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王洪坤
随文写作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将写作训练有机融入到阅读中的创作过程。随文写作随着阅读内容的转变而转变,意在让阅读教学成为语言、习作的训练场,构建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随文写作需注重“随文设写”“因感乐写”“缘读悟写”,从读写知识到读写支架,从读写情境到读写任务,从读写活动到读写实践,真正构建“读写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读写水平的快速提高。笔者拟从“逻辑知识建构”“读写支架搭建”“读写活动开展”三个方面,具体阐释随文写作教学策略。
随文写作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情境中的微型写作或者微小写作。随文写作可以是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也可以是文字局部的放大。随文写作形式多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巧用教材,挖掘经典文本中的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有助于训练其思维能力,提升阅读与写作的质量。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单篇经典文本中,巧挖逻辑知识,让学生不断进行逻辑知识建构,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比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徐飞在讲解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文《晏子使楚》和《河中石兽》的时候,巧妙地挖掘这两篇文本中经典的语段,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进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具体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学生梳理文段的语句进行分类整合,有效地得出文本在语言表达和叙事上的逻辑关系。具体为:《晏子使楚》中晏子巧妙地运用橘子与水土之间的关系,类推百姓为盗与当地风俗的关系,这是“譬喻类推”条件推理的逻辑。而《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从原地和下游两处发现没有“河中石兽”,进而以他河道工作的经验告诉读者“河中石兽”应该在上游,并且分析出丢失石兽的原因。可见,无论是晏子还是老河兵,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讲究逻辑推理。基于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讲解“类比推理”“条件推理”“排除法”以及“归纳法”等相关的推理方法,使学生掌握语言表述的逻辑性,挖掘文本的思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句、文段甚至篇章思路练习,进一步体悟课文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增强随文写作的语言和结构的逻辑性。笔者以“中国味”为题,要求学生从中国传统的风俗、习俗、文化中寻找“中国”的味道,写一篇作文,做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有理有据。下面是学生进行随文写作的片段:
中国味是什么?去哪里寻找?有的人认为它在中国过年吃饺子的欣喜中,它在清明时节的扫墓思念中,它在端午时节吃粽子的文化中。中国传统的习俗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暗藏中国的味道。但是,辛丰年先生还说过:“中国味需要把中国的文化与异域文化结合起来,彰显出独有的味道。”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融入多种元素,创造无限的精彩。
学生以典型的材料为论据,不断地进行推理、演绎,从面到点展开论述,写出“中国味道”的普通性,逻辑思维严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篇到多篇,从多篇到群文,形成线性的、网状化的写作知识体系,进而打破单一化的“效仿”,激励学生主动创新。
随文写作需要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中进行。有效的读写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让随文写作的思维不断爬坡,真正落实读写的立体化。
首先,搭建核心写作支架,让读写融合。随文写作强调“随”字,这就需要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设计恰当贴切的写作内容支架,从而用阅读促进写作能力,让写作提升阅读水平。笔者在执教《〈论语〉十二章》的时候,结合相关语录,搭建写作内容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写作思维不断攀升,形成深度阅读和写作。具体为:(1)认知支架:对文本中的相关观点进行合理归类,分析说明,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语阐释事理(具体为以下三方面:学会学习、学会修身、学会做人);(2)实践支架:发挥想象,描述情境,对文本中的语录进行扩写;(3)迁移应用支架:习近平主席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请结合生活、学习,阐释这一段文字的内涵,并举例论证。三个读写支架从“内容——方法——实践”角度实现了经典的再创造。
其次,细化核心支架,落实随文写作路径。为了让随文写作更具实效性,教师还需对每一个支架进行分解,细化学习过程,落实每一个写作目标。以上述第二个实践支架为例,教师可以选取相关范例,确定具体场景描述的方法和写作注意点。笔者执教时选取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要求学生从“人称”“描述时间”“描述地点”“描述者的外貌”“心理活动”“所见之景”“身边听者的反映”等方面罗列表格,一一细化,从而让“孔子”的人物形象逐步丰满起来。
有效的读写支架可以让随文写作的形式更为多元,更加动态。学生在有效的读写支架帮助下,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可以将阅读内容更加有效转化为写作资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主线,将“活动·探究”穿插其中,有效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彰显出了语文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设计环环相扣的读写活动,让学生的读写更为立体化。
立足单元整体,设计读写活动任务。随文写作不仅基于单篇文本的特点,还需聚焦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体的活动设计。一个单元即是一个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语言与文学、阅读与写作(写作、口语交际)、文本与训练三者之间的融合,设计具有创新色彩的读写活动。比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编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写人的文章。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写作训练“学习传记”的要求,设计随文写作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从文本中习得方法,从活动实践中体验情感,实现真阅读、真写作。笔者以设计“‘他们’主题馆”为核心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进行以下活动实践:(1)任务一:搜集名人主题馆资料。概括其相关典型事件,填写主题馆名人资料。(2)任务二:布置名人主题馆。从场景风格、宣传语、导游词三个角度策划名人主题馆。(3)任务三:撰写人物小传。为文中你喜欢的人物写一篇小传,上传至班级钉钉群。(4)任务四:人物小传微展览。选取学生的优秀习作,配上传主图片,设计解说词,打造主题人物展区。可见,教师不能只是“盯住”教材,还要“用好”教材,大胆地打通学科界限,融合艺术、科技、文化等,多维度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多元性。
总之,随文写作是读写立体化的有效途径,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读、赏、鉴、悟、创的能力,为下一步语文深度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