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丽
(福建省南平建阳第一医院 南平 354200)
安氏Ⅱ1类错 畸形属于一种颅面畸形,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的侧貌多为下颌后缩、开唇露齿等,下颌后缩畸形为安氏Ⅱ1类错 的主要临床特征,对患者面部美观、功能具有不良影响,长期还会危害患者心理健康[1]。矫治器为治疗此病的有效功能矫治器,传统直丝弓系统矫治器应用安全性高、成功率高,且不易反弹,但需定期更换弓丝,且还会影响患者的口腔卫生[2]。Twin-block矫治器主要由在上、下颌的具有斜导面的咬合诱导导板组成,上、下导板的咬合接触面以70°角交锁,通过斜面引导力的作用,其咬合力可使下颌骨逐渐向前移动,可促使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得以纠正,改善患者口腔功能[3~4]。但目前临床关于Twin-block矫治器对早期下颌后缩畸形的应用价值鲜见报道。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安氏Ⅱ1类错 早期下颌后缩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比较美观性、软组织及咬合功能等指标,评价Twin-block矫治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纳入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安氏Ⅱ1类错早期下颌后缩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掷骰子法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12岁,平均(9.00±1.54)岁;病程1~5年,平均(3.00±0.50)年;体质量指数16~20 kg/m2,平均(18.00±0.56)kg/m2。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11岁,平均(9.00±1.50)岁;病程2~4年,平均(3.00±0.45)年;体质量指数15~21 kg/m2,平均(18.00±0.60)kg/m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号:20200523)。
1.2 诊断标准依据口腔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5]中符合安氏Ⅱ1类错畸形下颌后缩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临床明确诊断;头影测量结果,眼耳平面、下颌平面之间的交角(FMA)为22°~28°,软组织侧貌显示下颌后缩明显;前牙覆盖≥7.5 mm;无牙列拥挤;面部无偏斜、无正畸治疗史;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1.4 排除标准合并鼻炎、鼻窦炎、鼻腔器质性疾病者;伴颞下颌关节紊乱者;伴上下颌移动障碍者;有严重心脑血管脏器疾病者;具有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病史者;存在药物滥用史者;资料缺失者;依从性较差者。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传统直丝弓系统矫治。排齐上下牙列,以“6+6”将其连续结扎成一个整体,每日夜间戴用口外弓,每次>10 h,将力量控制在300~350 g,将颈作为牵引方向,应用摇椅弓将下牙列咬合打开,对双侧牙列行Ⅱ类牵引,每天戴用时间在22 h以上,控制颌间的牵引力为60~70 g,引导下颌向前方发育。观察组:予以Twin-block矫治器。首先,对患者进行口内咬合重建,若患者覆盖在10 mm以内,使下颌前伸至切对切,前伸距离为5~7 mm,使磨牙保持轻度近中关系;若覆盖>10 mm,则不应前伸距离过大,甚至超过患者生理前伸限度,而应在上颌咬合垫前斜面上分次增加自凝塑胶,呈阶段性加力。垂直方向上切牙区打开2 mm,下颌前移及垂直量<10 mm,通过蜡 记录,将咬合关系转移至 架进行固定,制作Twin-block矫治器。若患者上牙弓狭窄,于腭中缝位置,放置扩弓螺环簧,对 垫进行适宜调整,而后患者口内戴用Twin-block矫治器,待不适感消失后,逐渐增加矫治器戴用时间,最终达到全天戴用,进食、睡眠和运动等都戴用,叮嘱患者每月复诊1次。每次复诊时,对上颌垫高度进行适宜调整,使在第一磨牙区有5~6 mm的垂直向间隙,在磨牙远中有2 mm左右间隙,保证足够的垂直向间隙以利后牙萌出,上、下牙弓保持良好的咬合关系。
1.6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患者美观性。在矫治前后,行头颅定位侧位X线拍摄,患者眶耳平面与地面保持平行,下颌呈正中位,上下唇保持自然闭合,由同一角度通过射线。对长度、角度进行测量,主要测量指标包括: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Z角、H角、上唇长:下唇长、下唇-E线距离。(2)软组织指标。以上述方法测量患者软组织情况,主要包括覆盖、覆、鼻唇角、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3)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采用T-scan型咬合分析仪(美国Tekscan公司),测量患者矫治前后的咬合力。咀嚼功能:利用过筛法,评估患者咀嚼功能,为患者提供5 g熟花生,自行咀嚼30 s后漱口,将残屑吐出,放置在细滤网,加入500 ml馏水,充分摇晃后静置,采集上清液,将比色皿置入,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波长为570 nm,对吸光度数值进行检测并记录,数值高低与咀嚼功能好坏正相关。
1.7 统计学分析将本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22.0软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理论数≥5,总样本量≥40,以Pearson卡方检验,1≤理论数<5,总样本量≥40,以连续校正卡方检验,理论数T<1,n<40,以Fisher’s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牙齿咬合力及咀嚼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牙齿咬合力及咀嚼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比较(±s)
咀嚼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牙齿咬合力治疗前 治疗后30 30 t P 83.65±6.52 84.11±6.55 0.273 0.786 120.33±7.45 138.95±7.68 9.532 0.000 59.87±6.63 60.11±6.58 0.141 0.889 71.54±7.11 77.54±7.20 3.248 0.002
2.2 两组美观性比较治疗前,两组SNA、SNB、ANB、Z角、H角、上唇长:下唇长、下唇-E线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NA、SN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NB、H角、上唇长:下唇长、下唇-E线距离均更小,Z角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美观性比较(±s)
表2 两组美观性比较(±s)
Z角(°)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SNA(°)治疗前 治疗后SNB(°)治疗前 治疗后ANB(°)治疗前 治疗后30 30 t P 81.25±4.51 81.30±4.50 0.043 0.966 79.85±5.50 79.11±5.62 0.515 0.608 74.20±3.95 74.32±3.98 0.117 0.907 75.50±4.21 75.66±4.23 0.147 0.884 7.33±0.40 7.35±0.42 0.189 0.851 5.60±0.38 4.21±0.43 13.267 0.000 58.32±2.40 58.40±2.41 0.129 0.898 60.33±4.10 64.10±3.65 3.762 0.000下唇-E线距离(mm)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H角(°)治疗前 治疗后上唇长:下唇长治疗前 治疗后30 30 t P 25.11±1.88 25.13±1.90 0.041 0.967 22.68±1.64 19.95±1.48 6.769 0.000 0.63±0.12 0.64±0.12 0.323 0.748 0.56±0.10 0.50±0.08 2.566 0.013 2.88±1.08 2.90±1.09 0.071 0.943 2.14±0.84 1.70±0.62 2.308 0.025
2.3 两组软组织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覆盖、覆、鼻唇角、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软组织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软组织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软组织指标比较(±s)
鼻唇角(°)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覆盖(mm)治疗前 治疗后覆(mm)治疗前 治疗后92.33±7.98 99.60±8.02 3.520 0.001组别 n 颏沟倾角(°)治疗前 治疗后30 30 t P 6.50±1.53 6.52±1.52 0.051 0.960 4.30±0.66 3.18±0.57 7.034 0.000 3.88±0.95 3.90±0.96 0.081 0.936 3.05±0.60 2.61±0.48 3.136 0.003 90.12±3.65 90.20±3.62 0.085 0.932颏软组织厚度(mm)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30 30 t P 73.68±5.56 72.95±6.10 0.484 0.630 78.55±5.30 84.12±4.65 4.327 0.000 10.33±2.01 10.35±1.98 0.039 0.969 12.10±1.98 14.02±2.03 3.709 0.000
近些年来,安氏Ⅱ1类错 畸形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该症患者多会出现唇、舌等口周肌肉功能异常,生长发育异常等,主要表现为深覆 、深覆盖、软组织侧貌凸面型等,部分患者还会有牙弓狭窄、牙列拥挤等症状,对外貌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6~8]。而通常评价错 畸形颜面外形主要通过软组织侧貌,若患者侧貌不美观,易造成不良心理影响,威胁心理健康[9~11]。传统直丝弓系统矫治可根据牙齿特有情况在托槽上预成牙齿所需角度,随着弓丝更换,牙齿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对于改善下颌后缩畸形具有积极作用,但直丝弓系统矫治器需经常更换,且还会影响患者口腔卫生,影响预后。
牛树强等[12]学者研究发现,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骨性错 患者,可改善其口颌、面部软硬组织关系,且具有良好的预后。ANB、H角、上唇长:下唇长、下唇-E线距离、Z角为评估患者颜面美观性的有效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NB、H角、上唇长:下唇长、下唇-E线距离均更小,Z角更大(P<0.05)。结果表明,Twin-block矫治器对患者美观性改善效果更好。主要原因为,Twin-block矫治器的功能机制与自然牙列极其相似,咬合时,其斜面引导力会促使下颌骨前移,咀嚼力会引导上颌向后生长,肌张力会引导向下生长,可使下颌生长发育的潜力明显提高,确保下颌功能性迁移,且对正常的口腔功能影响较小,不会影响前伸、侧向运行,对患者外貌的不良影响较小,可提高患者美观性[13~14]。覆盖、覆 、鼻唇角为评估患者软组织的有效指标[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覆盖、覆更小,鼻唇角、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均更大,牙齿咬合力及咀嚼功能均更优(P<0.05)。这提示Twin-block矫治器会促使下颌骨发生发育、前移,使下颌体长度增加,有助于改善下颌骨矢状关系不协调,改善患者软组织侧貌。主要是因为,Twin-block矫治器有助于增加下颌骨长度,纠正口周异常肌力,使口周肌群放松,促使上下唇自然闭合的有效恢复,从而可改善患者唇部的线条,提高美观度。Twin-block矫治器还可全天戴用,促使其临床症状的早期改善,达到面部矫形的效果,治疗效果明显,从而有助于增强牙齿的咬合功能及咀嚼功能。
综上所述,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下颌后缩畸形可提高患者美观性,改善软组织指标,还可改善牙齿咬合功能及咀嚼功能,临床价值显著,可继续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