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涛,公 道
(1.洛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2.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1)
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1]49。武则天是武周王朝的缔造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2]75-76,“是个治国之才”[3]8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4]。毛泽东熟读各类史书,对很多古代人物作出过自己独到的评价,探讨他对武则天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武则天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深化对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1975年,毛泽东同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谈论过武则天。当孟锦云说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当了那么多年皇帝,可真不简单”时,毛泽东说道:“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上,人们连想都不敢想。”[3]83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肯定武则天敢想、敢干,认为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非常清楚,毛泽东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武则天的女性身份。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附录的《我国历代纪元表》,从五帝开始到中华民国近5 000年历史上一共出现了322位帝王,武则天是唯一正式称帝的女皇帝。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妇女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关于这一点,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在《女子自立问题》一文中深刻指出:“我国因数千年不正当的礼教习俗,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6]421后来,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更是明确指出,女子除遭受政权、族权、神权三种权力的压迫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7]31。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一直重视妇女,强调解放妇女,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充分发挥妇女参与革命和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毛泽东指出:“无论什么事情,没有女子,都绝不能成功。”[8]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发出了“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9]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著名论断。从此,“半边天”成了中国广大妇女自我认同、自我追求的美丽形象,成了广大妇女超越自我的目标和动力。毛泽东称赞武则天这朵百花园中真正的奇葩、这位中国女性的典型代表、这面中国女性的光辉旗帜、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既是对武则天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对中国广大女性的高度赞扬和热情鼓励。
毛泽东称赞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时,还明确指出:“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3]83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执政和做皇帝期间,她不仅破格用人、放手招贤、大量选用庶族地主做官、大力破除腐朽的门阀制度、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而且虚心纳谏、劝课农桑、发展文化、捍卫疆土。武则天纳谏,从不以官阶为凭。天册万岁元年(695),武则天接到了获嘉县主簿刘知几的一封奏章。刘知几提了四条建议:赦令不可太滥,否则就会使坏人有机可乘;不要随便擢升官吏,以使官吏知道提高和约束自己;裁汰冗员,节制恩赏,防止投机取巧;州县长官不可频繁调动,以免造成因循苟且之风。武则天采纳了这位小官的建议,并对其进行了奖励。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维护均田制,制止士族豪强多占田地,禁止土地买卖,下令解放奴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在《诫励风俗敕》中提出:从今往后,州县官员应用心检校,劝课农桑,凡是耕地增加、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员便受奖赏;反之,土地荒芜、户口流移之地,官员要受到处分,严重的将予撤职。在发展文化上,武则天也注重用奖罚进行引导。圣历二年(699),武则天组织张说、宋之问、刘知几等人费时两年,编纂了关于儒释道三教典故的类书《三教珠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新水平。编纂完毕,刘知几进入史馆,参与修撰国史、起居注等,唐中宗时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从如意元年(692年)至长安二年(702),经过与吐蕃的多次战斗,武则天不仅收复了唐高宗时失去的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田、疏勒),重设安西都护府,而且新设了北庭都护府。前者管辖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楚河以南的广大中亚地区,后者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游牧地区。武则天为捍卫疆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武则天确实有容人之量。垂拱元年(685),徐有功任司刑丞时,曾就颜余庆判刑同武则天公开发生过争论。博州刺史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时,贵乡(今河北大名县)县尉颜余庆被诬为同党。殿中侍御史来俊臣先判颜余庆流放,后经过武则天批准改判为死刑。徐有功认为颜余庆只是“支党”,而非“魁首”,罪不至死,于是在朝堂上公开批评武则天说:“今以支为首,是以生入死。赦而复罪,不如勿赦;生而复杀,不如勿生。窃谓朝廷不当尔。”[10]4189武则天大怒,质问徐有功:“何谓魁首?”徐有功答:“魁者,大帅;首者,元谋。”[10]4189当徐有功和盛怒的武则天争辩时,“左右及卫仗在廷陛者数百人,皆缩项不敢息”[10]4189。颜余庆最后被免除死刑固然和徐有功有关,但和武则天的容人之量也不无关系。如果武则天不能容忍徐有功公开批评自己,不仅可能坚持判处颜余庆死刑,而且也可能严厉处置徐有功。事实上,徐有功后来还升职,担任了司仆少卿。
武则天确实有识人之智。武则天作为一个从庶族成长起来的女皇,深知士族的腐败和无能,因此不拘一格搜求人才,为各阶层人士打开宽敞的入仕之门,这极大地扩大了武则天政权的统治基础。武则天有几个首创为人称道。一是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载初元年(690)二月,武则天在神都洛城殿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考选。考察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对经书的熟悉程度到对国策的有关看法,从个人操行到外貌姿态,都一一审视,然后任命官职。殿试打破了呆板的考试形式,使考选官员的办法更灵活,更实际,更有利于选拔人才。二是自举制度,即自己可以毛遂自荐,申请做官。三是武举制度,分骑射、步射、马枪、举重等七科,考试及格即被选用。四是试官制度。长寿元年(692)二月,武则天亲自召见存抚使所举人员,130人均被擢用。但是不称职者过不多久就被罢免,甚至加以刑诛。毛泽东也曾说,武则天“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3]83。武则天开设了应皇帝临时需要的制科,如贤良正科、下笔万言科、博学宏词科、不求闻达科等。制科录取后,不再经过吏部考试,可以立即做官。另外,武则天十分重视让官员举贤。掌权以后,她废除了三品以上官员才能荐官的旧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荐官范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认为,武则天“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11]6478。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武则天确实有用人之术。武则天重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宠信他们,这其实是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武则天作为一个被传统观念鄙视的女性,一个没有什么背景的庶族人物,一个从后宫突起的宫人,政敌实在很多。武则天在困境和险境中重用一些酷吏,是拿他们当鹰犬,来作一种威慑武器。一旦武则天稳固阵脚,站稳脚跟,就毫不留情地反过来一个个收拾了他们。天授二年(691)正月,武则天以谋反罪为名导演了众所周知的“请君入瓮”故事,将周兴流放岭南。刚到半路,周兴就被仇人拦住杀死。几乎同时,武则天又杀了酷吏索元礼,以慰人心。神功元年(697)六月,武则天将酷吏来俊臣斩杀于街市,以雪天下苍生之愤。难能可贵的是,当武则天深感制造出许多冤假错案,自己应负主要责任时,就自长寿元年(692)至神龙元年(705)退位前,下达减狱、洗冤之诏书多达8次。
武则天统治时期,成绩斐然,在历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助推中国封建社会走进鼎盛时代,确如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所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毛泽东以其“观人观大节,略小故”[12]291的识人方略,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统揽上下五千年,综合考量,认为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是对武则天的最大肯定和高度颂扬,可谓金石之论。
1975年,毛泽东在同孟锦云谈话时说:“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3]84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在洛阳去世,次年五月被安葬在乾陵,和自己的丈夫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乾陵的南门朱雀门外有两通石碑,西侧的为“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追记唐高宗文治武功而立的纪念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所立的无字碑(也有学者认为无字碑为武则天死后由唐中宗李显所立)。这块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98.9吨①(1)① 关于无字碑的尺寸,有不同的说法。此处数据来源于张永祥的《乾陵〈无字碑〉》(《文博》1988年第1期)。该文详细录取了无字碑上的后世题词。历代在无字碑上题词者计39人,42段,起于宋,终于明。大致可分抒怀和记游两大类。笔者认为,后世之人在无字碑上题词评说,从一个侧面说明武则天的确有自知之明,立无字碑就是任后人评说。毛泽东关于无字碑的评说是合乎史实的。。碑额未题碑名。“其碑体的高大,碑首的九龙纹饰,碑侧的线刻龙纹,以及螭首方趺的特殊形制,无一不是在向世人宣布武则天至高无上的天子地位。”[13]
关于武则天无字碑形成的原因,学界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持这种观点的有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大家。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离世之际,深感罪孽重大,无功可记,无德可言,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持这种观点的有岑仲勉、吕思勉等隋唐史专家。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持这种观点的有郭沫若等大家。显然,毛泽东同孟锦云谈话时,明确否认了前两种说法,而赞同第三种说法。在他看来,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立无字碑就是因为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应该由后人来评说。
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4]8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5]19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醒自己、告诫大家,人人都会犯错误,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自己是“犯过错误的”,并说在自己的指挥下,在高兴圩、南雄、土城、茅台等地打了败仗[16]106。1961年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在号召全党同志“大兴调查之风”时作自我批评:“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17]237同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近年的高指标问题时,没有推卸责任,说自己要负“总的责任”[17]261。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不但带头作自我批评,还公开说自己关于生产力方面的“知识很少”,不大懂工商业[17]302-303。1966年7月,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自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并说“人贵有自知之明”[18]169。毛泽东这里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明显是在作自我剖析,是在提醒自己。全国四届人大前,江青于1974年11月12日给毛泽东写信,竟然提出了自己的人事安排意见,妄图组阁。毛泽东在江青的信上批示:“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人贵有自知之明。又及”[19]1708毛泽东此处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显然是针对江青竭力弄权的批评和劝诫,批评江青缺少“自知之明”。当月20日,针对江青伸手要权,毛泽东又给江青写信,希望江青“可读李固给黄琼的书”这篇“好文章”[20]1006,再次明确批评江青要有“自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仅是一个人做人的智慧,也是一个党执政的智慧。既然“自知之明”如此之难、如此重要,也难怪毛泽东欣赏武则天的无字碑,称赞武则天“有自知之明”了。
毛泽东称赞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时,还感叹道:“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3]83
毛泽东不仅称赞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而且为女皇武则天翻案、正名,不相信武则天“荒淫得很”,指出这一说法“值得商量”。
最早公开骂武则天“荒淫”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唐高宗死后不到半年,武则天就于光宅元年(684)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另立李旦为唐睿宗,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同年九月,李敬业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在《代李敬业讨武氏檄》中骂武则天“秽乱春宫”“陷吾君于聚麀”[21]75,把她描绘成一个淫乱成性的无耻荡妇。
宋代以后,一些野史、小说,如清人不奇生的《武则天外史》,更是恣意妄想、信口雌黄,把武则天描写成一个淫乱不止的荡妇和女皇。即便是一些现代人,如作家林语堂,在《武则天正传》中,也把武则天当作一个为了接近权力中心而乱伦的无耻荡妇。
唐贞观年间,武则天只有一个丈夫唐太宗。从永徽二年(651)再度入宫到弘道元年(683)唐高宗病逝,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武则天只有一个丈夫唐高宗。唐高宗病逝时,武则天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晚年的武则天,在没有丈夫的情况下,先后有4个男宠(薛怀义、沈南璆、张易之、张昌宗)。这与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后宫佳丽成千上万,极不成比例。唐人没有女人在丈夫死后要守贞节的观念。再嫁的妇女比比皆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就是在丈夫死后,由唐高祖李渊亲自做媒,再嫁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的。至于武则天先嫁唐太宗,后又成为其子李治的皇后,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乱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文化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男女关系比较开放。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后来一起生育了6个孩子。如果两人早年私通,为何几年间不见武则天生育?
清著名史学家赵翼在评价武则天时说:“然则区区帷薄不修,固其末节,而知人善任,权不下移,不可谓非女中英主也。”[22]279应该说,赵翼的“区区帷薄不修”“女中英主”评价是客观公允的。毛泽东历来主张“观人观大节,略小故”[12]291。所谓的武则天“乱伦”和武则天晚年的私生活,在毛泽东看来,都不是什么“大节”问题,而属于“小故”,时人和后人都不必苛求。毛泽东所言,一些野史把武则天写得很荒淫,“值得商量”,非常有道理,极具穿透力。
毛泽东不相信女皇武则天“荒淫得很”,为其翻案,和毛泽东为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等帝王说好话、翻案是一脉相承的①(2)① 1958年11月10日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商品生产时,谈到了商朝和商纣王,并谈到了秦始皇和曹操,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他说:“商品生产从古就有,商朝的‘商’字,就是表示当时已经有了商品生产的意思。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只是损失太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以致亡了国。说什么‘血流漂杵’,纣王残暴极了,这是《书经》中夸张的说法。所以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体现了毛泽东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和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
毛泽东虽然称赞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对武则天作了整体肯定的评价,但是对她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也进行了严厉批判。
1948年4月,毛泽东从陕北前往西柏坡途中路过山西雁门关时,指着城门上方镌刻的两个字问秘书叶子龙,叶子龙说只认得个“险”字,另一个字连见都没见过。毛泽东说:“别说你不认得,中国没有多少人认得!这个字念‘天’,还是唐朝女皇武则天的创造发明哩!她造了几十个字,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党八股早已有之,害人不浅呢!”[23]133-134
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前后,为了显示自己改天换地的勇气、显摆自己的能力和武周政权的新气象,将原来的“天、地、日、月、星、年”等20余个汉字进行了彻底改造,并创造了新的汉字“曌”,作为自己名字的专用字。从她造字开始的载初元年(689)到唐中宗复辟的神龙元年(705),满打满算只有17年。因此,武则天所造的20余个汉字,在唐中宗恢复“唐”国号后,就同武周政权一样被废除停用了。留传下来的基本上只有武则天名字专用的“曌”字。所以,毛泽东说武则天“造了几十个字,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
在毛泽东看来,武则天的这种“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创造发明”,和革命队伍中存在的党八股是一样的,只注重“死板的程序”和“呆板的旧形式”[24]841,只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内容,害人不浅。1942年2月,在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前夕,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专门作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对党八股的来源和罪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毛泽东认为,党八股犯有“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等8宗大罪。毛泽东强调,只有“彻底抛弃”党八股、洋八股,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这两个怪物”才能“原形毕露”,才“容易消灭”[24]830-845。
毛泽东严厉批判武则天胡乱造字,是为了告诫共产党人、革命战士一定要彻底抛弃形式主义,避免空谈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中国革命和社会的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毛泽东曾经风趣而夸张地对工作人员讲过武则天将牡丹贬到洛阳的故事。武则天贬牡丹之事,不见于史传,只见于明清平话小说《绿牡丹》《镜花缘》等。清人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四回“吟雪诗暖阁赌酒 挥醉笔上苑催花”和第五回“俏宫娥戏夸金盏草 武太后怒贬牡丹花”中演绎了武则天贬牡丹之事。“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曾经指示工作人员把院子里的盆花都撤去,唯独留下几株大牡丹。当秘书不解地问为什么还要留下这几株牡丹时,毛泽东说要“树立一个对立面”,并指出武则天下令牡丹冬季开花的命令不对,“违反了自然界的规律”,牡丹也不听那一套[25]231-232。
传说中的武则天贬牡丹之事发生在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牡丹被贬之地为东京洛阳。就算有这回事,仅从武则天后来建立武周,定都神都(洛阳)就可以看出,对牡丹而言,实在是明贬暗升,武则天是特意将凛凛傲骨、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千娇百媚的牡丹安置在天下之中,安置在自己未来的首都。
虽然武则天贬牡丹传说中有些真实的成分,如武则天、上官婉儿和武则天的“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诗①(3)① 武则天的这首诗题名为《腊日宣诏幸上苑》,题名下有如下文字:“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大凡后之诗文,皆元万顷、崔融等为之。” 参见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奉敕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1册第5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在清人李汝珍的《镜花缘》里,“火急”作“火速”,“晓风吹”作“晓风催”。,但毕竟只是传说,我们大可不必当真。不过,毛泽东所说的老太婆的“牡丹开花令”违反规律、“牡丹就是不听她那一套”,却透露了毛泽东复杂的情感,也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在长期参与、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经历了很多类似武则天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下达的违反规律的“牡丹开花令”,但是毛泽东都“不听那一套”。比如,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拒绝执行中央进攻长沙的命令,把队伍带向了井冈山。为此,毛泽东被临时中央指责为违背中央策略,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也被撤销了。再如,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因为拒绝执行临时中央所谓的“进攻路线”“夺取中心城市”指示而受到指责。会后不久,毛泽东被临时中央免去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调到后方。又比如,1949年渡江战役前,斯大林曾经劝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千万不能过长江,过了就会引起美国出兵,中国就可能出现南北朝,但毛泽东没有听他们的②(4)② 关于斯大林是否曾劝阻毛泽东不要过江,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2011年,李良明、黄雅丽在《关于斯大林是否主张“划江而治”的再探讨》(《党的文献》2011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斯大林没有明确劝阻人民解放军渡江,但也不排除斯大林没有使国共双方“划江而治”的想法。这是一个折中的观点。笔者认可韩国学者金东吉在《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党的文献》2006年第4期)一文中的结论,即斯大林确实劝阻过毛泽东和中共过江。金东吉还认为:苏联和斯大林使中国处于所谓“南北朝”局面,“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斯大林担心出现的因美国武装干涉而使中共崩溃的局面,二来将美国的物资资源及注意力继续捆在中国。此外所谓‘南北朝’状态,更有利于确保从《雅尔塔协定》签订以来苏联所取得的一切在华利益。”。又如,1958年8月,在中苏领导人会谈中,当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提出苏联和中国共同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时,毛泽东顶住了苏联的压力,坚决拒绝,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可以说,尊重规律、坚持真理、不怕压、不信邪的洛阳牡丹,也是毛泽东本人一生的真实、光辉写照。从毛泽东对武则天的了不起的女人、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有自知之明、荒淫之事值得商量等正面评价中,我们既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对武则天在做事、做人方面整体上是肯定的称赞的,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中国广大女性的高度重视和热情鼓励,同时也可以看出毛泽东“观人观大节,略小故”的识人方略。从毛泽东对武则天的造字没有生命力、牡丹开花令违反规律的负面评价中,既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武则天的错误做法的严肃批判,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的严厉批判、对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热切期盼,还可以看出毛泽东一生尊重规律、坚持真理、不怕压、不信邪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