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焱 赵越 徐金梅 陈青宇, 高俊武
《牙合学》作为口腔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对于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以授课为导向的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难以实现基础理论内容转化应用于临床的需求,不仅没有在基础与临床知识间承上启下,反而存在“难理解、记不住、用不上”的现象。目前,包头医学院《牙合学》以网络教学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了一个教学周期。期间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将BOPPPS模式(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s、前测Pre-assessment、互动教学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引入混合式教学[1]。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丰富课程考核评价,拆解重点、难点内容,将难理解的知识和技能讲透、讲通,学生可以线上反复观看学习,线下通过“讨论式、情景教学和创新性设计性试验”等形式集中深化巩固和答疑,提升学习效果。研究针对BOPPPS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在《牙合学》课程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2020年3—6月,选取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8级52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分组,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6名。试验组:年龄20~23岁,平均(21.7±1.08)岁;8名男生、18名女生。对照组:年龄20~22岁,平均(21.6±0.45)岁;10名男生、16名女生。组间学生其他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选取从事《牙合学》一线教学、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等情况相似并参加过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学习和培训的专业教师2名为两组学生同时授课。
对照组进行传统讲授法教学,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多媒体课件讲授课程,每周2学时,共16学时。
试验组开展16学时(每学时45分钟)基于BOPPPS模式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1)设置问题引导,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梳理《牙合学》与《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和《口腔正畸学》等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内容,进行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整合。在课前以故事、引言、实例或临床问题的形式进行“热身暖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颞下颌紊乱综合征通常会有怎样的下颌运动形式?黄飞鸿电影中的“大龅牙”除了美观还会对咀嚼功能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明确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2]。线上网课或线下集中教学中都注重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生动的临床应用,让学生通过临床问题、案例深化理解理论基础,获得理论指导解决更复杂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深层思维。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以“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被进一步激发了。(2)完善全过程前测后测,丰富课程评价体系[3]:在线上课程中设置作业、随堂小测试,线下通过提问、分组讨论、情景表演和学习汇报等形式了解学习成效以及是否达成学习目标,从而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考评同口腔医师执业考试接轨。例如:在完成牙尖交错牙合及三大基本颌位位置关系的线上学习和作业后,线下安排学生模拟错牙合畸形患者就诊的情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到真实且复杂的临床问题。将学生分组,捕捉学生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过程中提到的关键词、能否在他人发言后提出新的见解发现新的问题。针对病例进行必需的口腔基本检查、做出基本诊断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等能力。未解决的问题可以课后查阅检索图书文献资料或延续学习小组思考讨论。通过以上过程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弱化学生单一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3)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总结提高,让学生忙起来,课堂活起来:通过分组讨论、病例分析报告、模拟临床情境、专业技能实操等形式激发和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正向的脑力激荡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自主学习的要求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例如:《牙合学》课程中针对较难理解的牙合与牙合紊乱新增了探索性试验——使用T-Scan进行精准的咬合分析。线上学习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课下分组查询咬合分析和调整怎样进行,需要依托哪些技术手段?让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咬合关系互查,完成结果预判。课前选取学生代表口头汇报学习心得,提出困难和问题。课上鼓励学生做志愿者,配合老师进行下颌运动,使用T-Scan获得精确的数位化咬合数据,进行判断咬合接触是否存在问题、有无咬合干扰、咬合接触力的动态及追踪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等。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展示,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成长的同时,探索科学研究的兴趣也随之被激发了。最后教师针对重点、难点给大家梳理并总结提高,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分析病例中的疑问、指导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和试验解决实际问题。
(1)《牙合学》课程考核成绩,包括基础理论70分、实践技能操作30分,总分100分。(2)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无记名调查两组学生对课程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培养的满意度。通过分级法核算得分,将“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分别按“1~5分”赋值。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牙合学》课程考核成绩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理论成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分,±s)
表1 两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分,±s)
组别 基础理论得分 实践技能操作得分 总分试验组(n=26) 56.69±5.23 23.08±2.53 79.77±4.76对照组(n=26) 54.12±5.10 20.62±2.10 74.73±5.16 t值 1.799 3.819 3.660 P值 0.079 0.000 0.001
对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8级52名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放52份、收回52份,有效率100%。试验组学生对于课程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培养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的满意度(分,±s)
表2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的满意度(分,±s)
组别 课程参与度 自主学习能力 临床思辨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沟通协作能力试验组(n=26) 4.25±0.31 4.08±0.39 4.24±0.24 4.17±0.25 4.32±0.24对照组(n=26) 3.72±0.45 3.58±0.39 3.38±0.33 3.61±0.31 3.72±0.35 t值 4.955 4.670 10.771 7.146 7.160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牙合学》是口腔医学生由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应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桥梁课程之一[4-5]。沿承以往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模式开展教学,效果不理想,通常会出现:课程理论内容高深且相对空泛、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应试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理解应用较困难等情况。为了将“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到《牙合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确知识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所对应的应试高分并不等同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临床思维、敢于创新和探究、沟通和协作才是合格医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6]。该教学研究团队摸索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进行BOPPPS模式下混合式教学改革[7-9],包括: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和使用典型案例、开展相关实践技能培训、分组谈论汇报、情景模拟教学和增加过程性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习兴趣。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基于BOPPPS模式下混合式教学组学生的课程考核实践技能操作得分和考核成绩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相较于传统讲授,基于BOPPPS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依托学校优慕课网络课程平台,鼓励口腔基础专业教师自行开发优化网络课程资源。虽然知识输出时间相对有所缩减,但在保证专业水准的基础上,网课知识要点清晰、可以反复学习观看,有利于学生弄懂吃透重难点的同时,也赋予了不同层次学生安排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10]。同时,试验组教学的线下课程中穿插引入了临床案例[11]、模拟情境表演[12-13],并结合案例进行口腔相关技能的示教与训练(咬合关系检查、T-Scan咬合分析、颞下颌关节检查、下颌运动的检查等)。这种主动参与和共同研讨的形式,使得学生有更开放的心态在课上互查互练、相互纠错,也更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在实践中心进行口腔专业技能的训练、参加教师科研工作或组成兴趣小组开展试验研究,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整体学习效果比起单向接受知识要好。两组间基础理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重难点一致、试题源于统一教材且难易程度适中有关。
研究还发现试验组学生对课程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培养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试验组课程开展形式所包含的病例讨论、分组学习心得汇报、模拟临床情境、检查结果判读和诊断处置等都是基于临床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真实路径[14]。这种基于事实符合逻辑的递进式训练,更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提炼要点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牙合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前测、后测)。教师整理出相关习题,针对重点、难点习题给大家练习、讲解并总结提高;采取随堂小测验、课上分组分析、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课程中拓展执业医师考试考点。这种反复多次的检测也增强了学生的临床思辨和解决问题能力[15]。同时课上的表演、讨论、发言,课下的分组学习、作业协作也让同学们收获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到课程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掺杂在主要教学内容中的医患沟通、医学心理、科研学术道德、本学科前沿性知识或进展等内容也被学生潜移默化的接纳学习,这些都会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学习积极性和沟通协作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爱伤意识”、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胜任力。
综上所述,尽管本校口腔医学专业《牙合学》课程的改革起步相对较晚,许多细节有待完善,但基于BOPPPS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成效良好,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值得进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