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亮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金陵瞭望》,江苏 南京 210002)
现如今,新媒体已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新媒体的概念就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从空间上来看,“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①。随着智能手机镜头和芯片的升级,拍摄者可以很轻松的用手机拍照,然后发布在新媒体上,如果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现在我们手机的高像素和高分辨率也足可以支撑作者拍摄的图片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发布。
在读图时代,一张构图精良、内容丰富的图片往往能让读者产生很多联想,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对比过去笨重的单反数码相机,现在我们的智能手机更轻便,而且像素、图片质量也相差无几,操作趋于“傻瓜化”,可以一键出大片,即使在一些恶劣环境下,手机依然可以保证有高质量的输出,这就保证了图片的质量。而新媒体相较于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它省去了很多编审和校对的环节,在输出上更为快捷,能比传统媒体摄影记者先拍摄再编辑再三审三校来的更快,可以瞬间将图片新闻传播到网民中去。当具有热度的新闻图片在新闻发酵期内,它的传播速度和裂变会更加的迅速和多样化,这大大扩展了这条信息在整个互联网上的传播面积,图片的阅读量往往是纯文字稿件阅读量的十倍,图片在新媒体中的运用的越来越多,传播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传播的效果越好,会吸引更多的手机摄影爱好者的加入。
40年前,世界上第一部手机问世;1992年,短信功能出现;1998年,蓝牙耳机上市;2007年,iPhone 问世;2008年,安卓降生,手机越来越智能……
而仅就手机的拍摄功能而言,亦呈现出日新月异之变化。2021年推出的最新一代iphone13pro 一共有四个摄像头。前置一颗1 200 万像素的原深感摄像头,后置1 200 万像素的三摄,分别是广角、超广角、长焦摄像头。在影像方面,iPhone 13 Pro 系列也进行了全新的升级,全新的超广角摄像头支持配备更大的F/1.8 光圈,全新的77mm 长焦摄像头支持3 倍光学变焦,并且支持了长焦镜头的夜景拍摄。新的广角摄像头采用更大的1.9 微米的传感器,拥有更大的F/1.5光圈,在低光拍摄时进光量提升最高可达2.2 倍,这几乎已经超越了很多卡片机。
科技进步让手机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具有了日趋完善的拍照功能,尤其是手机拍照的轻松便捷与快速分享,使“手机摄影”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标记的独立摄影形式成为可能。
时下,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事物。而随着手机摄影的普及,摄影全民化时代也迅速到来。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兴起,手机摄影师将自己拍摄的图片通过社交网络新媒体传播分享,实现了裂变式的传播,由此直接导致了“市民摄影记者”(Citizen Photojournalist)的诞生。所谓“市民摄影记者”,“专指那些非职业化、用手机拍摄新闻事件,并将照片发给新闻出版物,最终获得刊用的公共人群”②。可见,手机摄影已经让新闻图片全民化,使得人人皆为“摄影记者”。
不过,以专业用途——发表新闻图片为目的的手机摄影,亦有别于普通的手机拍照。它继承了新闻摄影的一切要素,如构图、用光、瞬间、色彩、意境等,只是因器材的不同、拍摄方式的不同、拍摄感受的不同而衍生出一种新的摄影方式。传播的方式也和以往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在自己个人的自媒体上进行发布。
在强调快餐式读图时代和讲究视觉冲击力的时代,图片越来越受到各大媒体的重视。摄影就是人生智慧的修行,是静静地观看世界,真挚地交流情感,由衷地懂得感激,深切地体味幸福。摄影是我们主观世界与现实客观世界的交流,是摄影师主观世界的反映。拍那些我们思想有感触的东西,去反映思想感情。“一图胜千言”,优秀的新闻照片往往能使传统媒体版面上“画龙点睛”在惨烈的新闻“战争中”中脱颖而出,因此,好图片总是更吸引读者的眼球。
一般说来,报纸新闻图片的来源有二:一是由专职摄影记者提供;二是求助于网络图片库。
由于媒体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许多报社、网站纷纷精简采编人员编制,有的报社甚至只保留了负责搜图和选图的图片编辑,而撤销了一线的专职摄影记者岗位。此举导致的后果就是,照片一线的拍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想要抢在所有拍摄者前取得独家新闻,几乎不可能实现。
就后者而言,既有官方媒体整合相关联的摄影资源而开创的图片库,比如,新华社图片网、人民日报的人民视觉等,也有民营创办的经营性图片库,比如,CFP 图片网、图虫图片库等。但是无论哪一种图片库,里面的照片(包括新闻照片)均由相对专业的签约摄影师提供,未对普通摄影爱好者开放。
事实上,无论报社采编部门本身,还是通讯社及各个图片库,其所采集的新闻照片都具有不错的摄影技巧和比较高的图片质量,但总感觉会缺少一种即时现场感。例如,2010年11月15日14 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导致58 人遇难的恶性事故中。拍到第一张现场图片的并非职业摄影师或者媒体记者,而是一位上班族,他偶然间看到起火,就用自己的手机拍了几张,通过手机直接发上微博,这一图片迅速引发反响,瞬间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也为后来的营救提供了一些帮助,这位普通上海市民拍摄的图片也是最早的图片自媒体化、新媒体化的代表。
由此看出,一部可以拍照、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甚至比手持专业单反相机的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更能展现新闻第一现场的魅力。手机不受约束的拍摄和随时表达自我观念的理念也逐渐被专业媒体和普通市民接受,传统摄影和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和新理念的冲击与日俱增。
如今,手机已经是人们必需品。手机拍照简单实用,拍摄者更容易把精力集中在拍照这一件事情上,而不用管太多的专业性的东西。2022年1月16日,南京举行“城墙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南京市委宣传部政务新媒体账号“南京发布”派出了5 名摄影记者从天上和地上全方位包围拍摄,但最后用的封面的却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山风摄影”拍摄的城墙图片,而他就是用手机拍摄,而且首发在他自己的自媒体上。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普通市民加入到“手机全民拍”的队伍中,手机拍摄的画面越来越好,手机摄影作品被各个媒体采用也成常态。手机作为新媒体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拍摄、剪辑、制作以及传播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随着自媒体黄金时代的到来,为手机新闻摄影提供了最佳的发声平台,这将给传播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突发新闻现场,相较于专业单反相机来说,手机拍摄更隐蔽,拍摄出的摄影作品更真实。例如,一些隐蔽性新闻,专业相机体积过大,太容易被发现,根本没办法进行拍摄,但如果手机拍摄,隐蔽性更强,不容易被被拍摄者发现,反而更真实、更具代表性、更有现场感。市民摄影师成为一股重要的拍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已经停刊的《东方卫报》,在2012年设立了“最南京,全民拍”栏目,历经7年,培养了一大批南京著名的摄影师,而最早发现这些摄影师的方法,就是借助他们发布图片的自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微博等,从原来的一周只有几张图片,到2016年每周有上百张图片投稿,由此还建立了“最南京,全民拍”微信公共账号,粉丝有20 000 多人。即使报纸停刊,现在,“最南京,全民拍”摄影俱乐部还是有1 000 多名会员,在2014年青奥会期间组建了南京城市摄影队,负责青奥会的官方摄影工作,成为南京最具知名度的摄影机构。这些通过自媒体投稿的作者,也已经成为现在南京摄影的摄影师。
由此可见,每一部手机就是一个自媒体平台,每一部手机都可以成为报纸媒体的“供货商”。
手机摄影的优势如下:
可以突破器材束缚,冲破原有单反相机的拍摄感觉,寻求更随心所欲的创造和发现,可以各种自由的角度拍摄。以前用单反相机时,往往有时候因为相机过于显眼,在一些角度不方便拍摄,手机因为不显眼,哪怕在人多的时候也不会被注意到,使拍摄变得更简单,更有利于自由地寻求拍摄角度,不打扰被摄主体。
因拍摄隐蔽、角度灵活、易于接纳、无需繁杂操作,可以让人更纯粹地关注摄影本身,不因技术分心。我们用单反相机的时候,关注最多的是光圈、快门、感光度等,为了让画质更好,常常调整了相机各种参数,但是丢失了最好的瞬间;手机摄影摒弃了一些手动的功能,全自动处理照片,让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瞬间,拿在手上,边走边拍,完全不用担心参数。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发展,手机拍摄既可以选择傻瓜模式,也可以手动控制。例如,最新出品的OPPO Find 7 其手动的最大特色是超清拍摄、延时拍摄、慢门拍摄(最长32秒),弱光表现能力强;nubia z7 手机在手动设置功能上在目前来说是最多的,可以使用B 门、电子光圈、ISO、快门速度,弱光拍摄能超强,前几年被大家诟病的照片画质也有了本质的提高;诺基亚1020 采用了4.5 英寸的PureMotion HD+显示屏,在主打的拍照方面,该机在机身背部设有一枚4 100 万像素的专业镜头,支持3 倍无损变焦,包括LED 补光灯+氙气闪光灯专业拍照组件,堪比数码相机。
可以更快分享与发布,随时随地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进行全球分享,还可以与你所关注的人进行点对点的交流互动。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利用微博、微信、Instagram 等全球图片社交分享平台,可以欣赏世界各地摄影高手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由于有了这个优势,令新闻发布变得更加快捷,任何人在第一现场都可以拍摄到新闻照片,为报纸和网站提供图片也更加方便。
当然,手机摄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受制于感光元件尺寸的大小,手机照片的画质虽能媲美卡片机,但与单反相机仍有很大差距。弱光拍摄时,手机一般会自动提高ISO 来匹配快门速度,因此,照片容易产生大量的噪点,导致光线暗的情况下拍摄效果较差。
2.电子快门的时滞现象,影响到拍摄稳定性、照片清晰度以及抓拍的瞬间。有时候拍摄快速运动的物体的时候,还是会抓拍不到。
新媒体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传播迅速及时,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信息互动优势等,让纸质媒体望尘莫及。但新媒体、自媒体中有很多新闻图片报道缺乏真实性,往往是拍到什么发什么,在一些新闻上就显得不够客观,很容易就被一张图片带偏整个新闻。所以作为一个新媒体摄影记者,需要冷静的观察新闻,深入的采访,不能人云亦云,点到即止。
新媒体、自媒体摄影者要练就传统媒体行业人的业务基本功,能够在采访前对选题进行预习、在采访过程中客观、理智、在后期成片过程中能够有理有据,可以用“镜头语言”对整个新闻进行合理的创造,不能开头一张图,后面全靠编。
正能量是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要求发布者们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美德、传播社会正气为己任,摒弃低俗、摆拍的摄影作品。
“南京发布”平台从2021年11月开始打造了全新的栏目“极美南京”,其中既有南京美丽的山水城林还有善良美丽的南京人,让读者从“极美南京”中感受正能量,感受昂扬向上的朝气,所以从我们自身做起,让每个摄影人都可以传播美好的中国。
新闻摄影就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如真实性都不能保证,何谈新闻?这也是说,拍摄的对象或者事件必须是真实存在并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拍摄者应保证自己拍摄的图片或者图片故事是真实的。这就要求摄影师捕获的应该是真实的事件或故事、真实的场面和氛围和真实的人物或事物。纵观摄影史上有生命力的摄影作品,都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瞬间,才得以保存流传、享有盛誉的。可以说,真实性是我们新闻摄影作品的生命。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自媒体账号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里进行摆拍,通过各种手段来搏出位、吸引粉丝,这个是我们必须要抵制的,国家也出台各种政策来管理这种低俗的、只会博眼球的账号,还网络世界一个清净。
数码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下自媒体平台的扩张,手机摄影在“自媒体”时代的重要性越发显得突出,已经是新媒体平台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今后的一个趋势是,手机图片在新媒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很多传统媒体也会通过新媒体来发掘好的新闻图片和新闻线索。
现在的手机新闻摄影在我们现在的新媒体时代有着更为广阔的舞台。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新技术与传统理念、新旧模式互存互利但又博弈求生的时代,在新旧媒体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进程中,手机摄影也需要时时适应当今环境需要,提高摄影水平,培养新媒体传播水平,在未来的媒体融合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公务员核心能力提升培训教材》,中国言实出版社。
②邢江:《手机摄影助力公民新闻时代》,《摄影世界》,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