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妮
小学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道德教育要与法治教育齐头并进,贯穿各个方面。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多元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了解规则、学习规则、学会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当冲突发生》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的第三课,由“冲突”与“欺负”两个板块组成,由于学生朝夕相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因而教师要从学生的冲突中找到积极的教育意义,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冲突,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增强法治意识。本文以“冲突”板块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了开展多元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如果空谈道理,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那么学生理解的程度就非常浅,也很难学以致用。而如果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则可以引领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环境参与学习、思考,从而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树立法治意识。
《当冲突发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解决冲突、调解矛盾的方法和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化解冲突,教师在课前先让两名学生表演一个发生在学生中的真实事例并用手机拍摄下来,课堂伊始,教师播放视频。
小欣是个乐天派,下课以后经常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说说笑笑,很开心。一次测验以后,课代表把卷子发下来,大家都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你看看我的分数,我看看他的红勾勾,正谈得高兴的时候,小欣看见小琪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就走过去,看到小琪的卷子上批的78分,猜想小琪可能是因为考砸了而生闷气,就走过去安慰她。没想到小琪抬起头,怒气冲冲地指着小欣说:“知道你考得比我好,走开,我讨厌你的同情。”
画面戛然而止,教师提示:“小欣本意是要安慰小琪的,反而被小琪误会。如果你是小欣,听了小琪的话,此时会怎么对待她呢?”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后,教师用课件出示几个预设让学生选择:(1)继续安慰小琪;(2)不理她,走开了;(3)冲突发生,两人互骂;(4)给她冷静的时间,过一会儿再去与她沟通。此时,学生都能设身处地,主动把自己假设为小欣,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选择,并说出选择的理由。在对学生的选择进行统计以后,教师发现选择(4)的学生最多,于是教师就以如何和小琪进行沟通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每一个学生都对“当冲突发生”有了认识,认识到冲突并不一定是什么大事,冲突可能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某一个细小的场景中,冲突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只要认真对待,就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他们看待一件事有时候比较片面,或者钻牛角尖而产生错误认知,需要教师未雨绸缪、巧妙引导。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的场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在互相学习中体验生活,学会解决方法,从而建构法治意识。
在《当冲突发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选择处理方法后,教师就可把相同选项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选择(4)的学生继续进行体验:“冲突发生以后,小欣感到很委屈,但是为了避免产生更大的冲突,当时没有和小琪吵起来,而是冷静地离开了小琪。但是回到家以后,她越想越委屈,越想越难受,忍不住哭了起来。这时,妈妈走过来会怎么说呢?爸爸知道了,又会怎么说呢?小琪看到小欣走了以后,又会怎么想呢?”组长负责分配小组成员扮演的角色,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构思,自主设计情节,小组成员讨论后开始表演。
小欣的妈妈了解情况以后,对女儿说:“有时候,你因为考试时粗心,做错了题,看到红叉叉你就很难过,现在小琪考砸了,她肯定比你还难过,你要理解她。”爸爸说:“小琪因为考得不好,心里很不开心,才会这么说的,等她平静下来就好了。”听了爸爸妈妈的劝说,小欣想:对呀,我不能光想着自己的难受,应该要设身处地为她着想。她平时跟我很要好,这次也不是故意要怼我,我应该原谅她,等她平静下来之后再去劝劝她。而小琪呢,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待小欣的态度不对,心里很后悔。
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作用,每一位学生都把自己当作这个场景中的一员,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经验体验角色、阐述观点,这样学生就能从体验中学会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的正确做法,以后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思辨使人明理。课堂上,教师可针对学习内容,确定某一主题开展交流辨析活动,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交流、辨析、讨论、总结,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遵守规则,从而在真实的体验中明辨是非,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深化法治意识。
《当冲突发生》一课中列举了同学之间相处时产生冲突的几个事例,那么产生冲突可怕吗?教师借用书中“王金刚与同桌之间在自习课上的冲突”事例,板书了五种解决方法:(1)控制情绪,保持冷静;(2)交换意见,讲清道理;(3)换位思考,理解他人;(4)商议办法,和谐相处;(5)请人调解,解决冲突。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的一种办法,说说这种方法好不好,能不能解决冲突,还可以小组讨论商量出另外的解决办法。
从图片上看,王金刚胳膊下垫着的本子是同桌的练习本,同桌想要抽回自己的本子也是可以的。如何避免冲突呢?有的学生说:“同桌抽回本子时,应该跟王金刚说一声,提醒他不要压住自己的本子。”有的说:“王金刚也不应该大声斥责同桌,应该了解一下同桌为什么要抽出本子的原因以后再发表不满。”学生通过辩一辩,都明白了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不能光想着别人的不对,而应该全面考虑问题,在弄清事情原委后再跟对方说。
那么当冲突发生以后怎么办呢?学生继续交流辨析。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要是有理由,发生冲突时就要据理力争,说清情况,不然就会吃亏;有些学生则认为发生冲突时,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有理由的,如果大家都针锋相对,就容易激化矛盾;有的学生认为发生冲突时首先要控制情绪,然后再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最后,由组长对组员发表的意见进行总结,得出一致的意见后参与集体交流。通过辨析,学生一致认为:发生冲突并不可怕,当冲突发生时,应该想办法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如果用对抗的方法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得不偿失。
在辨析中,学生互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懂得了虽然冲突的发生在所难免,但是只要大家都能体谅他人,做到不冲动、讲道理、能宽容、共商议、化冲突,就能正确地处理矛盾,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效开展多元体验活动,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高度和法治素养,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甄别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合理开展多元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热情,渗透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