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群
高一女生刘恬(化名)因为心理课发言积极被同学称为心理课“发言人”。一天上课,这位“发言人”一反常态一蹶不振、无精打采,下课后紧跟我走出教室,忧心忡忡地说:“老师,我想预约。”确定好了辅导时间后,问及缘由,她递给我一张便利贴便回了教室。
打开便利贴,正反面都写得满满当当:“进入高中后,我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但是又双叒叕考砸了……努力却不能进步有意义吗?”原来是刚出炉的月考成绩不如意让她产生了对自己的怀:疑。
刘恬在预约时间准时出现,我们的谈话开门见山。
看了你的纸条,感觉你很失落,努力却看不到进步。我想知道你觉得什么是进步?
就是达到我的预期,比如说分数、排名。
哦,成绩、分数确实是很直接的表现。还有别得方面能说明吗?
刘怡可能一直沉浸于成绩和排名,并没有思考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称为进步,她沉默良久没有说话。记得之前她说过会玩儿游戏,于是我请她用游戏装备来比拟自己的学习变化,瞬间她的表情轻松了下来。没多久,她便呈现出了如下的装备变化。
图1“装备”升级图
老师:看着这些装备变化,有什么感觉?
刘恬:其实我有好多装备升级了,可是我之前没有感觉到!比如我喜欢地理,以前学不懂,就像一把坏了的手枪,有武器但没用处。现在不仅上课能跟上老师,还会超前预习。再比如化学,以前傻学,就是赤手空拳,现在多少知道了一点儿规律,所以变成了“小米+步枪”。
下面几个“peng”呢?
哈哈哈,最开始挺激情,但坚持不了几天,变成了“哑炮”,现在我想学医,生物基本必选,所以一直在坚持!
之前你说“努力了那么久,却看不到进步”,现在还认同吗?
沉默。
每次考试你真的只能拿到你拿到的分数吗?
唉,说起来就伤心,每次交完试卷,就想拍“死”自己,明明会做的题刚刚怎么就做错了?
思考梳理后发现看不到进步,一方面是因为心态问题分数没什么进步:另一方面是完全忽略了努力过程中学握的方法,养成的习惯。谈话的最后,我请刘怡回去细细品味自己的装备变化,并请她下周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发现。
后一周的心理课,刘恬恢复了“发言人”状态,课堂参与在线。课后她来到辅导室,说自己画了装备升级后感觉好了很多,不过仍有疑问:仔细想想觉得自己有进步,但心里又没有底,有没有除了分数以外的工具可以更直观地测量自己的进步?
为了让刘怡更清晰地感受自己的进步,我邀请她给自己打分。
你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满意吗?如果用1~10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越满意,你会打几分?
刘恬想了想,给了4分。她的评分理由是:作业有时候不能按时完成,列了计划有时做不完,有几门课听课状态不好……
我打断了她:你说的都是自己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回忆一下老师们改试卷给分的依据?
刘恬顿悟,老师们“按点给分”是根据做对的点打分。我递给她一张自制“纸尺”(图2A),请她给自己的每1分都写下理由。
图2 整体学习状态评估
这种按点给分和之前的扣分有什么不一样吗?
寻找好的方面比扣分开心,不过现在好像好的方面有点儿少。
如果你增加一个行动会给自己多加一分,你觉得会是什么行动?
刘怡想了想,说:提高早读、午读效率。
刘怡的加分策略看似简单,却很难评估衡量,我建议她按照目标确定的SMART原则设立具体可衡量的小任务,刘怡修改为“早、午读背诵一个知识点”,并且把它写到了自己的标尺上,然后她和我约定一周后分享心得。
一周后刘怡开心地说现在给自己5分完全没问题,希望再继续往前走一格。我表示赞同,并鼓励她可以按照我们之前的步骤自主训练。
刘怡已经有信心提升学习的整体状态,而对于高一过半的学生而言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选科,这也意味着学习需要有意识地考虑针对性。于是我主动向刘怡介绍了助力学科提升的神器。
一听神器,刘怡两眼发光。我递给她一张升级版的尺子——带刻度的九等分圆形图。(图3A)请她在每条线段的终点标上学科,对自己每个学科的学习状态如之前一样,按照1~10分评分(圆心处为0),然后把各个打分点连线,形成一个雷达图。认真地思考后,刘怡画出了一个雷达图。(图3B)
观察你的雷达图,有什么发现?
语文、数学和地理还可以,其他一般。
高一剩下的时间,你希望这个雷达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希望每个科目都提高啊!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只能选择三四个科目重点提高,你觉得是哪些学科?为什么?你希望提高到什么程度?请在相应的地方标出来,并将现状到预期的距离填充。(图3C)
刘怡标注后说道:我将来想做医生,我确定会选物理、化学和生物,但目前这几个学科都不好,所以必须加强。英语总是拖我后腿,如果要考好学校,必须解决。
图3 学科学习状态自我评估
智慧的刘怡迅速发现了自己的生涯目标与学科现状之间的差距。刘怡说如果雷达变化成期待的样子,将来选择医学就更有信心了。
如何让雷达变成理想中的样子?如果每一个刻度代表一个具体的行动,每个科目需要做出什么行动?这是我给刘怡布置的新一周的作业。一周后刘怡开心说她现在有了“行动指南”。(圖4)为了这份指南,这一周不仅进行了自我思考,还求教了老师和同学,最终每个刻度选择了自己觉得最能达到的行动。刘怡说自己有信心可以做到。
图4 学科提升行动指南
辅导的最后,我拿出刘怡的三张图,请她总结这次辅导的收获,辅导室里的她又进入了“发言人”状态:“我们可以用有形的刻度尺评估我们无形的努力,让雷达图帮助我们厘清思考、明确方向。如果一把尺子满了,还可以开启一把新的尺子,从新的起点开始。重要的是从每个微小而确定的行动开始努力,fighting!”
编辑/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