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朱永新 “新教育阅读” 观的大学生阅读推广路径研究

2022-02-17 19:10付勃达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朱永新书目校园

付勃达,徐 雁,陈 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当代知名教育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多年来以饱满的教育激情,把拯救阅读、推广阅读作为我国 “新教育” 实验的第一抓手,积极推动当代国民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其诸多观点和实践结论体现出了极高的文化自信度与文化创新力,对深耕全民阅读及 “书香校园” 建设、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文教价值与现实意义。朱永新先生多年来对于 “新教育” “新阅读” 的实验和研究得到了学界与业界的认可、学习与借鉴,本文通过对朱永新先生 “新教育” 实验与 “新阅读” 研究的源流、演化、内涵、理念等进行考察,把握其 “新教育阅读” 观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聚焦大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综合培育与全面提升,进而为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可持续的建议。

1 朱永新 “新教育阅读” 观的内容

“新教育” 这一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初叶,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许多教育家都把他们的教育探索命名为 “新教育”[1]。由此可见,朱永新先生的 “新教育” 既是一种学术认祖的理论自觉,也是教育创新的使命担当[2]。朱永新先生的 “新教育” 实验源自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了陶行知等及欧美新教育运动的教育观点,立足其学者、官员、实干家的多重身份与社会经历,在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石上,逐步成形并付诸实践。2002年9月, “新教育” 理念首次落地于昆山,这是一种以教师的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实验[3]。朱先生将阅读定位为 “新教育” 实验的关键与主旨,鼓励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共读、共写,借助阅读传承文化,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以推动阅读撬动教育改革的目标。 “新教育” 实验之新在于将 “书香校园” 的建设目的、建设方法、建设价值等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阅读在 “书香校园” 建设中的有效价值,解析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合理性,并将阅读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家庭和谐共进、国家稳步趋强的内在意义和逻辑关系进行紧密结合,以阅读为纽带,将学校教育中的平台、资源、活动、教学、考评进行体系化组配,夯实阅读在 “新教育” 实验中的关键地位。

伴随 “新教育” 实验的深入, “书香校园” 之风如火如荼地在 “新教育” 学校中吹拂,但随之而来,对于 “新教育” 实验专业性的质疑声此起彼伏,首当其冲的便是阅读,关于学校教育中阅读书目、阅读环境、阅读方法等的讨论不绝于耳。2010年,新阅读研究所于北京成立, “新阅读” 研究的重要目的在于凝聚专业力量、加强阅读研究、指导 “新教育” 实验的可持续开展[3]。 “新阅读” 之新分别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第一,通过多方调研、分析与研究,回应了 “阅读质疑论” 中有关读物选择、活动开展、课程设置、共读方法、发展阅读等问题,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读物选择与阅读技法相互搭配的理论范例,致力于培养读者独立阅读、读写相协、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第二, “新阅读” 立足实际,先后完成了阅读领域三大工程(即研制《中国人阅读书目》《学科阅读书目》、编撰《新阅读文库》),书目体系遵循从低阶向高阶的阅读逻辑,借助教育(即阅读技法讲授)的推动力量,实现阅读育人与教育成材的目标,将阅读研究与个人进步、社会发展相衔接,借助书目与方法的力量促进阅读生态的改善。

如上文所述, “新教育阅读” 观念是建立在朱永新先生 “新教育” 实验和 “新阅读” 研究基础之上的,是关照当下、面向未来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产品,其内涵是对更为具体的阅读主题(包括个人、学校、民族、城市等)和阅读方法进行阐释和解读[4]。但这一观点并非朱先生 “新教育” 和 “新阅读” 思想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其与朱先生丰富的人生经验与读书阅历融汇后进行的优化阐发,主要意义在于帮助读者掌握科学读书方法、追求幸福完整教育(阅读)生活,激发读者向上向善的学习力量。 “新教育阅读” 观与我国传统教育中的阅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致知” “致用” “致远” 的三阶教育赋能价值(即致知在于传授知识、致用在于培养能力、致远在于长远发展)不谋而合[5]。社会转型发展之际,在 “新阅读” 之道驱动 “新教育” 之术的实际根基上, “新教育阅读” 观对于高校阅读推广和大学生阅读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朱永新 “新教育阅读” 观对阅读推广的指导意义

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中,常使用 “共生效应” 来解释或研究某一具体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该效应注重个体身边环境及其所处关系对个体的影响。实验发现,群体中的个人总是受到他人智慧、能力与劳动成果的影响,从而在工作和学习时不断提升自我效率[6]。 “新教育阅读” 观在 “共生效应” 指引下,探索并实践了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致力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 的新时代内容,将资源供给与阅读指导通过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的事业发展,并从 “致知” “致用” “致远” 共发展的角度,倡导借助阅读帮助大学生构建完善的个体知识体系,进而拓展人生的厚度。

2.1 优质资源供给:大学生推荐书目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朱永新先生于苏州大学任教务处长一职,彼时他便构思在校内建立 “大学生必读书目” 制度,该书目由20种全校性必读书、约30种学科或学科群必读书、约20种专业必读书等三个部分组成[7]。苏州大学研制的这一必读书目范围设定明晰,坚持贯彻 “少而精” 的原则,且与该校的教学需求相衔接,即将该制度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计划中,导读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定期撰写读书笔记,并进行严格考核[8]。这一制度的确立,是对传统的 “大学生指导书目” 制度的创新性变革,是朱先生 “新教育阅读” 观在大学生校园阅读情境中的初步具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朱永新先生主持了《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该文库由朱永新先生任总策划,于光远、李政道、钱仲联等近40位国内著名学者担任顾问,文库的编选分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四个系列。该系列书目是我国首个系统性的基础阅读书目,其中针对大学生群体研制的阅读指导书目特别强调要提升大学生 “学术、视野、责任” 三个方面的综合能力[9]。《新世纪教育文库》借助读者、教师、专家、学者的力量,将阅读视为个体持续前进的 “充分必要条件” ,希望借科学高效的阅读来提高读者的软实力及国民整体素质。这样的期盼和憧憬,正是 “新教育阅读” 观的生动体现。

《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是朱永新先生最新推出的一部有关全民阅读的力作。朱先生在该书中直指大学生人文教育式微和阅读危机频现的现实困境,细致地制定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书单,其中包括以大学生群体文学与科学素养提升为目标的 “中国大学生基础阅读书目100种” (2019年版)(分为 “基础书目” 30种和 “推荐书目” 70种)[10]。这一套阅读推荐书目具有内容稳定性、时间连续性、读物考究性的特点,汲取了分众阅读和分类阅读的理念精华,为大学生提供了科学便捷的阅读方案,也为高校阅读推广工作展示了一份较为详尽的书目推介指南,进一步呈现了 “新教育阅读” 观的资源供给和导航价值。

2.2 “阅读+教育” :系统化阅读推广

自2007年朱先生赴北京大学参加 “第二届图书馆学开放论坛” 并发表 “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 的主题演讲以来,他在全国各高校开展的近30场有关 “阅读” “教育” “全民阅读” “阅读推广” 等主题的讲座不仅将他对基础教育的调查、研究与思考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联结[11],同时也立足南北方、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将 “新教育阅读” 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播撒在更广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本研究通过搜集与梳理这些讲稿和演说资料,发现朱永新先生关于大学生 “阅读与教育” 主题的核心内容和精神主旨主要包括以校园阅读节找准方位、以校园阅读课细化工作、以校园阅读活动为补充三个方面。

(1)设立校园阅读节。阅读作为一种便捷、深入并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在改善学风校风、传播经典文化、缔造书香校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朱永新先生多次在公开演讲和提案中强调阅读对大学生的意义和价值。但随着高校阅读推广全面开花的盛况显现,阅读推广后续推动和深入推进渐显乏力、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缺少创新与细化、高校阅读未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因此,朱先生以创设校园阅读节为抓手,倡议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打造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阅读节。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Day,又称 “世界读书日” ),该节日是以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等著名作家的辞世纪念日为基础而设立的,虽然意义重大,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基础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距离感。除4月23日外,许多国家高度重视民众阅读兴趣的提升与阅读文化的弘扬,充分发掘本国本地的文化资源,设定并举行相应的读书节日和阅读活动(如美国将3月2日定为全美诵读日、日本将10月27日至11月9日定为国民读书周)。由此,以朱永新先生为代表的诸多学者认为,设立专属的校园阅读节,通过对经典文化及学说典故的阐释,可以赋予阅读行为以生命的气息和生活的温度,使高校阅读推广工作向文化深处扎根,进而引导各项阅读活动的开展[12-13]。

(2)开设校园阅读课。在以 “校园阅读和高等教育” 为核心的大学生阅读中,朱永新先生认为细化校园阅读课中的相关工作并提升阅读效率至关重要。朱先生认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使其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复旦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15.2%的学生阅读专业经典书籍,22.8%的学生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9.3%的学生阅读专业期刊,仅有5.2%的学生阅读外文著作或文献,这体现出高校亟须针对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法、阅读能力、读物选择等多重能力的培育方面开展相关工作[14]。一方面,从供给出发,高校应完善校园阅读教育服务体系,将阅读课融入高校通识教育公选课中,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教学团队,融合历史与现实、紧扣理论与实践,从 “分众” “分(年)级” 的阅读文化学角度出发,以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掌握、阅读能力提高为目标,为不同年级、专业、地域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教育与指导方案,提升大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从需求来看,高校应以大学生为中心,进行广泛调研和交流,分时期分阶段设置不同类型的阅读课程(包括选书、读书、借书、方法、笔记、评介、交流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依据个人情况按需组配阅读教育课程,并通过科学的评估环节适时调配阅读课程内容,从而提升其包括文化认同、审美情趣和写作表达等在内的综合阅读素养。

(3)组织校园阅读活动。在找准校园阅读节方向和细化校园阅读课工作的基础之上,朱永新先生认为系统化的高校阅读推广工作还需要密集化的校园阅读活动作为必要的补充和完善。阅读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管理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陶冶性情、砥砺意志、滋养心灵的终身成长方面也有积极影响[15]。针对阅读活动,朱先生提议以兴趣为牵引,借助阅读、交流、写作的方式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其中,阅读是阅读节的日常化延伸,也是阅读课的课下实践,将阅读技法应用在日常的阅读行为中,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阅读能力;交流包括同学交流、师生交流、专业交流、兴趣交流等不同类型和模式,交流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阅读生活中放松身心、碰撞思维、相互监督,助力于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则是深化阅读、培养大学生综合阅读力的有效途径,除常规的读后感外,书讯、书评、时评、感悟、解析等形式也能够反哺个人阅读能力提升。

3 基于 “新教育阅读” 观的大学生阅读推广实施路径

阅读力的提升是学习力培植中最关键的部分,阅读理应成为提高大学生学习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文章在 “新教育阅读” 观的理念基础上,理清了包含平台、资源、教育三个维度的大学生阅读推广综合发展路径。

3.1 平台:大学生阅读推广成长的基点

组建平台是阅读推广综合化、系统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高校阅读推广工作常态化的基础性工作[16]。一是推动成立校级 “阅读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以交叉、交融、强合作为主旨,吸纳校内(如校党委、团委、图书馆、学生社团、二级学院)和校外(如中小学校、文化机构、地方企业)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图书馆为主导,根据学校的学科背景和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包括阅读节、阅读课、阅读活动在内的多元多级阅读推广工作,并从定性、定量、主观、客观等视角进行详尽可靠的工作总结与评价,使高校阅读推广走上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积极成立校级 “阅读推广讲师团” ,构建以不同学科专业的青年教师/教辅为主、资深教授/退休老教师为辅、文化学者/地方名家/非遗传承人为增补的讲师团体系,遵循 “分地” “分众” “分级” “分类” 的阅读文化理念[17],围绕校园阅读的主题,以展览、讲座、沙龙、写作、走读等形式定期推送并持续更新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获得感、文化认同感、交流体验感。如,常熟理工学院通过专家引领、阅读推广人组织、读者深度参与的方式构建校园阅读共同体模式[18];西南交通大学将图书馆与其他阅读推广主体相结合,打通文献阅读、日常教学和思政教育等不同层面的协作通道,开创了校园认证阅读推广模式[19]。

3.2 资源:大学生阅读推广发展的保障

朱永新先生认为, “在信息时代,海量资源反而致人迷失” 。因此,在大学生阅读推广工作中,提供高效、合理、科学的多元化阅读资源是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保障与服务重心所在,故书目研制与编辑推广成为朱永新先生及相关阅读领域专家所倡导和呼吁的应对之策。如前所述,20世纪90年代初期,朱先生就曾在苏州大学设立 “大学生必读书目” 制度。在此基础上,他总结道,导读书目如同一份营养全面的科学配餐方案,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一份藏宝图,便于人们按图索骥[10]。首先,书目研制工作具有全面性和动态性。书目资源不仅要涵盖文学经典、哲史著作等,还要考虑读者专业背景、未来发展、生涯规划等不同阶段的阅读需求与阅读特征,建立从基础保障书目到学科专业书目、再到研究拓展书目的 “三阶” 阅读资源体系。同时,广泛吸纳读者、图书馆、专家学者的意见,适时调整并持续更新该体系的书目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阅读发展需要。其次,注重数字阅读资源的建设。朱先生认为,阅读的本质是阅读主体和内容的互动,其成效与价值取决于互动的程度,而与载体或形式无关。数字阅读逐步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高校应加快配备数字阅读终端设备,图书馆应联合校内外多部门添置电子书、电影、音乐、游戏和在线课程等多种类型的视听资源,探索开展 “互联网+阅读” 的数字化书香校园活动,将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有效融合,助益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3.3 教育:大学生阅读推广壮大的举措

从 “新教育” 的实验和 “新阅读” 的研究出发,朱永新先生将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核心目标,从阅读与教育的积极交互中,立足资源供给与阅读指导,形塑了 “致知” “致用” “致远” 共同提升和科学发展的 “新教育阅读” 观,引发了阅读学专家、学者的共鸣。大学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具有奠基性价值,应借助阅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加强阅读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4]。一是主张阅读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革新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教育遵循学科为主线、专业为准绳、笔记与考试结合的考评范式,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被淡化。因此,提振阅读成为大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将阅读恰当地融入全学科、全年级、全周期的教学过程,构建课前阅读+总结、课中互动+阅读、课后反思+报告+阅读的体例化教学模式,自上而下地提升师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将阅读内置为大学教育的基础环节。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在学生培养中较早地认识到阅读的启迪式作用,无论是案例研究或基础理论类的课程,均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多达数百页的多学科发散式阅读,以此奠定学生日常教学与交流互动的高等教育基础[14]。二是加强阅读教育的供应,提供高质量阅读指导。将阅读的历史、源流、演化、方法等理论内容与不同学科的专业实践相结合,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线上+线下的阅读课程。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认识并了解相关专业,培养交叉思维和多元兴趣,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复合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恒动力。

4 结语

朱永新先生拯救阅读风气、倡导阅读情意、重塑阅读价值、营造书香校园的价值观得到了众多学者及读者的赞许。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的曾祥芹先生(1936—2021)曾对朱永新先生设立的 “读书节” 及其有关阅读、教育和书香校园建设的诸多理念表示支持与认可[20];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先生指出朱永新先生就阅读主题的阐发具有重要的学理性和时代性[21];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先生认为朱先生是我国阅读推广事业前行和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之一,其 “新教育” 实验和 “新阅读” 研究对于校园阅读推广提供了明晰的发展导引[22]。

朱永新先生从实践出发,阐发并精炼的 “新教育阅读” 观整合了书目推荐、阅读推广、阅读教育等的理论内蕴,发挥了图书馆、课堂教学、阅读推广人的实践功能。因此,高等院校在 “新教育阅读” 观的指引下,以系统化阅读推广为手段,借助校内外联动平台的基点、图书馆多种资源的保障、课堂阅读教育创新的举措,必然会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阅读习惯、阅读品位得到建立和养成,各方面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猜你喜欢
朱永新书目校园
卖关子,真有趣
总是写在第一段的外貌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话重要,放前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本刊邮购书目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