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 陈凤
目前临床实际实践中,儿童贫血已成为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1],多发于婴幼儿人群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人群生命健康和生长发育均造成了严重负性影响。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属于血红蛋白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在年龄为6~24个月的婴幼儿人群中发病。因婴幼儿体内缺乏铁元素,进而造成机体中血红蛋白明显减少。所以,临床需加重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疾病的重视,若不及时给予合理且有效的治疗,婴幼儿自身身体机能和智力发育等均会受到明显影响,降低其自身抵抗力,诱发多种病变[2]。近年来,临床治疗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方式则为补充铁剂,但经实践后发现,单一通过补充铁剂进行治疗,无法明确各阶段治疗效果,一定程度度上具有给药盲目性的状况。儿童保健门诊是通过门诊,测量婴幼儿胸围、头围、体质量、身高等,并进行相应全身检查,来评估婴幼儿近期生长发育状况,进而对家长育儿提出一定指导,并依据其检测结果给予治疗干预[3]。近年来,各社区逐步开始推广儿童保健门诊。本文共纳入2020年4月—2021年12月福清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收治的80例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分组论述儿童保健门诊的治疗优势,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福清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收治的80例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贫血程度:重度9例、中度12例、轻度19例;年龄3个月~21个月,平均(9.35±0.24)个月;病程1.35~5.68周,平均(3.02±0.05)周;男孩26例,女孩14例;早产儿11例、足月儿29例。观察组中,贫血程度:重度10例、中度11例、轻度19例;年龄4~20个月,平均(9.68±0.23)个月;病程1.32~5.71周,平均(3.08±0.06)周;男孩25例,女孩15例;早产儿10例,足月儿30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各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纳入标准:①各患儿均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皮肤黏膜发白等典型性贫血症状,且得到临床综合确诊。②各患儿就诊记录完整且全面。③依从性、配合度良好。
(2)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其他血液性病变而造成的血红蛋白降低者。③恶性肿瘤者。④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精神障碍者。⑤合并其他疾病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
对照组接受口服铁剂治疗,口服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内蒙古康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084,规格:5 mL/支),每日5 mg/kg,每日3次。持续治疗2个月。
观察组在口服铁剂(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儿童保健门诊干预。儿童保健门诊干预方法:保健门诊时,采集其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查,了解患儿喂养方式、患儿年龄、母亲妊娠期有无贫血、是否双胎、母亲孕期等。同时,向患儿家属普及疾病知识,定期举行疾病专家讲座,邀请患儿家属旁听,发放疾病知识宣传手册,跟踪调查儿童自身生长发育状况,并与其保持电话联系,重点强调其儿童保健的重要性,提升各家属配合度。评估其贫血程度,轻度:外周血红蛋白91~110 g/L;中度:外周血红蛋白指标61~90 g/L;重度:30~59 g/L;极重度:<30 g/L。持续干预2个月。
(1)临床疗效依据《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4]中营养性缺铁贫血判定标准进行评估,显效:治疗后,患儿血红蛋白指标增高>20 g/L;有效:血红蛋白指标增高>5~20 g/L;无效:血红蛋白指标增高<5 g/L。
(2)症状改善时间,记录饮食恢复正常时间、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网织红细胞改善时间。
(3)生化指标,采集患儿静脉血2 mL,测得其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铁蛋白、血清铁等指标。
(4)满意度,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设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让患儿家属根据此次治疗状况选择其中一项则可,计算总满意度。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疗效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例(%)]
观察组患儿饮食恢复正常时间、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网织红细胞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s)
治疗前生化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CHC、MCV、Hb、铁蛋白、血清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续)
表3 两组患儿生化指标比较(±s)
观察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铁为人体内生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若机体缺乏铁元素或因铁利用障碍,则会严重干扰机体合成血红蛋白[4]。因婴幼儿人群体内红细胞中相对缺乏血红蛋白量,易诱发缺铁性贫血,疾病也会严重影响婴幼儿体内红细胞分裂,尤其是影响婴幼儿体内合成血红蛋白量[5]。因新生儿机体中红细胞体积显著缩小,血浆血红蛋白明显降低,进而引发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婴幼儿时期为发育和生长的关键阶段,与成年人比较,此阶段所需铁量更多,部分患儿仅依赖日常饮食进行补铁[6],其效果不理想,所以,还需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会极大危及和影响其生理健康,且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近年有报道称,贫血疾病多发于年龄<7岁人群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发生率达33%[7]。所以,需进一步加强对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关注和重视度,避免负性影响其身心发育。近年临床治疗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通过补充铁剂的方式进行。本研究对照组患儿接受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此药物中包括大量可溶性铁,能快速改善患儿机体铁元素水平,短时间内纠正躯体症状,经提升铁含量,保证顺利合成血红蛋白,进而尽快促进其恢复血液指标。同时,相比于传统铁剂制品,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的口感更理想,无铁锈味,患儿接受度和依从性更高[8]。但近年有报道称,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与其后天喂养、先天遗传等有密切关系,患儿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身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机体免疫力降低、皮肤黏膜苍白等症状[9]。部分患儿还会发生进食困难、反应迟钝、生长发育迟缓、恶心等症状。所以,临床在治疗时,除了需按时补充铁剂,还需给予保健干预。本研究显示,从总有效率(97.50%vs. 75.00%)、患儿饮食恢复正常时间、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网织红细胞改善时间上来看,观察组更理想(P<0.05)。其原因为所联用的儿童保健门诊干预方式,可通过患儿定期到院接受保健干预,知晓患儿贫血程度,进而实施针对性干预,进而促进症状改善,确保治疗疗效。有报道称,婴幼儿贫血与喂养方式有密切关联[10]。若婴幼儿仅接受母乳喂养,则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NIDA)的发生率较高,若实施混合喂养联合辅食喂养,则会明显降低NIDA发生率。所以,为避免贫血疾病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则需在口服铁剂的基础上,给予保健干预。尤其是婴幼儿人群,其家属需严格落实营养保健工作,若婴幼儿为早产儿或低体质量患儿,则需在适当补充铁剂的基础上,根据其体质量和年龄,合理添加辅食,在辅食内适当加入含铁类食物,如猪肝,且可选择含铁量多的食物[11],如肉泥或菜泥等,此均可进一步补充婴幼儿体内维生素、铁元素、蛋白质等必需物质,进而提升其机体免疫力,改善贫血症状。同时,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MCHC、MCV、Hb、铁蛋白、血清铁更高(P<0.05),MCHC、MCV、Hb、铁蛋白、血清铁指标均为评估人体营养性缺铁贫血的主要营养指标,血清铁主要存在形式为血红素,此为人体中必需元素之一,若摄取铁含量不够则会降低此指标[12-13]。而铁蛋白则为存储铁的可溶蛋白,随着机体降低对铁的存储能力,其指标也会明显降低[14]。因此通过评估此类治疗也可知晓治疗疗效。本研究表4可知,经儿童保健干预后,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92.50%vs. 72.50%)更高(P<0.05)。其原因主要为联用儿童保健门诊干预后,其疗效得到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也随之有所提升。且笔者认为此两者之间有正性关系。
表4 两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比较[例(%)]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可在给予铁剂基础上,再给予儿童保健门诊,能促进症状改善,提升治疗疗效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