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泽
作为党报驻站记者,有着本部记者所没有的优势,每天身处基层,面对着大量的新闻素材。但时间长了,往往又会带来感知的疲劳和新闻敏感的迟钝, 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窘况。认真领会、仔细体味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顿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对新闻采写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加了定力、增添了动力。本文结合自己20多年驻站记者的采写实例, 就新时期党报驻站记者如何沉身基层锤炼和增强“四力”本领、传递时代好声音谈点浅见。
互联网时代, 社会舆论呈现多元化,“人人面前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传播环境已成社会共识,但新闻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那就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而这些特点,是非专业新闻记者难以达到的,而且只有靠脚力才能踩出来的。
古人云:“入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缚蛟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1]。其意不言自明: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新闻就有多少温度,作品才会富有感染力。多年来, 新华日报一直要求记者必须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走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入了解群众,真心关爱群众,生动报道群众,切实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旨在鼓励记者“走基层、增感情、出精品”的“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已成了新华日报的特色栏目。而这,也为长年身在基层的驻站记者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
记者所驻地是苏北一个建市时间不长的地级市, 所辖的泗洪县有近一半乡镇濒临洪泽湖。2016年3月, 距离湖岸10多公里的临淮镇胜利村一个叫段广玉的渔民申请开办村淘宝,在当时这是全国第一个水上淘宝站。得知这件事,便有好多疑问摆到记者面前:淘宝一般开在比较便捷的地方,这样的一个交通非常不便的小岛村为何能开淘宝? 淘宝给岛上渔民带来哪些好处?等等,尽管到岛上采访很不易,需要路上车行1个多小时,然后再坐小艇10多分钟,但记者仍跋涉到开业现场, 而且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场面, 整个渔村245户人家,对这件事更是欢欣鼓舞、赞不绝口。因为他们原来买一针一线、葱蒜油盐等都得到集镇上,水路加陆路得花半天时间,现在有了淘宝,生活、生产必需品随时都可以网购。于是记者随即就此写了篇500多字的现场新闻《小岛上有了“村淘号”》。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三项学习教育通讯》转发了此文,并联系记者撰写体会,还请报社总编辑进行点评。时任总编辑点评说“脚踏实地的采访作风、实事求是的观察视角、朴素无华的写作文风,通览全篇,‘实在’是其最大特点。由此可见,当一名记者用力走基层, 用心写群众, 笔下的文字自然有温度、接地气,令人回味无穷。”
脚,是用来走路的。有路就有方向。记者在现场,才能知实情、动真情,也才能有底气,写出来的稿件才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采写一篇五六百字的小稿件,折腾了一天时间才完成,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值,但事实正相反,稿件因带有泥土的朴素和芳香, 既赢得了好评, 又带来了多重“笑”应。村淘创办人感到很温暖,信心十足,每天接送货虽风里来雨里去,苦又累,但总是乐呵呵的,岛上的渔民实惠多多,淘宝店里总是笑声欢语。淘宝点业绩也很显著,还被评为全县村淘示范点。
古人云:“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这个“远”,就是“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所未见”的眼力。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梁衡曾说过:”一个记者,常常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新闻,有的新闻,如灾难性的报道,震惊社会的政治新闻,不需要你用心发现,就能广为关注;有的新闻,如事件性调查性报道,需要的是执着的毅力和敏锐的跟踪;还有一类新闻,如稳态新闻,就需要记者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从大量的材料和日常事实中见微知著,发现新闻的亮点。”[2]可见,好“眼力”已成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特征的要求和表现。
新时代,新征程,迫切需要党报驻站记者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准确研判和把握发展中的一些新特征、新趋势,挖掘内涵、把握规律,找准方向、做好报道。每天身在最前沿,驻站记者能第一时间感受并获得各类信息和素材,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但正因长期身处其中,却又往往会出现“不知其所以然”。为此,必须下功夫增强眼力,只有拥有双善于观察和捕捉的锐眼, 有双永立潮头善于发现的慧眼,才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和发现新闻。同时,也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取舍和发现新闻,才能让新闻有厚度。
2020年初, 作为江苏省经济薄弱乡镇的宿迁市泗阳县南刘集乡召开年度目标总结大会,会上,新华村董庄组张其全因脱贫致富获得了“自强不息”奖,这让记者立即感到其背后可能有故事。经了解,不到50岁的张其全没什么文化,身体患病、常年服药,不能做重活,也没办法出去打工。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妻子打临工。而获得“自强不息”奖,说明他的脱贫不是靠扶的,那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呢?为了一探究竟,1月9日晚, 记者住进了该乡集镇上的一家宾馆,第二天蒙蒙亮,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了张其全家。原来张其全在自家自留地上建了个牛棚,里面养20多头年。张其全一边喂牛一边与记者唠嗑,从7点左右忙到8点多,牛喂好了,记者原来的疑问也有了答案。在大多数人看来,养牛很简单,可在张其全看来,没技术很难成功,他经历了最多死过5头牛的挫折,但他没有放弃,经过几年的摸索,终于成了养牛“行家里手”。采访张其全,让记者看到了一种精神,也就是他在领取“自强不息”奖的感言:说一千道一万,要想致富还靠自己好好干。以这句感言为题,记者写了篇新春走基层稿件, 引来了众多网站转载和好评, 还被新华日报评为好新闻。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任务。张其全的脱贫历程, 反映了中国无数低收入群体那种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整个中国脱贫攻坚中所需要弘扬和提倡的。可见,党报驻站记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紧跟时代的步伐,拥有“看得清”“看得准”时代发展趋势的“眼力”,才能在大局中去思考、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写出来的报道才能弘扬主旋律,具有感召力。
党报驻站记者在当下社会和媒体生态渠道多元、众声哗然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关键在脑力。“‘脑力’是核心,只有靠着‘脑力’去思考,去分析,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内在关联, 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写出有思想、有价值、有品质的作品。”[3]也就是说,只有进行“有价值”的思考,最终你的新闻报道才能在思想含量、深度及价值增量等方面更高人一等,富有冲击力。
驻站这些年,有篇稿件至今印象深刻。当时,记者参加市里召开的一年一度农业农村工作会议, 市委主要领导在会议讲话中脱稿插讲一件事:他到县乡村调研,每到一个地方,总看到一条“欢迎领导莅临指导”之类的横幅,有次他问地方工作人员,做一条横幅需要多少钱,工作人员回答说96元,于是这位市领导就算了下账,按当时的价格,96元可以买48棵杨树苗,这些杨树如果正常生长的话,那10年后将是上万元的财富,而拉这样的一条横幅有何意义呢,不仅不创造财富,还浪费了钱财。算过这笔账后,他要求今后全市各地不准再拉类似的横幅,把钱财用到致富百姓的发展上。记者立即就此想到,“虚”字当头、“空”字挂帅的形式主义一直深为群众所痛恨, 反对形式主义一直是社会长期提倡的作风建设,而不准拉横幅,正是针对形式主义开炮的一个典型做法,于是就此写了篇消息稿件,肩题为:一条横幅相当于48棵杨树,主题是:宿迁市委书记算实账刹虚风,全文只有短短的500多字,稿件用出后,反响巨大,引发多媒体转载、评论,还被华东九报评为创新好新闻一等奖。
延安时期毛主席曾为《新中华报》题词,只题了两个字:“多想”,其意不言自明。作为党报驻站记者,每天可能忙于跑会、跑活动,如果只做表面文章、止于表面热闹,那再好的新闻也发现不了,只有多想,用具有穿透性、延展性的思考去挖掘事件、现象背后的价值,作品才会有思想的深度和直击人心的震撼。
当今社会,如果问一分钱能干啥?大多数人会认为,不要说一分钱,就是一角钱啥也干不了。在宿迁市沭阳县医保局的一次采访,颠覆了这种被认为是很“正常”的想法。事情是这样的:县医保局接到政府12345热线交办单,一患者反映看病报销迟迟拿不到,于是医保局便去调查,发现患者给的账号与户名不符,没法打钱,致使报销未能及时到账。医保部门就此汇总近年各类投诉的问题, 发现这种现象不是个例。为解决类似问题发生,便推出了“1分钱试错法”,即在对患者理赔前,对账号进行1分钱打款试错,确认无错后再打款。一年共核对账号4316个,发现错误账号163个。记者从中看到了不仅仅是1分钱, 而是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民生温度,并就此写了篇660多字的消息稿,报社专门配了评。评中说,用微不足道的“1分钱”,把及时领取医保理赔款之类的民生“小事”做出温度、做出水平、做到让群众满意。稿件刊出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不只被评为报社月度好新闻,还被众多媒体转载、评论。有篇评论说,“一分钱试错法”不失为一张作风试纸,“试”出了初心使命的“成色”,“试”出了真心实意替群众排忧解难的民生情怀,“试” 出了实实在在为民、便民、利民、惠民的诚恳姿态和务实作风。
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笔力可以理解为写作力、表达力、传播力,是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只有深湛的笔力,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具有强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妙笔生花,常是写作者想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党报驻站记者,要练就“生花”笔力,除了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 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4]由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笔力“生花”效果的标准之一,这样的“花”才会香,才会让群众喜爱、去欣赏,才会温润心田、产生共鸣,这样的“花”也才会富有生命力。驻站这些年,写了成百上千篇稿件,但其中自以为不错的作品,无一不打上“群众满意”的印记。
一次, 记者随市环保工作人员前往辖区县调研污染防治情况,其中有个县城区的污水处理厂旁边建了一个280多亩的湿地公园, 工作人员介绍时说公园是专门为污水处理建的。这一介绍,让记者感到很好奇,要知道,城区土地可谓寸土寸金,政府如果把地用于房地产开发,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建公园,政府不仅没收入,还得掏4500多万元,为何会做这样的“赔本”生意呢?经深入采访得知,该县是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试点县,县里一直走生态立县之路。湿地公园建成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在里面逗留净化91小时, 水体总污染物可降低20%左右。公园成了周边数万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这是一个典型的“两山”创新实践,也是“人民至上”的理念体现。记者立即写了篇报道,出来后反响很大,获得报社年度走基层强“四力”现场新闻竞赛三等奖。 这个尾水湿地生态公园项目还入选了省生态环境厅“年度十佳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案例”,引起全国各地同行前来考察学习。
笔力强,还得善于用真情感染人,用活事例说服人,用正能量鼓舞人。 乡村振兴的一个重点就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于是不少地方推进集中居住, 可集中居住如何留住乡愁,则成了绞尽脑汁的事。记者一次下乡采访,被一个村居集中居住区旁的公园所吸引,这个公园有点特别,园内没有那些高大上的风景树,只有不少上了年纪的榆树、槐树、枣树、泡桐之类的杂树,园中的路是农村磨盘铺的,树下有石凳、石桌等。仔细了解后得知,这些老树树龄长的上百年,短的也有五六十年以上,在村民们的眼中就是乡愁,每棵树都承载着他们的酸甜苦辣,集中居住后大家都舍不得卖,便捐给镇里保留。于是镇里经过调研规划后,在集中居住区的旁边建了这个老树广场公园,供村民们锻炼、休闲,看到自家的树就有种“老家”的感觉。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老树后面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写了篇“走四力”新闻,在本报版面头条用出,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这个小区还被评为全省农村集中居住区的样板小区。
世间万物都是因果并存的。有时,看似一个很普通的果,但探其背后,往往可以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因,就如同上面所谈的两个事例,都是公园,可站在时代的平台上去思考、挖掘,笔下就开出了不同的“花”,稿件就有了高度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这些年驻站所采写的新闻,凡被认为不错的作品,都是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共同发力的结果。只有脚力深入,稿件才会有温度;眼力深察,稿件才会有厚度;脑力深思,稿件才会有深度;笔力深湛,稿件才会有高度。总之,“四力”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想写出力透纸背的精品力作,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