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左江
202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开展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有效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等问题,不断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从中获得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最近笔者有机会参与了定西市小学课后服务调研,通过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掌握了定西市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相关情况。总结调查问卷后发现,定西市城区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时采用多管齐下的服务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几年来,合班、并校等情况的出现,学生正常的学习步骤被打乱。作为教师,为了保证自身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能够重新思考家长和学生提出的各项需求,如针对学生在校期间是否住校、住校有何要求等问题,制定详细方案,其中包括住校的学生除了法定节假日之外,其余时间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必须在学校范围内,由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教师安排其学习与活动,这样有效解决了农村学生进入城内学校读书出现的课后学业无人辅导、生活无人打理的情况。
此外,有部分学生家长在法定假期或者周末,因为工作繁忙,无法接送学生上下学,而小学生年纪较小,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在回家返校时容易发生危险。针对这一情况,定西市制定了相关政策,如由学校安排校车,定车定点接送学生,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而且也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
首先,城区小学的管理人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校内资源,更好地开展服务。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将课外辅导作为重点,通过开设选修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城区学校采取了早进校、多看护的服务模式,便于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学校还为学生安排了专业的辅导教师,在这些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及时巩固已学内容,保证学生有规律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因教师与家长监管不力,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最后,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课后自习辅导,没有额外收取任何费用,同时学校遵循教育局出台的相关改革文件,主动开展体育艺术和阳光体育二加一活动。通过为学生打造特色活动,帮助学生缓解了学业压力,有效解除了学生与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之间存在的隐患。
通过对各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工作进行调研,笔者发现,很多学校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校内课后服务的质量不是很高。虽然每个学校都在逐步推进课后服务,在内容形式上也进行了有效的创新,但是选择的课后服务内容与方式,却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一是一些活动从表面来看十分热闹,但是教师却未能重视如何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在开展活动时,往往会采用强迫学生参加的方式,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最终导致活动收效甚微。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未能对课后服务进行统一的评价。三是校外课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此外,还出现一些学生放了学,家长却没有办法去管理他们,也有一些学生在节假日不能到学校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家长也管不上等情况。这些问题,逐渐催生了一些费用较高的培训班、托管班等,不仅给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也没有达到为学生减负这一目的,而且,这些培训机构缺乏管理,经常会出现监管不到位、训练不规范等多种问题,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
通过工作实况的调研,笔者发现,很多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未能认识到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的重要性,且缺乏对课后服务内涵的正确理解与认知,同时很多家长也不认可课后服务,最终导致该项工作开展得阻力重重。有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就是带领学生做做游戏、打打篮球而已,或者给学生加个自习课,为学生辅导一下作业,最终学生可以安全到家即可,这就导致课后服务内容的多样性被忽视。此外,很多家长也片面地认为,课后服务在开展时只是为了顺应国家教育要求,因此自身不需要承担任何工作。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家长、教师都对课后服务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目前课后服务工作最大的阻力就是运转资金紧张,很多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无法完善校内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很多教师在课后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主要是以义务劳动为主,也有一些学校采用象征性的方式,将奖金体现在教师的绩效工资里。很多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却难以获得相应的补偿,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最终影响课后服务质量。
开展课后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家庭和睦,这已成为构建文明社会的必要举措。为了保证城区小学更好地开展课后服务工作,需要学校、家长、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力,投入是基础,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关于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学校需要认识到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这是因为课后服务作为教学的补充以及延伸,学校要对其高度重视,通过可靠的方式,提高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同时教师也需要转变原本的工作态度,认识到课后服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继而更好地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学校应当将课后服务主动纳入学校教学当中,并且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主动对课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保证课后服务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学校应当将家长、学生的自愿参与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采用整体治理的方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此外,在开展课后服务时,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采取体育竞赛、辅导教学、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确保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一技之长,并且保证将课后服务打造成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活动,高效达成课后服务的目标。
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开展课后服务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选择多种方式去筹措资金,完善课后服务设施。常见的方式包括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通过调动多方力量,选择多样化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课后服务。此外,学校也需要为负责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一定的服务补贴,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其课后服务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课后服务的出现,要求学校通过发挥自身的作用,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等优势,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课后服务相关的形式和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课后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不断强化各项责任,主动做好各项资源的统筹工作,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为课后服务提供合理的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