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杰 权立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革命文化,既是历史的浓缩和概括,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面貌的写照,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精神力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堂提供了内涵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精神特质,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内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资政育人的巨大价值。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主要有:红色革命人物、革命遗址遗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和红色精神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高校是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教育资源,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现实困境,深入剖析融入困境,分析其内在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育人作用。
第一,不同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同。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共计2956所高等学校,其中,普通高校共计2688所,成人高等学校共计268所。不同高校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相较于其它地区高校,重庆市各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重视和利用程度略高,尤其是对红岩精神的挖掘和宣传。根据相关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重庆市各大高校在对红岩精神的挖掘、宣传和运用等方面卓有成效,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略高于其它地区高校。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高校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
第二,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方法单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单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融入方式单一,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单一。首先,在融入方式方面,由于各大高校对融入方式方法缺乏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导致融入方式主要以思政课堂融入为主,对于实践活动融入、讲座融入、校园活动融入等手段运用不足。高校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在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时,要时刻遵循各种方式交叉使用的原则,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高校思政课堂,尤其是理论课堂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理论教育固然拥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但是缺乏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如果着眼于长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教育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和拓展。
第三,课程教学中红色文化的比重有待提高。一方面,当前课程教材尚未充分融入红色文化。目前,高校思政课堂主要以四本教材作为学习资料。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涉及到大量红色文化的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建党史、建军史、改革开放史和现代化建设史等内容。但除此之外,高校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只能依赖于其他渠道。另一方面,当前课程教学活动尚未充分融入红色文化。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往往会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缺乏对红色文化及其相关知识的挖掘和传播,并且教学内容也无法做到实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
第四,红色文化融入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学的体制机制,红色文化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成熟的体制机制。目前,不成熟的宣传机制和运用机制是不可忽视的两个组成部分。首先,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针对红色文化专门的宣传政策,也没有相关的宣传部门和组织机构,无法为宣传红色文化提供机制保障。其次,高校在运用机制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高校缺乏对文化的榜样作用的重视。高校学生大都倾向于对榜样和偶像的模仿,因此,将榜样效应作为全面融入的突破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部分高校教师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高校教师对红色文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和运用,另一方面体现在高校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与高校紧密相连的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素材。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重科研轻教学的难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3]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高校教师专注于申报课题、评定职称和科研学术等,对于日常教学任务秉持着完成即可的教学态度。因此,导致其在重视、运用、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方面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第二,部分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总体上步入和平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我国早已成为一个和平和稳定的国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之高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和校内红色文化学习氛围淡薄,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的认知动力不足,认同感偏弱,认知程度尚浅。在部分高校学生看来,红色文化是一个抽象空间,是不能被感知到的存在,红色文化虽有自身的价值,但却无法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形成较强的认同感。
第三,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有待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秉持“西方文明优越论”,不断输出西方价值观,企图建立以西方国家为领导者的“世界文明权力中心”,试图用西方文化一统天下[4]。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如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冲击着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削弱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追求。此外,西方借助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攻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阵地。其中,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消费主义论则是腐蚀和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价值观[5]。由此可见,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是阻碍红色文化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有待提高。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结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偏低,这就进一步影响了针对红色文化科学内涵的挖掘工作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具体表现为各大高校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导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略显粗浅;缺少将红色文化与时代意义相结合的创新融合,限制了红色文化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同时割裂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其全面性,阻滞了独特性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红色文化融入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推动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的是能够保证科学性和长效性的成熟的体制机制。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各大高校在体制机制上都暴露出了一定程度的缺陷,影响了传播的科学性和长效性。作为特定国情的产物,红色文化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密切联系。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堂是传播的强力平台。因此,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是推动红色文化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第一,增强融入重视程度,提高红色文化融入力。根据当地红色文化的不同特色和各大高校的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各大高校党委应提出不同的融入政策。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的融入力,要建立以高校党委为领导核心,以基层单位为执行部门的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任务和责任,实现红色文化融入工作的长效运行和有序管理。例如:高校宣传部负责红色文化宣传工作;教学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高校教师的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全校各个系部红色文化教育工作;高校党团、社团要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等等。总之,红色文化的融入工作离不开高校党委和基层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第二,创新融入方式方法,提高红色文化传播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理论教育法。列宁的《怎么办?》提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理论教育法成本低、效率高,能够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上述优点,利用理论教育法在课堂上传播浓厚的红色历史文化。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信息化时代的当前,片面强调理论教学法会降低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实践体验和感知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堂要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和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第三,营造良好融入环境,提高红色文化感染力。良好环境的营造,需要多位一体的密切配合,是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作。首先,要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的营造和维护。其中,尤其是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近些年网络出现了歪曲革命史实、丑化革命英雄的现象,弱化了国人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政府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尤为重要。其次,高校要加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例如:将革命英雄事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学校的墙壁、条幅和宣传栏等。此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文艺活动,达到精神熏陶的效果。最后,家庭教育是红色文化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要配合学校教育做到家校共育。家长可以在节假日带孩子去革命遗址遗迹去参观旅游,可以请在世的革命英雄前辈口述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也可以将革命精神纳入家训当中。总之,要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革命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第四,健全融入体制机制,提高红色文化保障力。构建长效体制机制能够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化,最为重要的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和设备保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是红色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各大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和分配相关教育经费,用于配置高素质思政课教师,购置教学用具和科研活动等。除此之外,红色文化教育需要教学辅助设备,例如,教学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实践场馆等等。因此,为保证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要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和设备保障机制。
第五,巩固课堂重要地位,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为巩固红色文化的课堂地位,可以组织专家编订针对性的教材、安排针对性的课程和设置针对性的考试。既可以集教材、课程、考试于一体,为学生提供系统知识,又可以保证红色文化学习的常态化。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它各科教师的育人教学任务,推动思政课堂与其它各科的良性互动发展,巩固红色文化的课堂地位,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