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婷
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中,既有客观因素,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非公有经济发展中制度供给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法律体系不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不佳等;也有主观因素,如一些企业整体素质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技术、管理能力都有待提高等问题。要治理和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做出努力。
1.面临新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与内在质量,在改革中求发展,这就必须实现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区位选址的三大转变。第一,在经营理念上,改变单纯的追求短期利益的发展思路,注重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长期以来,很多民营企业主将生产经营看作是一种短期生存或发家之路,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长期发展都有一定的不稳定感,因而忽视了对公司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国家越发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政策与法律保护。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大企业应该尽快摆脱自身的不安定因素,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公司的综合素质,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在发展方式上,更加重视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的市场竞争力。面对更加复杂的消费需求,非公有制经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存活,必须拥有敏锐的市场观念和灵活的运作方式。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产品的竞争由以价格取胜的方式转变为以价值取胜的方式,机制灵活产生的营销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的改变而适时调整自己的产品,以质量和品质为核心,创新自己的产品,重新赢得市场竞争力。第三,在区位选址上,偏向城镇化发展,实现分散到集中的转变。我国大部分的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规模小且分散性强构成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小规模、散点式的分布格局会导致资源集聚与再整合的效率下降,治理环境污染困难。而在城市发展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外在利益和集聚效应,如信息丰富、劳动力和人才集中、市场广阔等。非公有制企业由农村走向城镇并实现集聚,不仅适应了企业成长壮大、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而且适应了农村人口转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从乡村到城市,形成产业集群,这不仅有利于公司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2.非公有制企业小而分散,家族式经营居多,从而造成了企业产权结构的相对封闭性和创新能力的缺乏,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制度上、技术上和管理上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向现代型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形成新的生机和新的优势。第一,依靠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化的公司制度。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体系主要表现为产权结构封闭、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现有的公司资金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型生产、现代管理的需求,急需对公司的股东进行适当的股权配置,并在内部形成相对规范的内部制衡机制。为此,必须大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的标准化改造,使其更加注重和主动地建立现代化的企业体系。第二,依靠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的内部质量。由于很多经营者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的经营和经营训练,加上公司内缺乏管理人员,所以私营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一般不高。很多公司采用单一的集中管理方式,造成了劳动关系的僵化和员工的流动性问题,对公司的正常生产和运营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创新,发挥其灵活的机制和清晰的产权,以实现对企业的有效整合和提升。第三,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买方的大环境下,产品的价格竞争使得很多公司在利润空间十分狭窄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灵活的机制和低廉的价格优势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而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技术革新方面,非公有制公司要不断改进技术,增强自主研发的实力,并不断地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产品。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和特色商品,使之成为自己拥有的专利;要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强化合作,实现“借脑发展”;有条件的公司应通过设立技术创新平台来加强自身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和发展模式,依靠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途径来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从党和政府的角度,还需要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
1.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倾斜。
第一,打破投资壁垒,促进市场公平准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国企将逐渐从一般的竞争中抽离出来,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非公有企业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国家功能转变,大量的资源从与基础建设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工业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转变。特别是在以供应为导向的大环境下,为了适应目前的需求结构的转变,今后也要更广泛地生产加工社会公共物品,以更多样化的方式来适应消费的更新与升级。所以,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失为一种必要措施。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详列负面清单,未列明的均应扶持,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同等准入,培育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相互持股、协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同时,进一步突破市场的垄断格局,防止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力量来制约其他企业;大力精简行政审批,降低注册要求,简化注册注销程序,在相关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都是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的重要措施。
第二,健全金融财务体系,扩大资金来源。资本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通过引导经营者合理地进行投资和积累,构建健全的融资机构制度。要紧紧抓住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扶持,放宽按揭标准,提高放款限额,明晰放款时间。要做好银企的衔接工作,要建立增信基金或担保公司,加速建立信用保证与评价制度,放宽准入条件,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信用保证和评价公司;对现行的信贷评价体系进行改造,探索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信用评价体系。此外,积极改造民间借贷和融资方式,允许并保护、监督企业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使其合法、合理、规范运作,为非公企业的资金运转带来益处。同时健全与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管控好风险源头,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第三,统一税负标准,降低企业负担。首先,要切实执行并强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抓紧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并适当扩大范围。其次,要全面推行各种收费制度,合理设置各种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对各种不合理收费进行规范,加强对税务的公开,健全监管制度,杜绝一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最后,增加政府的特殊支持,建立专门的财政补助基金,以支持高新技术、绿色企业享受与国企同等的优惠,并进一步完善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员工能够得到国企员工同样的待遇。
第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界定政府是市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并对其功能和行为进行合理的规制,以达到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大力推动经济、管理、建设等服务,改进管理机制,加强廉政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科技支撑、人才培训、法律咨询、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产权交易等服务,同时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指导也是服务型政府工作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行政监管也是政府公务活动的一个自然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国家的公共目的,而且反映了国家对企业利益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视。为此,必须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单位劳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其合法、有序的发展。
2.完善非公有经济发展制度供给。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对其认识的深化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健全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实现对非公有经济长期发展的预期,必须健全相应的体制保障。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过程中,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但其建设的目的却是高度统一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裕和人民幸福。要想使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必须从体制上保证非公有制企业长期的发展。这样,我们就能打破所有制的歧视,为非公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其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在融资、税收、劳动人事、投资等领域实现公平的竞争。
3.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律保护,维护其正当利益。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进一步厘清其身份与角色,并持续规范其经营管理,维护其正当权利,严厉打击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不法活动。继续修订宪法,健全私人财产权的保障体系,对有形和无形的私人资产给予法律的保障;要尽快出台相关的产权保护法规,健全产权制度;在保护平等、权利义务相结合的基础上,抓紧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合同法、工伤赔偿法、疾病和残障保障法,并通过健全劳动关系的良性调节,保证职工和公司的共同权益。另一方面,要健全司法保障体系,建立公正的审判制度,并遵循程序正当与程序正义相统一的司法理念;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管理,确保对非公有企业的正当利益的保护。同时,要构建健全的司法监察制度,保证在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均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4.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破除思想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与市场是一对对等的主体,前者营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后者推动经济发展,二者均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充分利用主流传媒的引导功能,适时地把中央、地方的各项新政策、新举措等进行及时传播,特别是要到人民中间去,大力推广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完善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广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家也是改革的倡导者,他们富而思进,回馈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