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香,王天晓,杨春华,毕迎月,夏珊珊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多发性骨折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肢体活动量小,容易引发血液回流障碍,易致下肢肿胀、疼痛,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者会导致肢体功能丧失、肺栓塞,甚至死亡[2-4]。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生早期临床症状、体征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导致不良后果,而兼顾规范性和有序性的系统护理方案则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5]。另外相关研究证明,气压治疗仪通过按摩下肢,能够排空受压迫的静脉血管,提高血流速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6-8]。
本研究探讨了系统护理联合气压治疗对多发性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现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折;②年龄40~80岁;③伤后24 h内入院,符合手术指征;④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1.2排除标准 ①伴严重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②术前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③有气压治疗禁忌证者;④存在精神障碍及沟通障碍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折患者,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40~71(58.6±10.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高空坠落伤17例,压砸伤15例,跌倒伤7例;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17例,大专23例,高中15例,初中5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2005),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多发性骨折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4护理干预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气压治疗。
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将下肢放入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型号:RL-100,韩国大星)的压力套中,充气顺序为足部、小腿、大腿,按照医嘱旋转调整压力按钮,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压力设置:70~100 mmHg(9.31~13.30 kPa),2次/d,20 min/次,连续治疗14 d。治疗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适当调整。
1.4.1对照组 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①病情监测:实时心电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下肢疼痛、肿胀情况;患肢抬高25°左右,稳定固定,避免受压;指导抗凝药物使用,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②心理护理:实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因疼痛、恐惧等所致的负性心理情绪。③饮食护理:禁烟、禁酒,营养平衡,多摄入高蛋白、高纤维食品,避免辛辣、高脂食品。④康复锻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护理人员或家属陪护下进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锻炼按照床上、坐位、下床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
1.4.2观察组 治疗期间给予系统护理。
1.4.2.1成立系统护理干预小组 分析传统常规护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有序、规范的护理流程,并不断优化流程。同时进行团队成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和团队精神,然后根据护理人员能力、经验、资质进行有机排班并进行持续性优化。
1.4.2.2护理流程实施过程 ①初步急救处理: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快速初步判断病情,询问患者及家属病史资料,评估病情并选择抢救方法。②体位护理:取舒适位,尽量避免搬运,搬运过程中注意加强骨折端保护。③开放静脉通道: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以纠正休克。④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温度、瞳孔大小及唇色等,实施心电监护,遇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处理。⑤呼吸道护理:密切注意患者呼吸道情况,做好辅助呼吸和排痰。⑥止血处理:排查出血点,做好包扎工作。⑦术前准备:严格做好包括皮试、备皮等准备工作,予以术前评估,系统检查患者状况,了解患者是否有呕吐史、昏迷史等,掌握患者药物过敏情况,若发现患者存在较高风险的切口感染情况,则需要制定针对方案,同时做好隔离以预防交叉感染等。⑧术中配合:因手术难度较大且时间长,护理中需要积极配合医师,能够协助医师完成操作,包括准确传递手术器械等,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手术的详细流程,减少护理失误,确保手术顺利。⑨术后予以积极干预:待患者苏醒及时告知手术成功,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密切监测患者体征,送患者回病房,嘱患者各项注意事项以及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等,注意预防感染。心理支持与疼痛干预:针对患者疼痛状况酌情应用镇痛泵等措施以缓解患者疼痛,同时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缓解疼痛方法予以干预,如分散注意力法等,此外结合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提高康复信心。康复锻炼方法同对照组,同时注意按摩肢体,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1.5观察指标 ①凝血功能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使用彩超观察。判定标准:静脉腔内存在强弱不等的实性回声;加压管腔不瘪或部分瘪;病变处无法探测到血流或显示血流充盈缺损[7]。③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1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FIB、D-D水平均明显下降,APTT、PT、TT均明显延长,且观察组治疗后FIB、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PT、T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多发性骨折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为23.3%(7/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2=4.002,P=0.045)。
2.3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多发性骨折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多发性骨折病情凶险,常伴有休克及重要器官损伤等,有效救治方案和良好护理措施对多发性骨折患者救护非常重要,其中积极复苏、有效紧急处理、简化操作流程和计划性手术是预防重要器官发生不可逆损伤、改善预后的关键[8-10]。龙灵等[11]认为,快速准确的病情评估、规范有序地做好生命与呼吸循环支持,对多发性骨折患者赢得最佳救治时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多发性骨折,常规护理主要措施为心电监测,下肢疼痛及肿胀监测,体位护理避免受压致静脉回流障碍,抗凝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心理护理以缓解负性心理情绪,饮食护理以保证患者营养均衡,以及康复锻炼,但以上操作措施、流程不规范。系统护理按照护理科学合理的流程,先后从初步急救处理、体位护理、开放静脉通道、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护理、止血包扎、术前准备直至术后干预等,依据顺序和重要性排序,实施有计划、规范化的护理方案,从而实现整个护理流程的程序化、流程化,既为患者急救赢得相对充裕的时间,又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而提高护理满意度[12-14]。本研究观察组给予系统护理,在整个护理流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初步急救处理,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选择合理的抢救方法,为后续救治赢得时间;采取舒适体位,尽量不搬运、加强骨折端保护,可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可以有效纠正休克症状;通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温度、瞳孔大小及唇色等,可以掌握患者病情进展状态,联合心电监护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异常,以便给予及时处理;及时清理患者口腔、鼻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以防堵塞而发生意外,同时做好辅助呼吸和排痰工作,保证患者呼吸畅顺;对于存在大面积出血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及时止血、包扎,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防止骨折端活动而损伤血管、软组织、神经系统及内脏。在临床救治过程中,良好的术前准备工作对赢得抢救时间也非常重要,这些工作包括皮试、备皮等术前准备;多发性骨折疼痛异常,易增加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或可加重病情,因此,遵照医嘱合理使用镇痛药进行疼痛护理也极为重要;多发性骨折一般较为危急,患者多存在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积极实施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致深静脉血流不能正常流动而凝结形成血栓,堵塞静脉管腔,使深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处理不当极易导致肺栓塞和脑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是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黏稠度增加。气压治疗仪通过机械运动按摩下肢,可促进肌肉收缩而有益于血液循环。吴玉宝等[15]认为,气压治疗仪通过多腔气囊从足部、小腿至大腿顺序进行反复充放气,可对治疗部位形成循环压力,加强下肢静脉受压而加快血流速度,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最终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系统护理与气压治疗联合,实际上是将护理环节中生命体征监测以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与积极治疗性预防有机地结合,可发挥系统护理团队与参与救治的其他医护人员或科室之间的高度协作性优势,不仅有利于缩短各救治环节时间,提高救治和护理效率,也能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在本研究中,采用系统护理联合气压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3%,而采用常规护理联合气压治疗的患者高达23.3%。说明系统护理联合气压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多发性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