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中电建海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100)
近年来,国内建筑行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造能力稳步增强。根据统计部门公布数据,2021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为80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1%,增速下降0.6%。为保持良好的行业发展态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波动等经济下行压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周期内,需要完善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方法,依托合同管理路径化解纠纷和矛盾,界定部门权责,营造良好的施工氛围,促进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
开展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全面总结,有助于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明确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内容,制定管理目标与管理标准,确保合同管理现状梳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为后续实践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便利。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作为典型的经济合同,是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为了完成商定的建设目标,对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的详细说明,以合同文本为依据,规范经济活动,化解矛盾和纠纷[1]。在整个合同管理过程中,行政部门、建设单位、监理部门等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借助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完成合同关系的协调与监督,有效规避违约风险,保证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其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相比,合同管理表现出有效性与秩序性,管理人员在工作开展环节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合同文本的汇总、保存等工作,并监督相关部门落实合同条款要求,履行相关责任。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管理机制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主体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设置专业岗位、配备专门人员等方式,对合同开展集约式管理,实现合同汇总、保存、应用的工作闭环,全面增强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能力,有效发挥合同管理的正向作用。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加强合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要求,以合同为基础,引导、规范建筑市场,发挥市场在建筑领域的资源调配作用,加速建筑行业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管理架构,让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在建筑项目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合同将建筑工程项目发包单位、承包单位的权力义务关系进行明确,依托科学化的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实现了对风险的科学防范,实现了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双赢,促进良好行业生态的形成。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建筑行业日益成熟,由于特殊的行业属性,相关主体在参与建筑工程项目过程中出现诚信危机、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的概率仍较高,导致项目主体之间矛盾尖锐,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合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应对上述问题,以条款的方式对款项拨付方式、验收标准、施工周期、价格参数等信息进行明确,界定项目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利用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落实合同条款,规范项目主体行为,从而规避诚信危机、不正当竞争等风险。
本文立足实际情况,探究了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现状,分析了施工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合同管理成效的稳步提升,促进合同管理优势作用的充分发挥。
目前,建筑工程在筹划与推进环节,大多数参与主体能够依据《合同法》等法规要求,组织开展合同评审,综合检查合同履约水平,通过组织开展严密、周全的管理活动,增强自身合同履约能力,消除潜在违约风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建筑项目施工企业没有精准地把握合同管理的价值以及作用,没有从全面角度出发,对合同内容开展评估,以及掌握合同签约详细情况。这种管理认知偏差,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同管理效果,产生管理盲区,对于后续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等活动有序开展产生消极影响[3]。依据以往经验,建筑工程项目合同涉及交付时间、验收标准、成本规模等核心内容,对合同内容的全方位把控,有助于项目经理、工程师等项目参与人员,了解项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规划设计、人员调配、材料储备等活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经理习惯沿用传统管理思路,采取旧的管理手段进行项目工期、建设质量以及安全管理等活动,没有组织工程师、设计团队等人员开展集中性的合同学习,这无疑使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缺乏弹性,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无法充分运用合同信息和灵活调整管理方式,进而诱发项目管理活动失序等问题。
合同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在拟定、签约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对其法律效能的维护,最大限度地提升合同管理现实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完善以合同为代表的市场秩序,通过赋予合同相应的法理支持,构建良好市场生态,促进经贸活动稳步开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建设工程领域中存在大量的“阴阳合同”,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发包方、承包方就同一标的工程签订两份或两份以上实质性内容相异的合同。通常情况下,“阳合同”是指发包方与承包方按照《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依据招投标文件签订的在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备案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4]。“阴合同”则是承包方与发包方为规避政府管理,私下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未履行规定的招投标程序,且该合同未在建设工程行政管理部门备案。“阴阳合同”的出现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产生极大不利影响,而且也削弱了建筑工程项目参与主体维权能力。从法律效力层面来看,国家对于“阴阳合同”的法律效力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就同一建设工程另行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经过备案的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应当以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根据”。“阴阳合同”不受法律保护,签约方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另一方无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仍有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发包方、承包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采取了“阴阳合同”,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合同管理风险,阻碍正常合同管理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
建筑项目工程类型多样,为确保开发质量,规避潜在风险,往往采取差异化承包方式,承包方式的不同必须要求合同管理机制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其他产业活动相比,建筑项目占地面积较大、施工周期较长,出于提升项目建设效率的考量,多数大型建筑往往采取分包的方式,将施工权交由不同企业、不同团队来承担。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可以保证项目总体进度,但是,总包合同、分包合同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细节差异,往往需要管理人员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合同细节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分包过程中,对于分包合同仍采取总包合同的处理方式,没有做好细节处理,导致合同内容不明确,分包单位在交叉施工过程中,出现入场时间把控不严、施工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不同施工单位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纷。目前,在建筑工程合同中,往往会对工期、成本、质量以及安全等参数进行详细说明,以确立权责界限,降低后续纠纷处置难度。部分承包方在投标过程中,为了最短时间内获得项目施工权,往往没有主动分析合同条款,以及论证招投标可行性,从而使合同条款规定脱离实际,给后续合同管理、项目建设产生困扰。企业在施工任务推进过程中,往往面临不同类别的施工风险,因此,应当根据项目内容灵活地调整合同管理的方式方法。但现阶段,多数管理团队仍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采取单一管理手段,组织开展合同管理各项工作,使整个监督管理缺乏针对性,这无形之影响了合同风险管理成效,对于风险处置产生了消极影响。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效能的提升,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合同管理要求,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改善管理机制,推动建筑项目合同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切实发挥合同在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作用,确保项目总体可控,推动建筑工程稳步开展。
为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开展要求,有效消除认知误区,实现管理监督效能的稳步提升。施工团队需要率先转变管理理念,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集体学习、外出培训、专题宣传等方式,引导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依托观念认知持续转换,为合同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对参与合同管理相关人员开展必要的业务培训,通过技能培训稳步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市政项目合同管理各项工作中,实现风险识别、评估以及处置的科学化,为后续合同管理提供方向性引导。例如,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通过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实现人员配备的合理化与精准。另一方面,施工管理团队应当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了解行业成熟做法,结合自身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合同管理工作,持续延伸合同管理范围,实现监督管理的细节化。通过系统、全面的管理理念,逐步构建起专业素质高、执行力强的合同管理队伍,为后续合同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考虑到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环节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项目参与方应当快速调整现有措施,持续增强项目合同管理效能。基于这种目标定位,项目参与方不仅要快速完成思路转换,正视合同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应从人员安排与制度设置角度出发,综合人力资源要素与管理要素,推动合同管理活动高质量开展。除了认真开展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之外,还有必要组建起相应的管理机制,设立管理框架。例如,总结过往经验,综合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形成更为严密、更为具体的管理制度,为合同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在管理制度驱动下,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明确、权限清晰,形成更为全面的主管与协管关系,推动起草、会商、评审、审批、履行、考核等环节稳步有序开展,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有效联动。具体来看,通过将项目经理、工程师、会计人员、技术人员等纳入合同管理体系之中,相关人员从专业角度出发,对进行合同条款起草,确保合同中关于成本、工期等要求符合项目开发建设要求,并且具备可行性。通过这种联动机制,不仅保证了合同管理效能,还降低了管理工作总体强度,实现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较好满足建筑工程项目开发建设要求。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环节,为增强合同管理质效,提升合同落实能力,打造动态化管理机制。具体来看,合同管理人员在不同建设周期内应当根据合同内容,辅助管理人员开展相应的建设活动,以确保合同义务得到履行,保证合同权利得到实现。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合同管理人员在分析评估项目特点的情况下,编制合同有关条款,确定合同涵盖范围、建设工期、项目质量、保证金额度、计价标准、支付路径、违约赔偿等内容,并且确保合同内容与招标文件相统一,避免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在合同谈判过程中,需要对合同中不明确或不细化的部分进行深入探讨,并认真做好修改,遵守相关规定,不进行“阴阳合同”的订立。根据《招投标法》的相关规定,中标人和投标人不依据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和招标的有关文件对合同进行订立,应当给予严重处罚。为保证企业形象,应当自发抵制阴阳合同[6]。在合同履行阶段,与相关人员做好工作衔接,开展工程项目进度、质量以及造价的监控,将监控结果与合同要求进行横向对比,避免合同履行出现偏差,影响最终效果。对于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应当在法律法规框架下,有计划地推动问题解决。例如,在索赔过程中,为保证索赔效果,降低矛盾和纠纷处理成本,合同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分析合同索赔的可能性,科学地利用合同中的有关规定,准备索赔材料及有效签证,增强索赔说服力,在保证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努力维护良好合作关系,避免矛盾和纠纷扩大。
为消除合同管理漏洞,应对潜在风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需要优化配置管理资源,借助项目合同管理形成良好的施工秩序,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本文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现状,总结了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建筑企业增强合同管理能力,促进项目管理体系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