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军 张洪芬
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平正义观的创新发展
张思军 张洪芬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十年探索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作出了一系列有关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时代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公平正义观。从理论渊源看,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公平正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公平正义观的丰富营养。从基本内容看,公平正义始终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及国际交往中,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重要体现。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公平正义观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容,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新时代十年;习近平;公平正义;基本内容;时代价值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主张。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探索中,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在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了诸多新论断和新观点,形成了意涵丰富且科学系统的公平正义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对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深入研究和领会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平正义观的创新发展,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推进一系列革命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6这是对新时代指导思想、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战略举措的明确揭示,也是对新时代一切理论创新源泉的生动诠释。由此,我们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公平正义观的思想来源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平正义思想,二是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公平正义思想,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公平正义”这一概念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公平正义元素。一是从生产方式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之上,是造成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石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现今的社会制度使资本家有可能按照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来购买劳动力,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再生产支付给劳动力的价格所必需的时间,而从劳动力中榨取远远超过其价值的价值。”[2]251在他们看来,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占有、物化、剥削等非公正现象的根源,而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条件,是要消灭私有制,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二是从劳动产品的分配来看,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是造成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生活条件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3]显然,这种分配是不正义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应“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2]460。社会成员通过参加生产资料的生产来获取财富的分配平等,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手段。三是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大障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劳动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们自由作出合理的分配和选择以实现人的自我需要、自我认知能力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平正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公平正义问题的首要思想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4]96公平正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试图建立公平正义社会的行动指南。回顾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征程,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在追求公平正义问题上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平等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外国列强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惨痛历史是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因此艰苦卓绝地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强调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强调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平等和分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公平正义。第三,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毛泽东认为,民众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自由平等的话语权。同时,民众也不应因性别、职位等个体差异而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机会。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公平正义,如何实现公平正义”问题,其公平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第二,共同富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融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中,提出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先富带动后富。第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邓小平认为,公平可以促进效率的提高,进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公平正义问题并进行诸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如下的公平正义观:第一,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建设的指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公平正义实践提供了理论原则。第二,创新按劳分配理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5]。同时,在分配过程中注重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反对平均主义,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依法治国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应通过宪法修订和法律规范的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诉求。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科学发展的时代任务进一步探索公平正义问题。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6]一方面,他强调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手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缓解社会矛盾,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本质要求,提出了以“四个公平”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制度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
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公平正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公平正义观的主要思想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继承了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公平正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和“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公平正义观的又一重要思想来源。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社会公正问题有着诸多论述。首先,“大同”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的价值探寻。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7]“大同”体现了平等和睦、人们相互关爱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8]进而强调只有符合分配平均的正义才是值得追求的。荀子在《正论》中说:“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9]278也就是说,如果明君贤相客观公正地依法办事,那么臣民就会秉公执法。老子主张用“道”来强调世间万物平等,向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墨子则提出“尚同”和“兼爱非攻”,强调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以求达到社会公平。其次,“民本”思想彰显着以民为本的情怀,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尚书·五子之歌》中有言:“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0]227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0]133这两句话都强调国家安宁稳固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重民、爱民,才会实现民安、国安。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运用于国家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人民所关心的现实问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发挥出了重要的现实价值。
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对公平正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体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公平正义观的基本内容具体体现在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国际交往六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上。
坚持分配正义是推进分配制度具体落实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表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要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全体劳动者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条件下实现经济平等和机会平等。分配正义的实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上的,同时,分配正义的实现还需要把人看做分配的主体,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故而,在推进分配正义的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应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坚持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应妥善分配社会财富,坚持把“蛋糕”分好。实现分配正义的价值目标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鼓励勤劳致富,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在不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的基础上,坚持公平正义的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法治正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1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40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把社会主义法治与公平正义结合起来,确立了法治正义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价值导向。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正义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立法能够增强法律制定的科学性。只有把法治正义贯穿于立法的全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才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提升法治的为民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执法主体要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同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司法过程中价值判断的必然性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主观感受”[12]作为公正司法的判断标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的重要前提。贯彻全面守法理念,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树立对法治的信仰。公众作为法治社会的平等主体,树立遵纪守法的信念,把对法治正义的追求内化为内心的信仰,对法治正义的追求和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代,文化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作用,文化正义是新时代公平正义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平等、公正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宣传社会正能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扎实推进文化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的基本权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并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4]14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中,更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方面,应对社会各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树立青少年群体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营造良好的公平正义文化环境,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应在全社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平正义的价值引领,加大对薄弱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和核心,民生正义关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基础设施等内容。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民生建设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社会环境也不可能稳定。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社会公正的实现,需要通过建立以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公平正义是进行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制度是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13],使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既是民众之望,也是政府之责。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民生建设立足于公平正义的理念中,让公平正义的光辉照耀每一位公民,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
推进生态正义是解决我国当前生态发展的重要价值原则,需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习近平生态思想蕴含着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集中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4]209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种共存、互容的关系,人的生存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其次,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表达了对生态正义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在于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把绿色和协调的发展理念作为实现生态正义的价值目标,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共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追求国际正义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军事冲突愈演愈烈,环境污染造成的气候变暖问题更加凸显。面对各种全球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60为维护好中国人民的利益,实现各国合作共赢,他大力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与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各国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他还强调,为实现国际公平正义的愿景,必须要有实践路子:一是世界各国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权事业的发展,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二是世界各国应以包容之心彼此增加了解,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三是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平正义观的创新性发展,是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也为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平正义观的创新发展,对于夯实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公平正义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把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以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向往。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和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公平正义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实践需要,逐步形成了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理论和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平正义观的创新性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丰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丰富了公平正义这一价值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4]13这赋予了公平正义崭新的历史定位,表明公平正义不仅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价值标准,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求社会进步的内在价值导向。第二,确立了公平正义这一价值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人民福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内蕴价值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而且是习近平公平正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明确了实现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具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提出了构建以“三大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平正义观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科学指南。
公平正义的实现与党的执政基础密切相关。执政基础的稳固,直接关乎执政党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群体的根本利益,直接影响执政党在社会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面临两方面的考验:一方面,思想观念上的考验。当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党员队伍结构日益多元化。部分党员干部受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慢慢滋生了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使得他们逐渐疏离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极大地损害了执政党在社会中的公平正义形象。另一方面,行为方式上的考验。近年来,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部分党员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执政过程中不顾人民利益,出现了以权谋私、受贿索贿、假公济私、权钱交易等行为。权力腐败、行政垄断等问题,极大地损害了执政党在社会中的公平正义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14]20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提升党自身建设能力,加强党员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并将公平正义作为协调、整合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的价值理念,必将有利于夯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维护社会稳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当前,中国正处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起点上,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因此,为了确保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必须坚持把追求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让全部社会成员、社会群体都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此,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应保证教育公平。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应保证就业公平。就业公平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营造良好就业氛围,使每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勤奋劳动来获取就业机会是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生计的重要手段。第三,应保证分配公平。收入分配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第四,应保证社会保障公平。国家为保障人民群众公正利益的实现,应在社会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48,形成保障每个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局面。第五,应保证医疗公平。医疗卫生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局限,我国城乡区域之间存在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医疗卫生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为突显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性,应着力加强医疗卫生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并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医疗卫生配置资源的差距。
追求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矢志不渝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公平正义的一系列新观点。这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公平正义应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及国际交往六个方面,其衡量标准是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否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是否解决人民关心的现实问题。正如罗尔斯所言:“作为公平的正义,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使其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16]从根本上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及国际交往领域,面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解决公平正义问题的落脚点在于是否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平正义观的创新发展,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崭新的时代价值,维护和实现事关人民福祉的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0.
[6]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5-626.
[7] 戴圣.礼记[M].陈澔,注.金晓东,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48.
[8] 论语集注[M].朱熹,注.济南:齐鲁出版社,1992:66.
[9] 安继民.智慧之门: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78.
[10]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上[M].长沙:岳麓书社,2014.
[11]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
[12] 刘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个案正义的主观维度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9-25.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3.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3.
[16] 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the Ten Years of the New Era
ZHANG Sijun ZHANG Hongfe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based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fairness and justice, which forms a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origin, the though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of Marxism and of successive leaders of CPC,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ourished Xi Jinping’s view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fairness and justice are always a part of the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hich reflects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Xi Jinping’s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and fundamental contents of Xi Jinping’s view on fairness and justice is of great value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Xi Jinping;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oretical origin; fundamental contents; value of the times
张思军(1973—),男,四川达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政治伦理;张洪芬(1998—),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伦理建设重要论述研究”(SC21A029)。
D61
A
1009-8135(2022)06-0015-10
(责任编辑: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