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明,赵蓓,唐克成
(1.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3.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中常见的一类周围血管病变性疾病,可占下肢静脉疾病的40%~50%[1]。该疾病的诱发因素与患者长时间站立、久坐少动紧密相关,以下肢迟钝、出现明显酸胀感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疾病病程较长,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随着疾病发展,其小腿内侧静脉将逐渐出现明显的隆起与扩张,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下肢溃疡、血管成团及行走疼痛等现象,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既往针对该类患者普遍采用传统分段剥脱术进行治疗,但该手术存在的缺陷较大,一次性干预成功率较低,且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3]。近年来,大隐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在激光、腔镜等先进设备及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得到了较大发展[4],如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等术式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 例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为对象,采用传统分段剥脱术对患者进行干预,探究该手术方式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下肢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经临床医生判断可耐受手术;(2)年龄>18 岁;(3)单侧患病;(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进行过手术治疗者;(2)妊娠期、哺乳期女性;(3)凝血功能障碍者;(4)合并下肢其他疾病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男19 例,女21 例;年龄43~72 岁,平均年龄(48.91±4.94)岁;患侧:左侧21 例,右侧19 例。观察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44~73 岁,平均年龄(48.82±4.26)岁;患侧:左侧20 例,右侧20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术前对静脉曲张部位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曲张部位进行标记,腰部麻醉后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从腹股沟韧带向下做一个纵向切口,分离大隐静脉,对曲张静脉进行分支、结扎、切断。对距离股静脉0.5 cm 处的大隐静脉进行结扎,并沿着静脉向下推动静脉剥离器,在皮肤的另一侧做一切口,露出静脉,结扎上下血管,在结扎线之间切开静脉并将其拉出,拉出剥离器,止血并缝合腹股沟切口。切除静脉曲张缝合切口,用力包扎,防止脱落部位出血。
观察组实施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硬膜外麻醉,从腹股沟韧带向下做一个纵向切口,充分暴露大隐静脉,对大隐静脉高位及各个大隐静脉分支依次进行结扎,用剥离器剥离大隐静脉主干,对曲张的分支进行剥除,闭合静脉,处理完毕后使用弹力绷带对切口处进行包扎,手术结束。
(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切口数量及术中出血量。(2)手术前、手术3 个月后,采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问卷评估患者的静脉临床严重程度,VCSS 问卷共包含10 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评为0~3 分,总分3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3)手术前、手术3 个月后,采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14(CIVIQ-14)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CIVIQ-14 中每个问题由轻到重分别记为1~5 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4)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切口出血、感染、术后复发、皮下淤血等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年龄、手术指标、VCSS、CIVIQ-14评分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性别、患侧、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切口量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的VCSS、CIVIQ-14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 个月后,两组的VCSS、CIVIQ-14 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的VCSS、CIVIQ-14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CSS、CIVIQ-14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CSS、CIVIQ-14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8.6%,多与长时间站立、年龄、家族史有关[5]。传统分段剥脱术是对大隐静脉曲张高位处进行结扎,并通过抽剥术及时阻断血液倒流途径,达到治疗静脉曲张的目的,但该术式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创伤较大、术中出血多、术后疼痛明显,患者恢复后小腿部分会残留瘢痕[6-7]。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临床医疗技术不断提升与发展,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治疗也逐渐进入微创时代,其中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获得了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认可[8]。与传统手术比较,该术式具有微创、手术切口小、对患者损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特点[9]。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是以传统剥脱手术为基础进行改良,弥补其不足而形成的手术方式[10]。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的关键是对患者静脉曲张处进行游离、切断、剥脱等干预操作,而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在剥脱大隐静脉主干后,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9]。同时,该手术仅在小腿部位做一微小切口,对静脉曲张分支仅在皮下进行分离,优化手术步骤,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切口量少且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P<0.05),与王东坡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切口量及术中出血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手术3 个月后,观察组的VCSS、CIVIQ-14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静脉严重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对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静脉临床严重程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