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调平衡法”治疗恶性肿瘤理论探析

2022-02-16 20:17李少波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调气脏腑气虚

李少波,任 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目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多以调气为基,对症予祛瘀、消痰、清热解毒等“温调平衡”的治法,具有适用范围较广、治疗成本低、不良反应少的优势。“温”字甲骨文形意为加热容器里的水,使其不至于过凉或过热,达到一种温和的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火为阳,水为阴,阴阳和合才能达到温和平衡状态。追根溯源,此“温”之状态实为气之调和之态。《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二气和合而为一气,这是气分阴阳的最早表达。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论人体之“温”亦是如此,人身之气亦有“气分阴阳”的观念,这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有所提及。孙广仁[1]解释说:人一身之气由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组成,元气分元阴元阳,宗气由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构成,同分阴阳,营气和卫气分别行于脉的内外,本来就是一对阴阳之气。故“温法”实为调气基础上的平衡之法,温调可通过调气来实现,使五脏六腑功能、气血津液循行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状态,阴阳调和,不至于过度偏倚,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1 温法中医学术渊源

温法是中医临床主要治法之一。清代雷丰《时病论》言:“温者,温热也”。即通过各种途径扶助、振奋阳气或达到祛除寒邪的治病方法。其意义限于温热、扶阳,是治疗一切寒证的大法。历代医家对“温法”理论从临床多角度、多层面进行阐发,“温法”的理论范畴不断拓展。由于个体历史条件、认识水平和诊疗对象的差异,不同医家对“温法”概念的理解与相关理论认识见仁见智,“温法”应用于临床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从狭义、广义甚至泛义的层面对“温法”概念进行了解释,亟需开展“温法”概念与范畴的深入研究。随着时代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压力下情志的改变,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对于温法的临床应用也应从更广义的范畴去理解,其不同于汗、下、吐、清的专注攻邪之法,也非传统意义的温补之大补之法,广义的温法多指调和之法,是以微调气为主的方法,体现在药物上是以温药、平药为主的一切可以促进脏腑、气血、经络平衡协调的微调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劳者温之”,即对虚劳类疾病,应用温药调补之,使偏衰的阴阳达到平衡,这里的“温”有平和之意,而言人体之平和在于气之和也。

2 温法重在调和

正常人体处于一个阴阳、气血、津液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依赖气的充足和气机的条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前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袭人,气首当其冲先受损,温法在于调和,其本在于调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依赖于气机条畅,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正如张景岳所言:“气滞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明代孙应奎《医家必用》有言:“损耗元气,荣卫不调,乃生寒热”。气虚致气的推动、温煦、凉润、固摄、防御、气化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减退,出现一系列如气短、乏力、神疲、自汗等功能低下的症状。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补气,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再根据具体病情,兼顾阴阳,寒热并用,特别是在调理慢性疾病过程中,如恶性肿瘤患者多虚劳大伤,虚不受补,当微调其气,忌用药峻烈,大补大泻,要用药温和,以达微调其气、平衡阴阳的目的。

2.1 温和应用

温法所指“和”的思想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治法名称,但运用温法调和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营卫相随,阴阳已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均强调了“和”的重要性。正如《灵枢·天年》所云:“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己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强调机体脏腑经络等局部的失和,需要从气血整体上去微调以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直截了当认为对于虚性疾病,应以气“温”之,缓缓调和。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言:“《黄帝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甘温能除大热。”此处之温是指运用性温甘味之品如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治疗元气虚损的内伤发热,故温法不局限于治疗寒性病证,此处即为以补气之品调和气血的温法。又如温胆汤具有理气化痰、利胆和胃的功效,《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云:“温胆汤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胆是清净之腑,其气机不但冲和而且温和,由寒热所偏可导致胆郁痰扰,温胆汤用药如生姜、半夏、陈皮、茯苓、大枣等性味多偏温,而非大寒大热之品,其主要是运用温调胆胃之法,使气机调达,最终达到祛除痰涎的目的。

2.2 温通应用

此处“温通”之应用非传统通泄之通也,也应广义去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认为达到阴阳的平衡需通过调达血气来完成。《医学真传》提出:“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认为气血之间的调和是通法的表现形式,此即本文所论述的“温”的状态。《黄帝内经》也认为,气的调达通畅是人体脏腑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即《灵枢·平人绝谷》所说的“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温通”之法运用愈加普遍,《灵枢·终始》言:“和气之方,必通阴阳”。意思是气的调和之法会起到通达阴阳的效果,这也验证了前文所论述的气分阴阳之说。温通实际上是在补气的基础上通过通行气机、通利血脉、化痰行湿、清热解毒等达到的,其中重在调畅气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言:“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又有“气、血、虚、实之治,古人总以一‘通’字立法,已属尽善。此‘通’字,勿误为‘攻下通利’讲解,所谓通其气血则不痛是也”。其在用药上也慎用峻烈大补大泻之剂,总以温和平缓、条畅气机之方药。

3 用“温调平衡法”辨治恶性肿瘤

3.1 气机失调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病机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没有专门的一门学科或著作对恶性肿瘤病机进行全面系统化的论述,但历代的中医相关专著对恶性肿瘤的相关或类似症状及病因病机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溯本追源,总体上认为恶性肿瘤的形成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气虚则邪气乘虚而入,饮食偏嗜、情志不调、外邪侵袭是诱发因素。气为血之帅,气能摄血,气能行津,气虚无力推动津血运行,日久成瘀血、痰湿,反过来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功能出现紊乱,中医学分为气陷、气逆、气闭、气滞、气脱五种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系着五脏六腑正常功能,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相互联系与协调皆依赖气血津液的运行。气的运行失常则会导致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气为阳,阳损及阴,阴阳俱虚,恶性循环,痰湿瘀血结聚在机体某处,日久化为癌瘤。气的运行失常首先责之肾脾肝,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后天之本,肾藏元阴元阳,生先天之气;脾运化水谷精微华,化后天之气,肾与脾功能失常则先后天之气生化无源,导致气虚症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调畅血和津液运行输布,肝居中焦,是气机运行的枢纽,又肝经“起于大指……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与督脉会于巅。”其循行路线之长,途径诸多脏腑,肝经精气运行不畅,则直接累及诸脏腑。故恶性肿瘤产生是多脏腑气的功能失常的结果。

体质是受先后天因素决定的人的生理、心理及形态结构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而先天因素占主导地位。体质在某些方面决定了个体对某项疾病的易感性。诸多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发生的因素中,环境因素只是导致其发生的诱因,遗传因素才是其根本[3]。不同癌症的发生受个体遗传特性或该特性主导下的体质影响。气虚阳虚体质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标志性体质,在此体质的代表性表现里,如少气懒言、手足发冷、面白神疲、肌肉松软等皆与恶性肿瘤大多症状相吻合。王庆全等[4]对528例恶性肿瘤患者体质进行统计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体质以气虚质为主。郭晨旭[5]对18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调查发现,以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最多,其中女性以气虚质、气郁质为主,男性以气虚质和血瘀质为主。张向农等[6]对355例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平和质占17.46%,8种偏颇体质占82.54%;胃肠癌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较多见,分别占23.98%、23.39%;肺癌患者中气虚质居多(42.93%),其次是阳虚质(15.76%)。这些结果均说明素体气虚或兼阳虚是诱发肿瘤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产生的根本皆可归结于正气不足,益气扶正是其基本治则[7]。正如《素问·刺热》中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对于一切邪气致病的总括。肿瘤的产生也不例外,其为病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阳气首先受损,进而阴阳俱损,阴阳失衡,最终气血津液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瘀血、痰湿、郁气等病理产物堆积,痰气瘀毒相互胶结,蕴聚于不同脏腑、经络,日久形成各部位的肿瘤。《景岳全书》有“虚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的说法,认为积的病因在虚。《素问·至真要大论》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治疗之规。《灵枢·五变》中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其中皮薄肉不坚,寒温不次等实际是说正虚阳气不足,阴阳失衡,最终导致邪气结聚,导致积聚的产生。《诸病源候论》记载:“积聚者,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同样认为积聚的产生是由于阴阳失衡,正气虚,邪气乘虚而入。所以“虚”是肿瘤发生的内在本质,故应以“补”作为其基本治法,然后针对相应症状具体施治。陈焯平[8]临床统计发现,13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具有气虚症状如神疲乏力、汗出气短者,占全部病例的94.60%,反映恶性肿瘤各个阶段都有气虚的表现。朱震亨《活法机要》有“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明确指出了正气不足是积聚发病的根本。《外证医案汇编》云:“正气虚则成岩。”直接说明了肿瘤发病的本质。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观察诸多恶性肿瘤临床病例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多表现一派阴虚症状,如盗汗、五心烦热、便秘等。此多为阴阳俱虚而阴相对更虚的症状,表现为舌苔多薄白而干。此为釜中无水,加之微火无力之象,故日久仍会出现阴虚火旺之反常证。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孤阳不生,阳虚基础上的阴虚阳愈虚,最终出现阴阳俱衰的危重症状。故在治疗上需滋阴,并在此基础上配之益气行气助阳之品,使阴阳互生,阴阳平衡,故此亦需要温调。

3.2 温调气是恶性肿瘤主要治法

目前的放化疗药物多属寒凉、攻伐之类,故患者接受放化疗后,极易出现放化疗不良反应,如呕吐、消瘦、免疫力低下等。该治疗主要针对肿瘤本身,目的是消灭肿瘤细胞,然未关注于肿瘤患者“虚”的本质。故肿瘤的治疗当重在补固患者的正气,调畅气机,调整阴阳气血平衡,以使阳化气充足,而阴不能成形。前文已经论述,调气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根本,而从恶性肿瘤慢性发病过程看,调气体现了中医“治病必先求其本”的治疗原则。调气主要通过补气、行气、理气之法将虚损的气补回来,调动气的运行,助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随气的运动得以消散。

中医学理论认为恶性肿瘤发病气虚首当其冲,通过对恶性肿瘤临床病例的研究发现,癌性虚劳症状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症状,使患者生存质量受到严重损害[9]。其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失眠多梦等,这与中医气虚证的相关症状极为相似。通过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温性补气中药温补元气,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补气药物的抗癌作用,也通过现代医学生物分子研究得到了肯定。研究发现,白术、党参、黄芪等补气药中的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炔类、萜类、黄酮类等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作用[10-11]。气的运行失常是恶性肿瘤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气机失常则痰、瘀、毒内生。理气类中药如柴胡、陈皮、厚朴等含有的挥发油皂苷、黄酮类、酚类等,也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等作用[12-14]。以气虚为本的气失调导致脏腑经络功能低下,寒热内生,故调气是恶性肿瘤的循本治法。恶性肿瘤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虚,标实见痰、瘀、毒。气为阳,痰、瘀、毒属阴,根据“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阳虚导致痰、瘀、毒结聚形成恶性肿瘤。故调气活血、化痰、清热解毒等是应循之法。

调气可助血行湿化。气能摄血,气能行血,气为血之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运血者,即是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血瘀,气机失调则血不循常道,血行逆乱,同样会导致出血、瘀血,唯有通过补气、行气、理气方可助血和。李佩文抗癌方药多用调气活血之法,效果显著[15];调气可助湿化,气能摄津,气能行津,津液与血一样,其运行正常也依赖气的运动。气不行则津液停聚,聚而成痰,痰亦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血液运行。痰邪致病又变化多端,症状复杂,缠绵难愈,朱丹溪云:“百病皆由痰作祟”,可见痰邪的危害。《金匮要略》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治疗一切痰饮诸症的总原则。温药和之,即通过温性中药温补脾气,在温补的同时,佐以调理气机,使邪有去路。此治痰之法,以调和为主,祛邪为辅,以振奋脏腑气机为主要目标,药性比较柔和,遵循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故通过温调气机便可行一身之津液。

调气可助毒解。《难经·五十五难》言:“积者,阴气也。”认为体内积病属阴。《中藏经》有同样的观点,认为癌毒为阴毒,“蓄毒”在脏腑所致。故对于阴毒应温补托里,调和气血。癌毒蓄积,久为痈疡,此非独用解毒之剂足以治之,治病当求其本,故当以调气解毒。《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恶性肿瘤许多并发症多为慢性毒邪作祟,如肿瘤溃疡,有研究发现,其发病根本在气虚毒损,基于“异病同治”理论,通过“补气解毒法”可达到治疗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主要病机在于气虚,久病累积及阳,致阴阳失衡,邪气积聚。可以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采取温调气机、平衡阴阳的治疗方法,在扶正调气治本的同时,也应考虑祛邪,即活血化瘀、祛痰散结、清热解毒兼顾之,标本合治。这是对历代医家有关恶性肿瘤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调气脏腑气虚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从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浅析调气活血药物抗肿瘤效应的机理
生气莫如调气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经方配伍中调气法的应用规律探析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