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母猪背膘管理及其饲喂策略研究

2022-02-17 08:17宋忠旭李良华赵海忠彭先文梅书棋
养猪 2022年1期
关键词:日龄母猪曲线

孙 华,沈 康,宋忠旭,李良华,赵海忠,彭先文,梅书棋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2.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株州 412007)

妊娠阶段是猪繁殖周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妊娠阶段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发情时的排卵数,确保配种成功;保证胚胎能在母猪体内进行充分的生长发育,防止流产等;保证母猪产后能顺利且充分泌乳(张吉鹍等,2018)[1]。妊娠期母猪过度饲喂与饲喂不足都会对母猪的繁殖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妊娠阶段的采食量,需要根据母猪配种时的膘情、母猪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所需要营养需求,分阶段进行精准控制。

在生产实际中,配种前一般采用短期优饲策略,提高采食量,促进母猪发情,增加排卵数;配种后4~28 d限制饲喂,以降低胚胎早期死亡率,增加受精卵存活率;28~84 d,调节体况,根据母猪的体况评分增减饲喂量;84 d以后为重胎期,保证乳腺和胎儿的发育,适当增加饲喂量(魏国生,2018)[2]。本研究以母猪在配种后30 d的背膘测定为依据,将母猪体况进行评分,不同评分等级制定不同的饲养曲线,进行精确饲喂,以获得适中的体况,提高猪群均匀度,提高繁殖性能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试验数据来源于武汉市某猪场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大长母猪的背膘测定、饲养管理和繁殖性能数据。

1.2 饲养管理

妊娠母猪采用小群饲养管理系统,含母猪RFID电子耳标射频识别系统和智能饲喂系统,可进行饲喂曲线设置、饲喂时间设置、水料比设置等。配种前采用短期优饲策略,提高采食量;配种后至30 d适当限饲,配种30 d后根据母猪体况(分为5个等级,瘦、偏瘦、适中、偏肥、肥)分配饲喂曲线,进行阶段性饲养,期间根据背膘厚变化进行调整。curv1组(BF≤12 mm)、curv2组(13 mm≤BF≤15 mm)、curv3组(16 mm≤BF≤18 mm)、curv4组(19 mm≤BF≤21 mm)、curv5组(BF≥22 mm),不同评分等级的饲养曲线如图1所示,饲喂曲线设置以中等体况评分母猪饲喂量为基数,curv3组30~45 d饲喂量2.3 kg,45~60 d逐渐增加到2.6 kg,60~110 d逐渐增加到3.0 kg。妊娠60 d以前curv1和curv2组分别饲喂基数(curv3组)的110%和105%,curv4和curv5组饲喂基数的95%和90%,60 d以后,1、2、4、5组分别饲喂基数(curv3组)的102.5%、105%、97.5%和95%,分娩前1周进入产房。

图1 5种膘情妊娠母猪30~110 d饲喂曲线

1.3 数据组成

饲养期初(配种日)及期末(妊娠110 d)测量背膘厚度,期内测量3次(配种后30 d、60 d、90 d),记录母猪品系、耳号、胎次、料量、采食情况、各阶段背膘厚、分娩情况及哺乳期采食状况、仔猪断奶情况、母猪断奶后配种情况等。

妊娠天数/d curv1 curv2 curv3 curv4 curv5 30 2.53 2.42 2.30 2.19 2.07 45 2.53 2.42 2.30 2.19 2.07 60 2.86 2.73 2.60 2.47 2.34 90 2.94 2.87 2.80 2.73 2.66 110 3.15 3.08 3.00 2.93 2.85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表格分析整理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对妊娠母猪背膘厚与产仔数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GraphPad Prism 8.0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妊娠母猪阶段性背膘增长规律研究

在母猪的整个妊娠阶段进行背膘监测,分析不同阶段背膘增长规律,图2所示为各阶段母猪背膘变化趋势图,母猪配种后到分娩前背膘呈上升趋势,断奶时由于哺乳期失重,背膘有所下降。

图2 各阶段母猪背膘变化趋势

各阶段采食量与背膘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采食量大小对妊娠0~60 d的背膘变化有一定影响(表1)。如表2所示妊娠各阶段背膘厚呈现正相关,妊娠第30天与第60天、第90天、第110天均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根据第30天的背膘厚度调整背膘使其达到一定的背膘值是可行的。

表1 各阶段采食量与背膘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表2 各阶段背膘与产仔数、活仔数的相关性分析

2.2 配种后妊娠30 d背膘对产仔数及活仔数的影响

综合考虑不同体况、胎次和背膘,将大长妊娠母猪按妊娠30 d的背膘厚(BF)分为5组,1(BF≤12.0 mm)、2(13.0 mm≤BF≤15.0 mm)、3(16.0 mm≤BF≤18.0 mm)、4(19.0 mm≤BF≤21.0 mm)、5(BF≥22.0 mm),体况评分等级为5的妊娠母猪组(即妊娠110 d背膘≥22.0 mm)的产仔数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表3)。图3、图4所示为妊娠30 d母猪各背膘厚对应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布,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由图中可以看出,妊娠30 d背膘为13.0 mm、22.0 mm的高产母猪(产仔数≥12头)数量较多,妊娠30 d背膘为13.0 mm、15.0 mm和22.0 mm的母猪的产活仔数较多(产活仔数≥11头)。表明大长母猪妊娠30 d背膘应保持在13.0~22.0 mm区间范围。

表3 妊娠30 d背膘厚对产仔数及活仔数的影响

图3 妊娠30 d各背膘母猪产仔数分布

图4 妊娠30 d各背膘母猪产活仔数分布

2.3 妊娠110 d背膘对产仔数及活仔数的影响

按妊娠110 d背膘厚(BF)将妊娠母猪分为以下5个等级:1(BF≤16.0 mm)、2(17.0 mm≤BF≤20.0 mm)、3(21.0 mm≤BF≤24.0 mm)、4(25.0 mm≤BF≤29.0 mm)、5(BF≥30.0 mm),各等级母猪的产仔数、产活仔数等数据见表4,2、3、4组的产仔数显著高于1组和5组(P<0.05),1组的产活仔数极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且弱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也明显高于其它各组。

表4 妊娠110 d背膘对产仔数及活仔数的影响

如图5、图6所示,妊娠110 d背膘为29.0 mm的高产母猪(产仔数≥12头)数量最多;背膘为19.0 mm和29.0 mm时母猪(产活仔数≥11头)的产活仔数最多。因此,为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性能,大长母猪妊娠110 d背膘应控制在17.0~29.0 mm区间范围内。

图5 妊娠110 d各背膘母猪产仔数分布

图6 妊娠110 d各背膘母猪产活仔数分布

图7所示为妊娠110 d时母猪的背膘分布,图中不同颜色表示妊娠30 d分组时的背膘等级。如图7所示,21.0~28.0 mm(处于适宜背膘区间范围内)内的母猪比例达86.13%,且4种颜色分布均匀,说明4个背膘等级集中趋势明显,表明4组饲喂曲线在调节妊娠母猪的背膘方面都有较好效果。

图7 妊娠110 d母猪背膘分布

3 讨论

3.1 妊娠期背膘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保持母猪背膘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其产仔性能,母猪过肥和过瘦均不利母猪繁殖效率的提高,养殖场母猪群体均匀度的增加也有利于猪群的管理。赵云翔等(2019)[3]发现,长白母猪配种当天、妊娠30日龄、80日龄和105日龄的适宜背膘厚度分别为14.0~18.0 mm、15.0~20.0 mm、16.0~20.0 mm、17.0~20.0 mm;大白母猪配种当天、妊娠30日龄、妊娠80日龄和妊娠105日龄的适宜背膘厚度分别为13.0~16.0 mm、14.0~17.0 mm、15.0~18.0 mm、15.0~19.0 mm。本研究中大长母猪妊娠30 d的适宜背膘厚度为20~22 mm,妊娠110 d背膘厚度为21~29 mm,高于文献报道结果,与场内饲养管理有关,也可能存在品种差异性。

3.2 妊娠母猪背膘控制的营养策略

对于妊娠阶段母猪的饲喂一般采用配种前进行短期优饲促进母猪发情以增加排卵数,配种后适当控制饲喂减少胚胎早期死亡率,妊娠中期根据母猪背膘进行体况调节,重胎期适当提高饲喂量,对母猪的整个妊娠阶段的饲喂应根据体况加以控制,使其达到适宜的膘情,从而获得更高的繁殖性能,但仍然缺乏精确数据支撑。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母猪按妊娠30 d的背膘测定分为5个不同体况组,按照不同的营养策略进行饲喂,结果表明,母猪的产前背膘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且背膘-产仔数分布图像表明,背膘集中区域母猪繁殖性能也具有明显优势。

猜你喜欢
日龄母猪曲线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母猪产后乏情不同处理方法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性成熟前不同日龄伊拉兔睾丸和附睾形态学与组织学特征
后备母猪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鉴定初情日龄的可能性研究
母猪产后发情异常的原因及其对策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梦寐以求的S曲线
蛋鸡合理投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