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罗秋云 ,李映珊 ,李俊涛
1.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惠州 516000;2.惠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广东惠州 516000;3.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惠州 516000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之一,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1],导致消化、泌尿、运动等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能有效改善运动功能,但术后仍需配合理疗等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康复[3]。从中医学理论讲,脊髓损伤会导致骨血、经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肌肉、神经麻痹,导致肌肉无力和运动障碍[3]。针灸是治疗神经损伤的常见中医方法,通过穴位、经脉的持续性刺激,能逐渐修复受损的神经,改善患者瘫痪状态[4]。新近研究发现,补气化瘀汤联合针灸能做到内外结合和共同调理,改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5]。故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惠州市第一、第三及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脊髓损伤修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补气化瘀汤联合针灸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康复疗效及BDNF、IGF-1表达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选取就诊各医院康复科的脊髓损伤修复术后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25~68岁,平均(42.85±4.01)岁;脊髓损伤修复术后77~152 d,平均(112.35±18.36)d。对照组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23~67岁,平均(42.37±3.85)岁;脊髓损伤修复术后80~149 d,平均(110.88±19.02)d。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的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脊髓损伤诊断符合《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6]中的标准;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瘀阻脉络证型相符;②年龄18~80岁;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治疗依从性良好者。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神经系统病史者;②有精神障碍者;③合并遗传性疾病和免疫功能障碍者;④对研究所应用药物成分过敏者。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进行手术治疗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指导其进行关节被动、主动和排便、行走等训练,逐步过渡到平衡训练,并且对家属进行宣讲教育,注重患者身体和心理疏导康复,给予其信心。
对照组加用针灸治疗:选择患者大椎、双腰俞、申脉、后溪、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以及督脉、交感与坐骨神经等相应穴位进行针刺,若患者瘫痪的肢体部位较多,上肢可加外关、内关、曲泽、曲池、臂臑穴位;下肢可加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太溪、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大小便失禁可加膀胱俞、肾俞、气海、秩边;肺腑不适可加中极、肝俞、中脘、胃俞等,在相应穴位上消毒后,用一次性针灸针以平泻平补法施针,患者得气后进行针体捻转,提升针感强度,共留针30 min,1次/d。疗程半年。
观察组加用针灸联合补气化瘀汤治疗:汤方为:黄芪30g、柴胡10g、丹参20g、葛根20g、川芎10g、党参20g、瓜蒌15g、郁金15g、当归10g、赤芍15g、甘草5g,上述中药放入清水煎煮,取汁250 mL,1剂/d,分早晚温服。疗程半年。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ASIA神经功能评分表(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评 分[8]、Barthel指数评分[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与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ASIA评分:感觉评分0~2分,运动评分0~5分,评估全身关节、上下肢肌肉的感觉和运动情况,总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好;Barthel指数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表评估穿衣、饮食、大小便控制、修饰、上下楼梯及床椅转移等日常活动情况,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强。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组间差异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ASI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SI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 ASI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 ASI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分]
组别观察组(n=55)对照组(n=55)t值P值ASIA评分治疗前88.32±5.96 87.52±5.38 0.739 0.462治疗后162.17±11.33 122.66±11.58 18.086<0.001 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55.27±4.82 56.03±4.65 0.842 0.402治疗后89.14±7.72 74.62±6.93 10.380<0.001
治疗前,两组的IGF-1和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GF-1和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IGF-1和BDNF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者IGF-1和BDNF水平对比()
组别观察组(n=55)对照组(n=55)t值P值IGF-1(μg/mL)治疗前77.26±9.67 79.83±9.20 1.428 0.156治疗后108.37±7.82 94.24±6.96 10.010<0.001 BDNF(ng/mL)治疗前3.84±0.47 3.65±0.51 2.032 0.045治疗后4.99±0.59 3.24±0.66 14.660<0.001
中医学中脊髓损伤属于“体惰”之证[8],脊髓和督脉等受到外力导致严重损害时会引起气血淤滞脉络,造成循环不畅,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缺损、肌肉萎缩无力等,甚至导致半身不遂[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ASIA评分从(88.32±5.96)分提高到(162.17±11.33)分、Barthel指数评分从(55.27±4.82)分提高到(89.14±7.72)分、IGF-1指标水平从(77.26±9.67)μg/mL升至(108.37±7.82)μg/mL、BDNF指标水平从(3.84±0.47)ng/mL升至(4.99±0.59)ng/mL,升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补气化瘀汤联合针灸方案对脊髓损伤的修复具有显著功效。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既往研究明确指出,补气化瘀汤用于中风和脊髓损伤患者能明显减轻血气淤滞、循环不畅等症状,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与此同时血清中IGF-1水平由治疗前(66.37±6.28)μg/mL升高到(98.44±7.01)μg/mL;BDNF水平由治疗前(2.98±0.28)ng/mL升高到(4.15±0.68)ng/mL,提高自身组织损伤修复和抗氧化损伤能力;另一项研究也发现,服用补气化瘀汤后ASIA评分由(79.31±3.45)分升至(116.27±5.91)分、Barthel指数评分由(52.21±3.02)分升至(92.15±6.64)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大有裨益[10-11]。补气化瘀汤中的黄芪能活血养血,有补气通脉之功[12];丹参则主管祛瘀活血、行滞通脉[13];党参也是养血活血的有效之药,辅以葛根缓解血瘀、扩张血管,还有修复神经组织的功能[14];其他成分如川芎、柴胡、当归、赤芍等都具有通经脉、行气血而营阴阳、止痛温体之功,赤芍中的赤芍苷还能消炎和抗血小板聚集[15]。上述各味药材联合充分活血行气,改善损伤部位的循环和营养,达到修复的目的。
针灸应用历史更为久远,针灸学认为[16]:“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研究选取坐骨神经等相应穴位以及截瘫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全面刺激受损部位相关经脉,以缓解肌肉和筋膜痉挛,促进运动功能回复。这一结果与既往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似。国内其他学者也发现,在督脉、手三里和阳陵泉等穴位处行针灸治疗对神经功能修复作用显著,患者临床症状好转[17-18];研究发现,通过重点穴位针灸治疗具有舒筋活络作用的同时还能显著纠正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提高血清中IGF-1与BDNF水平,联合促进受损神经修复和组织功能恢复,对于中风和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明确且显著[19]。另外,针灸取代药物治疗也能有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本研究巧妙地将两者联用,不仅给予受损神经和组织充分的营养、改善组织微循环,加速神经髓鞘的生成,让运动、感知神经再生;还能在中药和针灸的双重刺激和修复下,使机体的IGF-1和BDNF水平不断上升,有效保护脑神经系统,促使神经纤维快速生长与修复,最终能显著缓解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现象,促使其病情转归[21]。
综上所述,采用补气化瘀汤联合针灸方案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可明显改善其术后神经功能,同时增强BDNF、IGF-1表达,有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