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对策
——以2020年新闻事件为例

2022-05-12 06:38:40薛淼晶周康梁
传媒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受众

薛淼晶 周康梁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反转新闻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呈爆发式的增长,新闻发出的最初,大多数人抱着让新闻再飞一会的态度旁观。但有部分网民利用网络言论自由将不满情绪发泄在新闻事件暂时的过错方,导致行为失范。当热度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引发各方关注,并进行深入调查和挖掘,事实真相才渐渐暴露于表层。有的新闻不仅经历一次反转,后续甚至出现多次反转,不仅对当事人生活造成困扰,对受众、社会等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反转新闻概述

(一)反转新闻的定义

“反转新闻”是指在网络中出现的,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随着公众对事件的深入调查,经历了多种变化,甚至反向转变。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反转新闻会由公众的意见转变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随着事件的不断更新与反向发展, 公众的意见与态度会由此发生偏离,并且在短时间内转变态度。

由于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速度要求不断提高,网民在事件发生后迫切需要了解事件真相,但挖掘新闻真相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为反转新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反转新闻类似概念厘清

1.反转新闻与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是相对于新闻真实性而言的。 某些新闻从业者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制造出来的假消息欺骗受众,也就是说故意隐瞒事物本来真实。 反转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方向有误”,而虚假新闻报道的事件是虚无的。 被确定为虚假新闻的需要承担相关的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虚假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出现网络媒体上,便会迅速传播开,严重损害社会和受众,而且还会使媒介环境遭到破坏。例如2007年《纸馅包子》播出后,成为业内最典型的虚假新闻案例,引起受众的密切关注。这类新闻完全凭空捏造,没有任何依据,其制造假新闻的伎俩极其卑劣。

2.反转新闻与新闻罗生门

在近几年出现的新闻现象中, 还有一种与“反转新闻”颇为相似的现象,被学者称为“新闻罗生门”,新闻罗生门指的是当公众面对媒体所发布的新闻时, 很长时间都难以了解事件真相,最后也没有结果。最初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是在电影《罗生门》中,由此出现“新闻罗生门”这一名词,通常用来这样表述:当事人以及参与方都基于自身利益来表述事件过程, 各方说明非常有力但却拿不出第三方证据,使事件真相变得愈发扑朔迷离,陷入无休止争辩的死循环。赵乾坤在论文《模糊的真相:“罗生门”背后的媒介作为——以三个案例为中心的考察》中将“新闻罗生门”概述为:“许多事件在大众传播媒介介入后,事实真相反而变得模糊的一种新闻现象。”

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若加以区分,便能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 反转新闻是一个通过反转逐步清晰的现象;而新闻罗生门是一个越来越模糊的结果。但两者仍然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属于社会热点,社会关注度高,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媒体的热议。其次,它们所涉及的事件情节比较复杂,具有极强的冲突性和戏剧性。反转新闻与新闻罗生门是两个彼此有交融, 但是并不包含的两个范畴,并不是同一种新闻现象。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反转新闻与其他概念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2020年发生的反转新闻进行统计分析。

二、反转新闻案例分析

详见表1。

表1 2020年反转新闻一览

8月 罗冠军性侵事件8月,由自媒体“加油吧Vicky”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男友“罗冠军”强奸并打胎的一系列惨痛经历,以博取大众同情。9月4日下午, 事件发生惊天大逆转,罗冠军在微博上发布文章《罗冠军的自白与呼吁》, 提到他因此事件几乎在一天之内完全“社会性死亡”,当天收到辱骂留言达到十万多条,甚至在半年时间内搬了三次家,换了多个工作。9月5日女方发布自己并未被强奸,愿意向公众及罗冠军道歉,事件最终在我们从未预想到的结果而结束。8月31日 游客喂动物吃口罩事件8月31日, 微博网友爆料称北京野生动物园有游客喂动物吃口罩,从爆料的视频来看,很难看出该游客的性别,但爆料者却称该游客为一名女性,没有依据而根据自己的刻板印象下决断。经过警方调查,最终认定游客所处的地点为规定喂食区域,并非游客故意投喂。12月7日成都“赵姐”从“毒王”到受害者12月7日, 成都一对夫妻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次日,他们的孙女赵某也被确诊。随后网络上疯传赵某每小时的轨迹图,详细到身份账号、居住地址、凌晨时分出入多个酒吧等等,酒吧、无业与女性,组合在一块就是天然的意淫诱发剂。在“成都赵姐”相关话题下,全是谩骂与羞辱。9日,赵某在社交平台澄清,自己是在酒吧工作而非玩耍,跟朋友聚会时奶奶还未确诊。同日,涉嫌在网络散布“赵某身份信息与行程轨迹” 的24岁王某被警方予以行政处罚。

三、反转新闻产生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受众情绪大于事实

反转新闻之所以受到热议, 因为我们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新媒体时代, 媒介和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可以充分表达观点进行交流互动。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只是人们不再相信事实真相,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网络中的流言、谎话以真相的样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相比费劲去探索事实,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情绪,追求情感上的共鸣。在“广州方圆小学哮喘女孩遭体罚导致吐血“案例中,网民在事件最初时,他们并不在乎事实细节,更加好奇的是利用教师身份去体罚学生、受贿家长等做派, 新闻在此刻仿佛成了一次情绪宣泄的引爆器。

2.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

互联网时代未来临前, 传统媒体是受众接受消息的主要来源,此时的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新媒体打破以前固有的状态,使双方可以充分互动交流,甚至受众的话语权增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角色发生巨大的改变,受众从接收消息转变为传播者,由此出现“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活跃于网络中,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可以为他人提供信息、建议以及答疑解惑等,他们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级而非上下级关系,在反转新闻发展的过程中,常因主流媒体未能及时发声,导致被意见领袖掌控话语权。在罗冠军事件中, 网络大V@阿龙哥BLOG等并未调查事件而盲目转发梁颖的微博,文章一经网络大V进行评论、转发,舆论自然相信这些人物的观点,引起舆论风波。

3.大众媒体竞争激烈

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媒体为了适应这个时代,抢发新闻成了重要争夺战。在人人都可发声的年代,独家新闻越来越艰难,当发生重要事件时,媒体即便不能对热点事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采访,但为了成为首发新闻,便不会进行深入调查,新闻报道日渐发展成为一种“签到”行为。

(二)客观原因

1.受众素养参差不齐

受众在面对众多信息时, 普遍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受众会因为跟随热潮而失去思考能力,很多网友也不具备分辨谣言的能力,无法做到理性思考。在网络时代,“碎片化”无法将完整事件展现在受众面前,受众的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游客喂动物吃口罩事件中,人们凭借自己对于信息的获得与思考对新闻加以评判, 对还未证实的游客性别主观判断为是女性, 而围观群众也未出现质疑的声音,即使有,也被淹没在主流声音中。当事件发生反转证实并非游客故意投喂时,受众却选择沉默。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匿名性,它可以让受众自由发表评论、表达意见,而众多网友只会跟风,因为他们并“不需要”承担后果。这对受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社会压力与矛盾

在媒体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 一些媒体不断走向泛娱乐化,针对事件中的“爆点”过分解读。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出现“标题党”,上述所提到的“名校考研大学生偷外卖事件”就深刻印证了这一现象。媒体为了吸引受众而将偷外卖者打造成一个为考研而奋发图强的学生。不核查事实真相、不深入调查就抢发新闻,导致出现反转新闻, 才明白这名男性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产生的报复心理。甚至部分媒体会利用事实,恶意炒作新闻,加剧了反转新闻的频繁出现。

在《匹诺曹》里,主人公说过:“人们都以为,记者只会说真话,人们也都以为记者是只会转达事实,但是记者都应该明白,人们会无条件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所以,他们应该明白自己所说的话比其他人的杀伤力更强, 他们错就错在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的轻率,毁掉了一个家庭,当然该对这场悲剧负有责任。”

3.监管不严格

上述我们研究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事件,有关部门都不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发声的, 当有关部门毫无动静时,公众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其他渠道的呼声上。例如网络大V,此时便是处在话语权顶层的“舆论领袖”可以轻而易举地影响舆论走向,因此,相关部门有效监管是健康网络环境的基础保障。

四、反转新闻产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追求事实真相

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能随时随地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无论是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都可以足不出户获取信息。技术的革新带给大众自由发声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态度,参与新闻评论,这是大众的舆论监督权。谈到鲍某明事件,想必大家还记得养女李星星有过三次报警,分别是2016年初在北京报警,2019年在烟台芝罘区报警,第三次还是2019年在烟台报警,在检察院的监督之下,才得以立案。反转新闻的广泛传播,凝聚了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 其热度也代表了公众对于新闻的参与度。中美双执业律师、企业高管等身份,使鲍某明陷于舆论的漩涡。 虽然受众会因为刻板印象而做出错误判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公众的关注使舆论热度达到一定的高度,媒体才会进行深度挖掘,随之养女李星星的假面具也被揭开。事实上她的多次报案、撤案都与鲍某明的关系好坏而波动,都是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这让她成为一个满嘴充满谎言的人。 一个真实的新闻正是因为媒体和公众的合力,才使真相不断浮出水面。

2.更加公开透明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成为消息源,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议题,受众和媒体的关注使热度攀升。以“鲍某明事件”为例,当出现未成年、14岁、性侵、求助无门等字眼时,这些会使事件迅速成为舆论中心。正是因为有了媒体的探究和公众的关注, 才让有关部门更加谨慎处理, 进行多次调查才发现是因为双方自身的矛盾将事情造成无法挽回的地步。 媒介的发声将存在的问题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大众的监督。其中有些事件,相关部门如果不曝光,很可能草草了事,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人们就无法获得事情的进展。

(二)负面影响

1.媒体公信力下降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科技如何进步,新闻安身立命之本永远都是真实性。因为很多因素,导致不能呈现事实真相,媒体公信力在人们心中分量越来越低,社会负面情绪升高。网民在平台上发表言论寻求安慰,以自我狂欢和麻痹式来回避问题。比如杭州来女士失踪案,7月23日9时至10时,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媒体的立场不断地在变化,澎湃新闻、央媒、各地方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各方报道铺天盖地,却一次一次被证明是假新闻。戏剧般的反转不仅消耗公众的热情,更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媒体公信力的打造并非一日之功, 但却能在一两篇不实报道中轻松丧失!新闻工作者应恪守新闻真实,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新闻的生命永远是真实性。

2.当事人生活受扰

反转新闻的出现,直接伤害的无疑就是当事人。当事人处于事件的风口浪尖, 对其平静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在新闻爆发初期,只呈现出部分事实真相,初期的过错方将遭到网络暴力。一些网民甚至曝光其住址、工作单位等,导致其处在危险状态。8月份发生的罗冠军性侵事件,起初由自媒体“加油吧Vicky”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男友“罗冠军”强奸并打胎的一系列惨痛经历,以博取大众同情。然而“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理查得·伯顿)。舆论瞬间出现一边倒的状态,他变得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全部事实吗?上述提到9月4日罗冠军才站出来为自己发声, 因此事件也造成“社会性死亡”,女方也承认并未发生之前自己所讲述的事情。事件发展到人人皆知的程度,没有一方可以成为赢家。

丹麦电影《狩猎》中讲述了一个被小女孩诬陷为强奸犯的男人如何一步步被驱逐的故事, 在电影的最后男主证明了清白, 可还是在散步的时候被人射死。 他称之为“永远有人相信我做了,我也会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之中。”

3.浪费社会资源

在同一时间内, 反转新闻因为是社会热点而一度飙升,聚焦人们的注意力,而人的精力有限,对社会有贡献的新闻却无人问津、遭遇冷落,这无疑是浪费社会资源。譬如“杭州来女士失踪案”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7月23日, 澎湃新闻发布警方在化粪池发现该女子尸体这则新闻时, 当天正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成功发射时期,却被一条普通新闻夺走关注度。反转新闻的最终过错方也会承担应有的惩罚。那么既然首发新闻是真实的,为何还要制造反转,这耗费了大量的社会关注度,新闻出现多次反转,受众心中难免会产生被愚弄的感觉,舆论生态会呈现出混乱的状态。

4.触犯法律

在反转新闻中, 一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受众、获取经济利益,与当事人联合制造反转新闻,知法而故违法。随着事件不断发展,公众的立场产生倒戈现象,导致有些网友失去理智,失去对于事实思考的能力,随意使用话语权,甚至曝光其隐私,违法而不自知。成都“赵姐”从“毒王”到受害者这则案例中,在赵某第一时间被确诊时,她选择的是配合工作而不是隐瞒不报,却不曾想过自己的坦诚相待却变成利刃刺向自己。最终,在网络上随意散播泄露赵某个人隐私的王某已经被警方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综上所述,反转新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尽管最后在媒体与公众的不断努力下寻求到真实信息, 证明当事人是清白的。但是对于媒体、社会、当事人等方面的影响颇为深远。

五、反转新闻的应对措施

1.受众—提升素养

“广州方圆小学哮喘女孩遭体罚导致吐血”事件,最初由微博用户@小岛里的大海发文, 讲述了教师在清楚知道自己女儿患有哮喘病且索贿受贿6万元的前提下,仍然体罚孩子在烈日下围操场跑10圈,最终导致孩子吐血,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当“体罚”“虐童”等出现在人们视野时,人们的共情能力迅速被点燃,抨击涉事老师与同情女孩的声音被无限放大,事件陷入“沉默的螺旋”现象。经过警方调查之后,发帖人承认女儿吐血、送6万元等都是为了扩大影响而编造的谎言,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媒体与大众应该引起高度警觉, 我们所拥有的消息是否为事实真相,提供的证据是否属实。当面对舆情时,我们每一个个体应该做到独立思考,利用互联网获取多方面信源,学会判断舆论走向是否理性。对于内容多加辨别,不要盲目跟随潮流。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匿名性,它可以让受众自由发表评论、表达意见。而事实是,众多网友只会跟风,因为他们并“不需要”承担后果,利用键盘在网络上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对受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媒体—加强源头把关

新闻的首要是真实,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把关人”的角色,在防止不实信息传播时,也不做不实信息的传播者。

首先可以进行多信源求证。 新闻媒体应该肩负起责任,不能只求快,应向新闻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以及相关人员等进行求证,做到兼听则明,从源头杜绝新闻失实。

再者用事实说话。 因触及社会痛点与公众焦虑的情绪,极易产生假新闻,在受众情绪被点燃的初始阶段,媒体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反转案例自然也随之增多。要用事实说话,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评论,才能尽量减少反转新闻的出现。

3.社会—意见领袖正确引导

由于受众素养参差不齐,大众容易跟风、从众,人们一旦对意见领袖产生信任感, 便会无条件相信他们传播的信息内容。 当新闻出现时, 往往需要各个媒体查明真相,更需要具备较高素养的舆论领袖,起到引导正确舆论的作用,减少对事件持有不确定观点的网友以及“吃瓜”群众,把受众拉到探索事实真相的正道,发挥自身舆论引导作用。

六、结语

反转新闻的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媒体在其报道中的社会责任缺失。它是网络环境下新兴的产物,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件。尽管反转新闻带给我们的危害远远大于好处,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次的热搜榜都会成为大众谈论的话题,常常会引发大众挖掘事实的热情,新闻工作者需要在事实中吸取教训,得到进一步改进。

总之,新闻人必须坚守真实性,这应有的素养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被埋没。尤其现代社会对于新闻人、受众的门槛变宽松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强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尽可能让新闻场保持一种相对自律的状态。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36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新闻传播(2018年4期)2018-12-07 01:09:3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8年1期)2018-04-19 02:08:56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5:14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