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吉红玉,朱向东
(1. 河西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2. 郑州市中医院,郑州 450007;3. 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40000)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本品主要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1]。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效。《药典》用量:内服、煎汤6~12 g;或入丸、散。本文总结中医古籍及现代医家有关牛蒡子应用的临床经验,以期探讨牛蒡子临床用量及配伍规律,为牛蒡子临床应用提供有利借鉴。
古代医家常用牛蒡子配伍不同中药治疗风热感冒、麻疹、乳痈、大头瘟、风热历节等疾病,不同朝代换算也不尽相同,如东汉1两约13.8 g,宋金元1两约41.4 g,明1两约37 g,清1两约37.3 g[2]。如清·《温病条辨》银翘散,牛蒡子六钱(约22.5 g,每服牛蒡子0.6钱,折合成现代用量约为2.25 g)疏散风热,配伍薄荷疏散上焦风热,兼以清利咽喉,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证;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牛蒡子一钱五分(约5.55 g)宣肺透疹,配伍“功专发麻疹”的西河柳开宣肺气、兼以透疹,用于治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证;明·《外科正宗》消风散,牛蒡子一钱(约3.7 g)疏散风热,配伍蝉蜕宣肺透疹,用于治疗风疹、湿疹;清·《医宗金鉴》瓜蒌牛蒡汤,牛蒡子一钱(约3.75 g)解毒消痈,配伍瓜蒌仁、皂角刺清热散结、消肿排脓、通便导滞,治疗乳痈初起,症见红肿热痛,或身发寒热;金·《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牛蒡子一钱(约3 g)疏散风热,配伍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主治大头瘟,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明·《外科正宗》牛蒡甘桔汤,牛蒡子(一钱约3.7 g)解毒消肿,配伍桔梗、甘草解毒消肿排脓,缓急止痛,主治頤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南宋·《普济本事方》牛蒡子散,牛蒡子一钱(约4.14 g,每服牛蒡子0.67钱,折合成现代用量约为2.26 g)疏经通络、通痹止痛,配豆豉、羌活疏散风热、增强通利关节作用,主治风热历节,症见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
张锡纯认为,“痰郁肺窍则喘,肾虚不纳气亦作喘,是以论喘者恒责肺、肾二脏,未有责之脾、胃者。不知胃气宜息息下行,有时不下行而转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即可作喘。脾体中空能纳诸回血管之血,运化中焦之气,以为气血宽闲之地,有时失其中空之体,或变为紧缩,或变为胀大,以致壅激气血上逆迫肺,亦可作喘”。故治疗喘嗽,可着力于斡旋气机,宣肺理脾。常有其独特的药对,牛蒡子配伍山药处之,认为牛蒡子体香气滑,既能润肺又可利肺,能清痰降肺气之逆,亦能通便以泻寒火之凝结;山药滋脾益肾,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既能利湿又能收涩。二药合用补肾健脾,清肺止咳,祛痰降气,牛蒡子用量为三钱,约9 g[3-5]。
朱良春总结得出,风热外感初起,表气未疏所致的寒热头痛,咽痒咳嗽之证,治以疏风散热,清利咽喉。“凡咽痒咯痰不爽者,用牛蒡子后往往咯痰爽利”。常以牛蒡子散上焦风热兼以利咽,配伍桑叶、杏仁、连翘、薄荷等,以发汗解热、止咳祛痰,牛蒡子用量为10 g[6]。
邹燕勤认为,导致慢性肾脏病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是感受外邪、肺卫失和。咽喉一有风吹草动,下焦肾即不安,在辨证论治肾病同时,强调“下病上治”,重视清利咽喉,咽喉一利,肾乃得安。风邪热毒蕴结咽喉轻症者,常用健脾化湿方佐以利咽祛邪之品,以牛蒡子清热利咽,配伍金银花、桔梗清肺利咽,散泄透邪,牛蒡子用量为10~15 g[7-9]。
颜正华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属风热客表犯肺,热毒蕴结咽喉,治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常用牛蒡子疏散风热,配伍荆芥穗、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散结,其中牛蒡子用量为8~10 g[10-11]。在治疗气郁痰阻,血热蕴结型喉痹时,常以牛蒡子解毒利咽,配伍桔梗,解毒散结,清利咽喉,其中牛蒡子用量为10 g[12]。
段富津提出,瘙痒性皮肤病多属风邪侵袭肌表,治以疏风止痒,以牛蒡子和蝉蜕为药对治之,属于风热证者更为必用之品。牛蒡子有辛苦之性,入肺经,去皮肤风,清泄风热,疹自能透发;蝉蜕亦为发散风热药,既能解表,又可清热,且能透疹。二者合而为用,疏风清热止痒能力大增,牛蒡子用量为5~18 g[13]。常以银翘散加减治疗外感风热,热毒蕴结型瘿病(甲状腺肿),牛蒡子有辛苦之性,入肺经,辛能散结,苦能泄热,故有疏风清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之功,配伍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牛蒡子用量为10~15 g[14]。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院士基于《黄帝内经》“伏邪”和“痹证”理论提出的新型学说,脏腑风湿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脏腑风湿以表邪为引,治疗上则以祛邪、透邪为要。故祛风散寒除湿之治痹方药、解表祛邪之治表方药均可作为治疗脏腑风湿病的常用方药。透表法可选用牛蒡子疏散风邪,与香薷、蝉蜕配伍透表达邪,牛蒡子15 g[15-16]。
傅延龄针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特点,认为小儿咳嗽病性多虚实夹杂,病位涉及肺脾两脏,常由于食积化热伤阴,或嗜食生冷伤阳,形成阴虚有热或阳虚有寒病理机制,治疗需在疏散外邪基础上,补肺健脾,临床常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内外标本兼治,同时配以牛蒡子疏风散热,解毒利咽,配伍桔梗宣肺、利咽,二者同用增加止咳利咽、消肿散结之力且理肺通便,牛蒡子10 g[17-18]。
李赛美认为,糖尿病患者在应激状态下易出现血糖波动、病情反复。常见急性应激状态包括感冒、感染、外伤、失眠等。若感冒,感受风热之邪可予银翘散、桑菊饮辛凉解表,以牛蒡子疏风散热,配伍薄荷疏散风热表邪;若有皮肤瘙痒者可予消风散治疗,以牛蒡子疏散风热,配伍蝉蜕疏风止痒,透邪外达,使风去则痒止,待应激状态解除,血糖逐渐复常,病情趋于稳定,牛蒡子10~15 g[19]。
黄庆云以银翘散治疗风热蕴肺型急性荨麻疹,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配伍薄荷疏散上焦风热、宣肺透疹,牛蒡子10 g,薄荷5 g[20]。
沈峥嵘运用石氏牛蒡子汤治疗痰湿入络型肩关节周围炎、颈椎腰椎病变,此方为上海石氏伤科的家传秘方,石氏常运用牛蒡子配僵蚕为其治痰散结之要药,牛蒡子性寒、味辛苦,祛痰消肿、通行十二经络;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两药配伍应用可通行十二经脉、开破痰结、导其结滞、宣达气血、滑利关节,炒牛蒡子15 g,炙僵蚕12 g[21]。
任继东治疗风邪侵袭,邪毒结聚咽喉的小儿烂乳蛾,牛蒡子为君药,疏风清热,解毒消肿,配伍甘草清热解毒、桔梗清润咽喉,三者合用疏风清热,利咽消肿,牛蒡子10 g,甘草3 g,桔梗10 g[22]。汪雅等以牛蒡甘桔汤治疗急性喉炎,方中牛蒡子解毒利咽,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三者合用解毒利咽、消肿散结,牛蒡子10 g,甘草5 g,桔梗10 g[23]。
王希初治疗年老津枯、产后血亏、病后津液未复、亡血患者的肠燥津枯便秘和咽喉肿痛、痈肿疮疡、风热痒疹诸症表现为热盛大便干结者,以及因肛门疾病手术后的大便干燥所致的疼痛、出血,常重用或伍用牛蒡子,服用后大便变软,易于排出。遇热盛伤津便秘,以牛蒡子降气下行、润肠通便,配伍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养血,诸药合用润肠通便,重用牛蒡子15~30 g[24-26]。
钟月平治疗胃火上炎型的三叉神经痛,常以牛蒡子疏风散热,配伍生石膏清热泻火、细辛通络止痛,三者合用辛凉清胃火,消肿止痛,重用牛蒡子25~ 30 g[27]。
通过总结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牛蒡子及其用量经验,得出临床用量为2~30 g,牛蒡子主要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功效,故其临床应用多围绕此功效。第一,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等治疗皮肤病,如麻疹、隐疹、风疹,痤疮,扁平疣。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配伍金银花、荆芥、连翘、薄荷、僵蚕等,用量为2.25~2.26 g(散剂)、8~15 g(汤剂);第二,治疗甲状腺肿,急慢性化脓性腮腺炎,面颈部化脓性淋巴结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椎体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喉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肾性蛋白尿,慢性肾脏病,三叉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颈椎腰椎病变。牛蒡子解毒利咽,散结消肿,配伍瓜蒌、金银花、栀子、玄参、连翘、甘草、桔梗等,用量为3.7~30 g;第三,治疗便秘,牛蒡子降气下行,通便导滞,配伍生地黄、熟地黄、玄参、麦冬、当归、瓜蒌仁等,用量为3.75~30 g。
现代药理研究,牛蒡子具有抗氧化[28]、抗肿瘤[29]、抗糖尿病肾病[30]、抗炎[31]、抗病毒[32]的药理作用。牛蒡子临床运用较为安全,极少数报道存在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皮肤充血性丘疹,瘙痒,面部红热,咽喉阻塞感,四肢无力等过敏反应[33]。本文总结历代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牛蒡子的经验,分析其临床用量及配伍,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依据,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