教育质量评价,进而在评价内容中渗透德育基因,建设保障体系,确保课程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育中顺利进行。高校要明确教育工作者任务及职责,重视课程教育设计,在各科课程的德育功能及作用中挖掘出专业课德育功能的基因,并将思政教育全方位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中。高校转变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应创新课堂教育形式并有机融入灌输及渗透,更新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新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让学生的感知和行为方面接受课程思政教育,无形中形成个体思政素质。创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高校应提高教师群体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实与积极性,重视学校师资力量的加强。课程思政教育要落实德育育人,发挥作用,教师群体就要深刻意识到核心价值观以及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5.制度保障,技术支撑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制度的完善,打破高校思政课、专业课程、非专业课之间的隔阂,建立起信息互通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制度,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把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循序渐进。贯彻落实教育部评价体系,健全课程评价制度,打破教育界“五唯”的要求,坚守教育本心、以德树人,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从各方面展示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并将学生的满意度纳入考核评价标准,体现评价的人文性[ 4 ]。作为协同模式运作的保障,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的引领下,建设监控、整合、激励、考评等制度,从而让学生从成长与成才之中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严谨、科学的信息管理制度,加强思政教育活力和课程吸引力的同时,要准确地跟踪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在育人的过程中作出相应的调控,加强对德育系统信息的搜集、反馈与分析[ 5 ]。

6.“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若想落实好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科研研究等各方面的政策与措施,就要建立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育人格局,摸索并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各部门相互配合。在党务部门,由党委宣传部与党委组织部门带头,探索式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入建党工作和意识形态当中。在行政部门,由人事处带头,对教师队伍的扩建、考核方面增加“课程思政”的硬性要求;由教务处带头,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标准提出具体要求;由学生处出头,加强大学生思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对接工作;由科研处出头,加强高校教师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培养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高校要守护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营地,拓展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践发展空间,强化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积极探索适合于学校实际的协同育人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郭华,张明海.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5-10.

[2]赵俊亚.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路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1(003):78-80.

[3]汪俊仁.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论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4):24-25.

[4]潘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032(017):87-88.

[5]鲁熙.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000(012):73-74.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举措高等院校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