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的早期下床活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022-02-16 01:18宋云娅李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外科腰椎

宋云娅,李萍

(江阴市人民医院敔山湾骨关节中心二科,江苏江阴 2144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主要是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病变后,受外力损伤等因素影响,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致使髓核自破裂处向外膨出,压迫或刺激相邻脊神经根,最终引起腰痛、坐骨神经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能够解除突出椎间盘组织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但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肌肉、腰背肌等缺乏锻炼,会造成肌力下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影响手术效果,不利于术后恢复[2]。随着医疗理念的发展,快速康复外科逐渐被应用于多个学科,该理念提倡术后需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者整体功能恢复[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1 年7 月—2022 年3 月收治的7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的早期下床活动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具有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手术指征;无精神障碍;可进行一定的肢体功能锻炼。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功能障碍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术中严重并发症者;患有椎间盘炎症疾病者;合并出血性疾病者;临床资料缺失者。本研究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5 例)和观察组(n=35 例)。对照组中20 例男,15 例女;年龄36~78 岁,平均年龄(57.36±8.51)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10±0.24)年;体重52.91~88.47 kg,平均体重(70.71±8.04)kg;身高155~181 cm,平均身高(171.94±4.67)cm。观察组中19 例男,16 例女;年龄34~76 岁,平均年龄(57.42±8.60)岁;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18±0.29)年;体重52.44~89.31 kg,平均体重(70.46±8.12)kg;身高154~181 cm,平均身高(171.65±4.82)cm。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干预。术后1 周,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床上做直腿抬高运动,保持膝关节伸直,向上举起脚,抬高幅度自30°起增加,至患者腰部或患肢感到疼痛为止,缓慢放下,双腿交替进行,以患者耐受为宜,逐渐增加训练强度。术后2 周即拔除引流管后,引导患者进行坐位转体训练,后双手叉腰站立,做脊柱背伸、侧屈训练。训练期间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幅度、频率,嘱其量力而行。术后4 周,引导患者下床活动。持续干预3 个月。

1.2.2 观察组

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的早期下床活动。(1)术前1~2 d:护士利用宣传册、视频等向患者介绍快速康复外科的益处、具体措施及流程,要求其了解各康复阶段的具体时间、措施。教会患者轴线翻身、腰背肌锻炼等方法,并进行适应性训练。术前一晚进食清流质食物,术前6 h 禁食,2 h 禁水,术前2 h 口服或静脉滴注200~400 mL 浓度为10%的糖类液体。(2)术中:维持手术室温度为25~26℃,注意患者裸露部位的保温,利用毛毯遮盖;输注液体均需加温至37℃,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3)术后,加强引流管管理,实施留置硬膜外导管镇痛,持续镇痛48 h 后拔除;给予患者醋氯芬酸肠溶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803,规格:25 mg/片)口服,2 片/次,2 次/d,持续5 d。协助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具体如下:①麻醉清醒后:协助患者进行踝泵运动。②术后24 h 后:协助患者开展直腿抬高训练,双腿交替进行,5 min/次,3 次/d。③术后2 d:增加直腿抬高训练强度,抬高至40~60°时屈膝伸髋,10~15 min/次,3 次/d;于腰围保护下,协助患者进行三点式、五点式腰背肌功能训练,3~5 次/min,10~15 min/次,并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④术后3~7 d(带有引流管患者妥善固定后下床):在家属看护下,患者单独操作,佩戴大小合适的腰围后,双腿屈曲,翻身侧卧,用上方手掌抵住床板;下方肘关节同时做支撑,以两支点用力,使上身抬离床面;同时,将半屈曲的髋膝关节移至床沿,双腿下垂观察3 min,确定无不适后,于床边站立3 min,若无不适,则可在室内缓步行走。⑤术后2~3 周:在上述训练基础上,进行坐位转体训练,引导患者双手叉腰站立,训练倒退、前进、腰侧屈及后伸等动作;脊柱侧弯者进行脊柱侧屈训练,左侧弯曲者进行右侧屈训练,右侧弯曲者进行左侧屈训练,2~3 次/d,15~20 min/次。⑥术后4~8 周:在上述训练基础上根据患者自身耐受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次数,至下肢活动、腰椎范围趋向于正常活动范围。⑦术后9~12 周:在上述训练基础上进行慢走、慢跑、快步走、打太极等训练,逐渐过渡至日常工作、生活。持续干预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干预前后,利用X 射线透视摄影系统(苏州日立医疗系统有限公司,TU-51B 型,国食药监械20093300518)测量患者的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指数。(2)腰椎功能:干预前后,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对患者进行评估。ODI:包括生活自理、站立、步行、社会生活等10 个项目,各项目评分均为0~5 分,总分50 分,评分越高,则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JOA: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等部分,总评分0~29 分,评分越低,则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3)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4 个维度,分别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共计74 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各维度评分均为0~100 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4)并发症:统计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及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腰椎曲度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的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2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ODI、JOA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ODI、JOA 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GQOLI-74 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GQOLI-74 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GQOLI-74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GQOLI-74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始病因是椎间盘解剖结构发生改变,以放射痛为典型症状,即疼痛自腰部向臀部后侧、大腿后外侧、小腿足背部发散,呈“串电感”,部分患者还伴有尿失禁、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6]。手术治疗能迅速解除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减轻临床相关症状,但部分患者关节不良负荷较重,会出现腰椎不稳情况,若术后长期卧床还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恢复[7]。

临床相关研究显示,脊柱稳定性依赖于骨性结构、韧带等的辅助,脊柱稳定性、肌力、活动度的协调是腰椎功能改善的关键,在脊柱骨性结构维持不变情况下,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对改善术后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意义重大[8]。常规训练缺乏系统性方案,术后4 周方引导患者下床活动,易错过最佳锻炼时机,且长期卧床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术后功能恢复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指数均高于对照组,ODI 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JOA 评分及GQOLI-74 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中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的早期下床活动在改善腰椎参数、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效果确切。究其原因,术前为患者讲解快速康复外科益处,教会其具体锻炼方法,并进行适应性训练,能使患者掌握具体锻炼方法,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奠定基础;同时,缩短术前禁食、禁水时间,可缓解患者饥渴,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利于加快恢复进程。术中合理调节手术室温度,输注液体均加温至37℃,能够避免诱发应激反应,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风险。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床上运动尽早过渡至下床活动,并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活动,可确保患者耐受[9]。本研究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实施多模式镇痛,引导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将锻炼分为床上、床下两部分,于术后1 周内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双下肢伸屈足趾运动、直腿抬高、腰背肌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能够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早期下床活动奠定基础。术后2~3 周引导患者进行上下床、坐位转体、脊柱侧屈等训练,能够有效锻炼其腰背部肌肉,增强腰背肌力量,进而维持腰椎的稳定,改善腰椎功能[10]。术后4~8 周持续进行功能锻炼,并过渡至慢走、快步走等训练,可促使患者逐渐回归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手术后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早期下床活动,能够在解除神经根压迫的基础上增强患者腰背肌、下肢肌、腹肌强度,维持脊柱稳定性及灵活性,减少由长期卧床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加快腰椎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中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的早期下床活动,能够改善其腰椎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外科腰椎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