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婷婷,王化明,耿晓菁,杨小峰,王旭璞
(阜阳市人民医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良性消化道内增生肿物,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不适、厌食等,如未及早得到有效治疗,极易引发消化道出血和穿孔,而且消化道息肉存在一定概率的癌变风险,因此及时清除息肉对预防癌变、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1-2]。胃肠镜下手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式,其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确切,但此术虽为微创,亦有一定程度的组织侵袭损伤,进而导致机体发生应激反应,术后易发生腹痛、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3-5]。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多对自身疾病及手术治疗效果缺乏正确认知,围手术期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不仅影响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6-7]。因此,良好的护理干预策略一直是临床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对120例胃肠镜下手术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探讨了针对性认知干预结合预见护理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符合消化道息肉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和细胞组织学检查确诊;②符合手术指征;③临床病历资料完整。
1.2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②合并意识、认知、语言障碍或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⑤有手术禁忌证者;⑥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3一般资料 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120例胃肠镜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26~61(43.8±10.7)岁;病程1~4(2.86±0.75)年;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41例,大专34例,高中23例,初中及小学以下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胃肠镜下手术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术前检查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环境护理、术中护理(包括体位护理、体征监护等)及术后护理(包括并发症护理、生命体征观察、活动指导及出院指导等)等。
1.4.2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认知干预结合预见护理。
1.4.2.1针对性认知干预 ①针对性健康宣教:收集患者受教育程度等临床资料,综合评估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手术治疗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知识讲座、音频、视频及宣传册为媒介,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患者自身理解能力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针对性健康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消化道息肉及胃肠镜下手术的相关内容,理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注意事项。②针对性认知心理干预: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依据评估结果结合患者受教育程度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心理认知干预,充分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真实感受,积极助推患者宣泄不良情绪,然后对患者进行必要鼓励和安慰性疏导,以正性暗示性语言舒缓患者紧张、焦虑、抑郁及恐惧情绪;通过认知干预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手术的认知水平,结合成功案例讲解,以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密切保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可能出现的腹胀、腹痛等现象,及时为患者分析相关原因并提出缓解方法,以消除患者因突发的不适感所造成的紧张、恐惧情绪。
1.4.2.2预见护理 ①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适时评估出血、穿孔的发生风险;②定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注意保温措施以避免体温过度流失;③密切观察患者肠鸣音、肛门排气、大便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④术后1~3 d适量饮水、禁食,避免下床活动,及时询问患者腹胀、腹痛等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1.5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负性情绪:于护理前及出院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说明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②生活质量:护理前及出院前采用SF-36评分进行评价,包括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职能(RP)、生理功能(PF)、机体疼痛(BP)、情绪角色功能(RE)、生活活力(VT)、精神健康(MH)、社会功能(SF)8项,每项0~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③术后并发症:统计术后腹胀、腹痛、出血及穿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总发生率;④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1负性情绪比较 2组出院前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胃肠镜下手术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分)
2.2生活质量比较 2组出院前SF-36评分均明显提升(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胃肠镜下手术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2.3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胃肠镜下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为6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胃肠镜下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胃肠镜下手术是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流方法。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其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其依然是一种侵入性疗法,不可避免损伤组织而引发机体应激反应,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患者在因疾病及手术普遍存在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9-10]。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护理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因缺乏正确认知而产生的负性心理情绪,对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及术后康复有重要价值[11-13]。目前临床报道的护理策略种类多样,临床效果差异较大。
本研究采用针对性认知干预结合预见护理模式干预。针对性认知干预包括针对性健康宣教和认知心理干预两个部分。一方面,依据患者受教育程度等资料综合评估其对消化道息肉及胃肠镜下手术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患者自身理解能力,以各种媒介开展针对性健康宣教,可使患者充分了解消化道息肉及胃肠镜下手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形成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及相关注意事项的认知行为能力,以降低对相关知识不了解或了解得不够充分引起的不确定性恐慌所造成的心理应激;另一方面,通过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结合其受教育程度等基本资料制定并实施个性化、针对性心理认知干预,与患者充分沟通,有助于其宣泄不良情绪。同时,通过针对性认知干预,患者对胃肠镜下手术、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注意事项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加之宣讲成功案例,使得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在实际护理操作过程中,密切保持与患者沟通,了解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缓解方法,对消除患者突发不良反应情况下所应激产生的紧张、恐惧情绪有关键作用。
预见护理对患者应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紧张、恐惧心理有重要价值[14]。本研究中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状态,及时评估出血、穿孔的可能性,在每次告知患者病情进展状况时,患者收获的是一份安全感,其作用与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相当,对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异常重要;另外协助患者定时变换体位,可以避免患者久卧所致的不适感或相关并发症,而且在帮助患者过程中的接触安慰亦可给患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对降低患者负性情绪有积极作用。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密切注意保温措施、避免体温过度流失,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密切观察患者肠鸣音、肛门排气、大便等情况,定时询问患者腹胀、腹痛等状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患者因突发状况所引发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性认知干预与预见护理相结合,可在改善患者负性心理情绪方面相互提升,从而从总体上改善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机体疼痛状态、情绪角色功能、生活活力、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故而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更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