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娟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积蓄、沉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不同形态的民族文明、风俗、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围绕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论断层出不穷,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注入新动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在古诗词诵读环节中,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运用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为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师应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主动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深入挖掘诗词名篇中的优秀文化结晶,引导学生学习、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现、感受、欣赏传统文化之美,切实提高学生的古汉语水平,夯实语言文化素养,赓续中华文脉。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诗词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文本,通过全方位分析诗词,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契机,引导学生主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可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的方式,在学生诵读、交流的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通过诗歌意境,体会文化内涵。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咏柳》一诗时,首先,教师通过领读全诗,引导学生标注生字生词,学习断句并标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感悟古诗意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提炼出“碧玉、绿丝绦、二月、春风”等与春天有关的字词,通过画简笔画,分析诗人在描写柳树的碧绿颜色、体态轻盈等特点时注入的情感,感悟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立足诗词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春风这把‘剪刀’除了裁出绿柳,还裁出了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模仿诗人的语气重复朗诵诗句,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诗词文本,真切地感受“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含义,明白春风不仅“裁”绿了柳树,也吹来了燕子,吹红了桃花。以此,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与学习方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主动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巧用媒体解释古诗词,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古诗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能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要善用与古诗词相关的图文资料、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诗人寄托在诗句中的独特情感。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播放具有团聚氛围的节日视频,引申古诗内容,利用多媒体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围绕诗题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具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为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应遵循“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直观教具介绍重阳节,学生通过逐句解读诗句,感受诗人寄寓在文字之中的思乡之情,为课程讲解铺设良好的感情基调,通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最后,教师开展深入的研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工具书、校园网等方式搜索与本诗思想主题相关的古诗词,巧用多媒体,引领学生真切地了解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朋的心情,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诗句中的浓浓乡思,感受古诗词中的含蓄美。
教师通过创设有益于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知识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关注诗人的思想情感,深入解读民族文化。同时,教师运用生活元素创设诗词情境,可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与古诗词内容建立联系,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山居秋暝》一诗时,首先,教师通过“配乐朗诵、视听结合”的方式引出全诗,创设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诗中、感悟角色情感,根据教材注释和插图来揣摩诗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围绕诗句中“新雨、明月、松间、清泉、莲动、渔舟”等事物,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旅游经历,让学生将自己记录旅游踪迹的方式与诗人的诗作进行对比,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人“借景抒情、以动衬静”的精妙写作手法,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真切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豁达胸怀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最后,教师可以围绕诗中“可留”二字,列举实际生活中赞颂景物的古诗词,让学生透过文本感受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和与世无争的情趣,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肩负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担。
古诗词中能够体现诗人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教师通过拓展教学方式,渗透传统文化,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等相关资料充实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国情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能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事例,适当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元素与诗词内容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引导学生学习诗词创作的相关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律·长征》一诗时,首先,教师利用课前预备时间向学生介绍开国领袖毛泽东,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征”的故事,体会伟人笔下的“长征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虽然长征时期的故事距离现在已时隔多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教师在课上通过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了长征故事和长征路线图,帮助学生进入“长征情境”。然后,教师要让学生用嘹亮的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通过解读“远征难”等词语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诗意与长征精神。同时,以欣赏歌曲《长征》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红军“远征走泥丸、智取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时的心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悟诗句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教师为学生播放纪录片“长征红军老兵采访”,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直抒胸臆,畅谈自己心中的“长征精神”,学习先辈们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古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承担着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应当致力于研究高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学习经验,打好“人生底色”。同时,教师要注意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端正态度,主动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