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武刚 穆安琦 刘一凡 赵锦瑞 王 振 李 冲
互联网时代,技术赋能促进图书的载体形态和媒介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图书馆信息和知识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得以线上完成,常常比实体空间的线下服务更有效率。再加上疫情影响,公共图书馆普遍限流,客观上也导致了进馆人数大幅下降。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提供的各类服务面临着巨大冲击,也潜藏着更严重的危机。甚至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图书馆消亡论”[1]又死灰复燃、甚嚣尘上。但是,互联网时代,仍然有不少服务需要借助图书馆实体空间和场地得以组织开展,无法被技术完全替代。梳理、挖掘甚至不断创新满足新时代社会公众需要的图书馆服务,有助于强化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场所价值,特别是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场域”作用,履行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这些不可替代的线下服务之中,志愿服务就是能够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场所价值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主要指以公共图书馆为场所或平台,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社会教育、专业服务、辅助管理、扶弱助残等公益服务,可以由图书馆招募志愿者组织提供,也可由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到图书馆开展服务。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助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供给、更为宽广的服务范围、更有品质的服务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志愿者不断开拓眼界、丰富阅历、掌握技能、增强社会责任、充实精神世界;此外,还有助于公共图书馆更好履行“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使命,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共建“书香中国”,彰显图书馆“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场所价值。
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经历了从配合参与到主动建设、从民间自发到行业自觉、从政策推动到法律规范的转型跨越。
(1)萌芽起步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学习雷锋”活动。改革开放后,具有现代意义的志愿服务得到逐步推进,特别是19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蓬勃开展,为群众自发到图书馆“学雷锋”做好事培植了志愿沃土。1990年代我国出现了较具规模的志愿活动,一些志愿者走进公共服务部门,走进公共图书馆[2]。特别是1993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并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新形势下推动青年广泛参与社会共建文明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的一个极为成功的模式[3]。该协会也曾先后在多家公共图书馆组织开展志愿活动[4]。
(2)自觉探索阶段。公共图书馆早期开展的志愿服务,主要是接受社会各界志愿者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多为图书借阅、卫生打扫、秩序维护等辅助性工作。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借鉴美国经验,在我国率先建立图书馆志愿者组织,拥有了自己的志愿者队伍,探索出志愿者管理模式[5],被视作图书馆主动自觉开展志愿服务的滥觞。2002年,辽宁省图书馆成立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爱心援助、义务图书管理、义务讲解等系列活动[6]。同一时期,上海、深圳、北京、佛山、广州、河北等地多家公共图书馆,相继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7]。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由此走上规模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发展轨道。
(3)行业普及阶段。2006—2011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起了“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项目,组织专家学者以志愿服务方式在六年间奔赴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对3300余名基层图书馆馆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了免费培训[8]。志愿者行动通过传授图书馆学新理念和图书馆工作新方法,启迪了管理者创新思维,开阔了工作者职业视野,提高了从业者管理技能,激发了基层图书馆管理者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志愿者行动在完成了对一代图书馆人现代理念普及工作的同时,也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国图书馆界进行了一次“言传身教”式的启蒙,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深入开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政策推动阶段。2008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志愿服务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要求,将志愿服务纳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行业主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2012年颁布实施的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中,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导入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更多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加入志愿者队伍”。在2013年开始的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志愿服务管理也作为评估指标正式纳入评估要求。志愿服务由此成为图书馆贯彻国家标准的重要内容,成为衡量服务绩效的确定指标。
(5)法律规范阶段。2017—2018年,对图书馆有重要规范作用的两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相继施行,对志愿服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倡导和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国家鼓励公民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公共图书馆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机制,组织开展志愿活动由此成为法定责任和规范要求。
公共图书馆提供了类型多样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人力替代,而是丰富图书馆服务内容、拓宽图书馆服务范围、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9]。
社会教育是为社会公众树立正确导向、普及科学知识、移风易俗的公共教育。图书馆开展的社会教育类志愿服务主要包括公益讲座、公益培训、阅读推广活动等多种形式。
(1)公益讲座。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招募专家学者,为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各类讲座,旨在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拓展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如山西省图书馆响应“文化惠民在三晋”号召,开展“送讲座”下基层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大学教授、作家、青年学者等专家志愿者组成讲师团队,通过菜单式服务,精准对接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提供文学、艺术、历史、教育等知识讲座;该馆还与太原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合作,以公益讲座形式向社区一线从业人员推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以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0]。
(2)公益培训。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集散中心,更是学习交流中心,图书馆招募志愿者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应用培训,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开展相应的志愿培训服务。如国家图书馆针对老年群体开设老年课堂公益培训,组织专业人员义务为老年读者开展培训课程,并提供大批志愿者岗位,根据每月开设的培训课程,为参加培训的老年读者解疑答惑,实现“一对一”辅导[11]。福建省图书馆组建了文化志愿者专家团,以“全民科普阅读月”为主题,在全省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并巡回开展业务培训辅导[12]。云南省弥勒市图书馆招募校外培训机构志愿者面向少年儿童开展书法及阅读写作培训,陶冶少儿读者的文化情操,培养写作技能[13]。
(3)阅读推广活动。“通过阅读提升公民素养,使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使不会阅读的人学会阅读,使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障碍”[14],近些年来,阅读推广逐渐发展成为图书馆常规服务。公共图书馆也常常依托志愿者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图书互换共享等阅读推广活动。如苏州图书馆组织开展“悦读妈妈”活动,将志愿者们就近分配到各分馆、社区或者书城等场地,给小朋友讲故事、唱歌谣,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15]。湖北省黄石市图书馆志愿服务团队除了在线下组织亲子家庭绘本阅读等活动外,还打通了线上亲子阅读服务公益平台,以互联网小程序为阵地,引导家庭自主坚持每日亲子陪伴阅读打卡,帮助培养少儿阅读习惯[16]。首都图书馆借助志愿者力量,每周末定时开展图书交换和图书捐赠活动,组织阅读分享,让家中闲置藏书活用起来[17]。
专业服务是主要依托志愿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的图书馆志愿工作或服务,这类服务对志愿者专业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公共图书馆开展的专业服务类志愿活动主要有古籍保护、创客服务、法律咨询、健康服务等。
(1)古籍保护。公共图书馆招募并培训具有古籍修复专业背景和技术的志愿者,参与古籍整理、保护和宣传。如云南省图书馆在全省范围内招募了有较好古籍修复技术的86名志愿者,采用线上线下辅导方式,进行集中培训、远程培训、举办师带徒跟班培训等,对彝文、藏文和东巴文等文字的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探索古籍修复方法与技术,对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作出重要贡献[18]。
(2)创客服务。公共图书馆招募志愿者利用自身的职业经验及知识技术,为有需求的公众提供有关3D打印、加工制造、数字媒体、手工制作、创业指导、创客经验分享等咨询指导服务。如湖南省长沙市图书馆2014年投入150平米专门场地和200多种工具设施设备,建立“创客空间”,帮助实现创新创意的创造转化[19]。志愿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创客空间”工作室牵头组织一个或多个兴趣小组,招募更多的创客加入,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新手创客进行制作。
(3)法律咨询。公共图书馆还招募执业律师,为公众无偿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如首都图书馆设立的“法韵书香”法律咨询志愿服务项目,组建了由160余名执业律师和法律专家组成的专家志愿团队,以法律咨询和法律沙龙为服务方式,提供线上线下免费咨询,向市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市民知法、懂法、用法的水平[20]。
(4)健康服务。公共图书馆以促进公众身心健康为目标,招募具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为公众无偿提供健康服务。如深圳市南山图书馆开展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为市民提供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排解婚姻危机、疏导亲子关系、完善人际沟通等[21]。杭州图书馆建立“运动分馆”,定期邀请专业教练现场指导公众参与射箭、高尔夫等运动体验;还开设“达人图书馆”活动,由运动达人分享丰富而独特的人生阅历,鲜活展现运动的内涵与魅力[22]。
在双休日、节假日、学校寒暑假以及重要文化活动举办期间,公共图书馆人流量剧增,常常出现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此时,图书馆安排经过业务培训的志愿者充实一线岗位,辅助从事讲解导览、图书管理、运行维护等基础性服务工作。
(1)讲解导览。公共图书馆组织志愿者对馆舍空间开放、文献信息利用等内容为公众进行导览,就电子设备使用、数字资源获取、图书借阅查询等为公众提供讲解。如国家图书馆定期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负责前台接待,引导公众使用新型读书设备、自助办证机,为公众讲解如何使用馆藏检索系统查阅图书和电子资源,对国家图书馆的基本设施和服务政策做出解答[23]。
(2)图书管理。公共图书馆招募志愿者辅助从事图书借阅、图书修补、书架整理等日常服务。如吉林省长春市图书馆开展“义务小馆员”实践活动,40名“义务小馆员”经培训后上岗,负责帮助读者借书还书、整理图书文献等[24]。该项目为未成年人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平台,培养了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3)运行维护。公共图书馆运行维护包括线下和线上两方面。一方面,志愿者可在线下协助维持馆内环境秩序。如上海图书馆招募志愿者对公众不文明举动,如大声喧哗、损坏书籍等行为进行提醒。除此之外,志愿者还在图书馆举办讲座活动期间协助工作人员承担讲座通讯、会场管理、主持引导、现场摄影等工作[25]。另一方面,志愿者可在线上协助图书馆管理社交平台账号、微信推送、视频拍摄宣传等。如四川省图书馆招募多媒体志愿者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务支队,负责多媒体文字、摄影和宣传三方面的志愿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公众号运营管理、微信与微博推文撰写编辑、宣传图片拍摄以及线上创意活动组织等[26]。
为公众平等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服务原则,为不能正常利用图书馆服务的特定群体提供专门帮助,也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这也正是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扶弱助残的重要内容。
(1)针对残疾人群体的志愿服务。如安徽省图书馆打造了“残障人士读书文化日活动”,组织文化助残志愿者队伍为残障人士定制特色阅读活动,引导残疾人使用图书馆无障碍阅览空间和文献资源[27]。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建立了一支视障读者志愿服务团队,帮助视障读者借阅盲文书籍、使用盲人电脑,为视障读者口述电影、录制有声读物等[28]。
(2)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志愿服务。如深圳市图书馆开设“关爱老人智慧生活”老年读者文化专题,内容有老年读者阅读分享、知识讲座、文化交流等,邀请知名的法律专家、心理专家等志愿参与,对活动主题进行解读,对精选案例进行分析,受到广泛好评[29]。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开展了“智慧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智能手机公益培训,帮助老年人解决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30]。
(3)针对未成年人群体的志愿服务。如贵州省图书馆志愿服务团队以“布客书屋”为载体,开展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读书活动,解决留守儿童“读书难”问题[31]。宁夏图书馆联合宁夏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发起了关爱困境儿童阅读陪伴计划,由专业主持人、播音员志愿教授孩子们朗诵技巧[32]。深圳市南山图书馆创办了“星星点灯”自闭儿童读书会,志愿者们为自闭儿童讲述绘本故事,辅以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和认知训练等延伸活动,帮助其走向正常社会[33]。
(4)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志愿服务。如重庆图书馆联合社会爱心力量建立农民工服务联盟,组织开展农民工图书馆、农民工艺术课堂、农民工阳光公寓、农民工数字文化家园、农民工权益保护讲座、为农民工网购火车票等志愿服务,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全民共享[3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图书馆根据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以引导、推动、服务全民阅读为纽带,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志愿服务由浅入深、由内而外,不断创新开拓、纵深发展。
视障人群是社会中较为弱势的群体。近年来,随着志愿者加入,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也得到了新发展。
(1)组织主题文化活动,充盈视障群体精神家园。为了丰富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团队通常借助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面向盲人开展读书会、培训等活动,不仅为盲人读者带来口述电影、盲文点字书、有声读物等丰富的阅读资源,还教给他们使用电脑、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和资讯,使视障读者能够平等地享受阅读服务。如浙江图书馆打造的“触摸天堂——阅读文化助盲志愿服务项目”[35]、苏州图书馆“我是你的眼”视障读者主题活动[36],通过盲人读书会活动帮助视障读者培养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内蒙古图书馆打造了“为盲人朋友讲电影”视障文化服务公益活动,志愿者通过配音解说帮助视障人士了解电影内容[37]。
(2)转换身份“以盲助盲”,打造阅读推广新方式。近年来,公共图书馆视障志愿服务也致力于拓宽志愿者招募渠道,不少图书馆尝试邀请盲人担任志愿者,请特殊群体关爱特殊群体,卸掉视障群体的心理防备,以更开放积极的心态接受图书馆服务。在阅读能力方面,福建省图书馆招募盲人志愿者与盲人读者一起共读一本好书,“一对一”交流,分享阅读感悟和经历[38]。在设备利用能力方面,云南省图书馆招募盲人志愿者为视障读者进行数字阅读推广培训,培训当地视障人士使用听书机、移动互联网[39]。
(3)关注盲童身心健康,引导特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视障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方便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这类群体在空间思维、阅读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的主要阵地,在对视障儿童进行信息扶持和知识援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重庆市图书馆的“红绿熊心阅读”公益助残项目就是面向学龄前盲童,志愿者用图书馆自制的盲童绘本引导盲童阅读,并搭建普通小读者和视障小读者的互动阅读平台,提升盲童阅读能力[40]。辽宁省图书馆推出“对面朗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深入沈阳市盲校开展阅读活动,以聊天、讲故事、游戏等方式让盲校孩子们体验阅读乐趣[41]。
读书会是由一群读书爱好者们自愿聚集起来、以读书和交流为主要活动内容、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阅读组织[42]。民间读书会通常具有志愿性、公益性的特点,很多读书会并不局限于读书会成员之间的阅读分享和互益,也会面向大众进行阅读推广。因此,读书会面向大众举办的各类免费活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志愿组织为大众提供阅读志愿服务。
随着我国读书会的数量增多和发展壮大,这种民间阅读组织对全民阅读推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民间读书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资金不足、场地缺乏、专业能力欠缺等条件限制,而图书馆则拥有场地空间、图书资源、专业人员等公共资源。因此,主动吸纳、归拢读书会组织,制定规章制度,共同推进全民阅读,成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新任务。近年来,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的读书会联盟开始出现。读书会联盟是由一定数量的接受联盟规则的读书会组成,以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活动阵地,共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和文化交流,形成“图书馆+读书会+公众”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使得读书会在图书馆的组织和支持下,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提供更多场次和更多样的读书会活动,更好地为公众提供阅读服务。
如正式成立于2017年的温州读书会联盟,以“凝聚社会力量,倡导全民阅读”为宗旨,以促进阅读推广为目的,依托温州市图书馆作为主要阵地,各单位读书会、民间读书会自愿参与,共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和多元文化交流[43]。温州读书会联盟开展的项目有每周、每半月或每月举办的常规读书会活动、领读人学习会等,截至2020年底,温州读书会联盟已有读书会140余家,累积开展线上线下活动4492场,参与人次超过28万[44]。
东莞图书馆于2018年启动“东莞阅读联盟”建设,按照自愿参与、协作运营的原则,吸纳社会力量开展活动[45]。东莞阅读联盟的读书会活动包括阅读分享会、观影交流会、亲子阅读及针对特殊人群的主题读书会等,对于扩大图书馆影响力、推动全民阅读更广更深更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图书馆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新方式,依托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向多方参与、延伸参与纵深发展。
2014年以来,一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城市书房在全国各地兴起,到2020年10月已建成3308家[46]。城市书房建设通常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纳入当地图书馆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成为我国基层图书馆建设的重大创新。而围绕城市书房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图书馆志愿服务也有了重大突破。
城市书房的建设,一般由企业或社区自愿、无偿提供馆舍空间、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成为当地图书馆的分馆或服务点。这种由社会力量为图书馆服务体系延伸,提供馆舍空间的做法,方便了公众阅读,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也极大创新了图书馆志愿服务供给内容。
特别是城市书房的运行管理,主要交由社会公众提供志愿服务。在城市书房发源地温州市,所有城市书房都实行无人值守,24小时全天候开放,面向所有人群免费借阅,并定期举办阅读推广活动[47]。城市书房虽无人值守,但却有人管理。城市书房的日常运行管理,一是依靠周边居民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形成“我的书房我打理”的良好风尚;二是专门招募志愿者来完成部分专业服务和管理工作。志愿服务是城市书房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些志愿服务也赋予了城市书房更加丰富的载体使命和社会责任。
在佛山市,这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被命名为智能图书馆,也是自主开放、无人值守。为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佛山市图书馆面向社会招募“市民馆长”志愿者,主要职责是参与智能图书馆的日常运营、维护与监管,包括:(1)以智能图书馆为阵地,盘活该地区的文化资源,并提供馆藏资源建设意见;(2)组建相应的文化志愿者小分队,服务周边市民;(3)利用馆内场地,策划、组织读书分享会、公益讲座与培训、阅读辅导、阅读推荐或其它文化活动;等等[48]。从“提供服务”到“管理服务”,图书馆志愿服务内容随着服务体系延伸,进一步拓宽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
佛山市图书馆推出的邻里图书馆项目,则是另一种志愿服务的纵深发展。邻里图书馆以拥有阅读基础的家庭为单位,自愿加入到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图书馆公共藏书资源为支撑,以邻里关系为纽带构建志愿服务体系[49]。每个邻里图书馆的家庭成员,都是志愿者,为邻里亲朋提供免费、公益的图书阅览、外借和各种文化活动。这种新形式的志愿服务能够让更多的家庭方便、快捷地享受到阅读服务,让图书馆服务更加深入人心,也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从2018年到2020年,佛山市邻里图书馆发展了1170个,开展阅读活动1027场,将超过23.8万册次图书馆藏书下沉到家庭末梢,成为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50]。该项目还于2020年获得了国际图联国际营销奖冠军,图书馆志愿服务扬名海内外[51]。
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而“智”“志”双扶则是从根本上实现文化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保障。图书馆行业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目标,全力参与文化扶贫志愿工作,依托“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文化志愿者项目,建设专题资源,丰富贫困地区和困难人群的信息与资源获取渠道;提供特色服务,提升贫困人口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开展文化扶贫专项活动,利用文献资源优势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现实问题等。如首都图书馆与新疆和田地区贫困县、海南省临高县等贫困地区对接[52],以双方图书馆为根据地,开展志愿服务精准扶贫活动,在贫困地区开展一系列的扶“智”强“志”志愿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在文化扶贫活动中,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图书馆通过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组织志愿馆员,邀请志愿专家学者,组成一支支图书馆扶贫志愿队伍,开赴贫困地区以文化援建的形式开展文化扶贫活动。通过图书捐赠等方式,充实当地馆藏资源;通过业务培训,提升当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理念和能力水平;通过经典导读让当地少年儿童享受优质阅读资源;通过手语基础知识教学、助盲有声阅读,让当地残障读者平等享有公共文化资源;通过法律知识解读答疑提高当地公众的法律意识,达到普法宣传目的;等等。公共图书馆通过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支持政府、机构和个人科学决策,助力文化扶贫工作,发挥出了应有作用。
在公共图书馆志愿者队伍中,馆内图书馆工作人员往往也是志愿服务的核心力量。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在600余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中,其中60%左右是由馆内工作人员组成,主要参与“春雨工程”等专项文化志愿队伍[53]。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一方面,图书馆员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社区值守点的防疫工作以及酒店防控隔离观察点的值班工作等;另一方面图书馆员从线下转战到线上,志愿组织更多优质数字资源,为抗疫服务奉献力量。如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武汉市各区图书馆,联合武汉市新华书店等单位,在抗疫关键时期共同建设了23座“方舱书屋”,覆盖所有方舱医院。特别是湖北省图书馆联手上海图书馆,开通方舱数字文化之窗专门频道,精选优质数字资源,为湖北读者推送高品质、多品类的线上阅读活动和文化服务,广受好评[54]。
2021年7月20日,一场特大持续强降雨突袭郑州,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道路积水、交通阻断,不少市民被困。在暴雨面前,郑州图书馆广大干部职工,勇担社会责任,化身为志愿者,在做好场馆应急措施的同时,第一时间做出“郑图不闭馆,为市民读者彻夜守候”的决定,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媒体等渠道向市民群众传递信息,为受困群众提供热水、电源、网络、简餐和夜间休息场所等服务[55],成为应急救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汇聚社会资源、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是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56]。引导和动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图书馆志愿服务,都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作为承载志愿服务的场所或平台。
因此,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以及服务体系中的各类场馆,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既响应了中央号召,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又强化了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助力“书香社会”氛围营造,促进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