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瑞
社会统计建立于社会总体经济现象认知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实现社会经济现象科学认知目标,为未来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城市化发展指明方向。随着各领域对社会统计工作重要性认知度的不断增加,在社会统计工作中也需要明确统计内容与社会经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切实优化社会统计体系,加强社会统计结果的全面性与精准度。
社会统计概念随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而更加完善。研究社会统计学在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时,需要明确社会统计学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
从实质角度分析,社会统计学是用于描述社会现象、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工具性学科,不仅需要开展与社会现象有关的数据收集工作,还需要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统计十分广泛,涉及一切与社会状态、社会发展与社会现象研究有关的统计工作,如经济发展、人口及劳动、社会生产力等。同时,社会统计还需要注重收集预示与行为状况,诸如越轨行为、社会参与、闲暇时间分配等情况。部分物质领域可以借助社会统计进行直接计量,如居民收入及消费、自然资源现存数量等;部分非物质领域需要进行间接性计量,如区域人均寿命、死亡率等。由于社会资料存在复杂性强、多值性显著等特征,过去的抽样数据往往不具备确定性,使得社会统计与社会资料的分析结合被用作研究客观世界随机现象的工具。
17世纪初,统计主要用于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状况资料收集以及对资料展开文字、图表描述等环节,停留于纯粹哲学形式;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首次开展关于生命统计、保险统计、经济统计类的数学研究,使统计工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更加密切;19世纪后,概率论被逐步引入到统计工作中,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数理统计学派,使统计学变成一种可用于任何学科的数学工具;当前概率理论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并成为现代统计基础,使统计工作从原有的纯数据收集与现象描述发展成一门分析性的学科,奠定了统计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
现阶段社会统计方法数量增多,不同统计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应用优缺点较为显著,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统计适用范围。具体来说,常见社会统计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多元回归单方程模型。在统计过程中的变量为测量性变量,自变量可以为测量型变量或者虚拟型变量。主要研究目标为通过自变量的变化预测因变量变化,运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多元回归中的回归系数;
2.改变量之间存在多层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多个内在联系设计出多元回归方程组以及通径分析联立方程组,确保每个方程组之间均能够经过多元回归求得系数,而后使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变量;
3.如联立方程组中含有潜在变量,不能够使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可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获得最大似然估计求解;
4.研究两组内含有多个变量与变量组之间关系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典型分析方式。在典型分析过程中的所有变量应当为测量型变量或虚拟型变量;
5.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方式,两个类别以上的多项测量型数据指标差异性进行分析;
6.在因变量为二分变量,自变量为测量型变量与虚拟型变量的情况下,不可采用多元回归方式,而是需要使用logistecs 回归;
7.鉴别分析方法主要就是借助已知案例中的各类条件值、结果类型条件,形成鉴别方程下,借助其他条件已知结果的类型未知的案例,预测结果类型。该种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作因变量为多分类结果,自变量为测量型或虚拟变量的因果预测与鉴别分类中;
8.在做好数据因果分析环节,事件史分析为可用的分析技术。借助离散时间模型回归求解。在连续变量模型中分为包括动态变量与不包括动态变量两种类型。事件史分析数据可用于处理较为复杂的工作;
9.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不是因果类型,分别位于分析变量、案例与类型之间的结构关系,并组合变成相依模型。由于因分子经常服务于浓缩多个测量形变中,使其转化为较少数量的新变量后依然具备绝大部分的信息;
10.聚类分析方法被主要应用在多个测量性变量值近似型距离分析中,可以依照近似性原则开展案例排列工作;
11.借助对应分析方式,对非测量型变量类型进行分析,通过绘制图纸显示不同变量类别的近似程度。
社会经济主要就是将市场作为经济战略性资源,依据市场发展规律提出系统经济政策。由于市场概念宏观,内部还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数据资源。为从根本上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要求,需要整合市场内多类信息与资源内容,配合使用社会统计方式调研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平衡关系,结合各地区统计口径开展不同整体资源的配置工作。
举例而言,在劳动力市场经济配置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人力资源素质及年龄等元素进行统计。结合地区发展目标开展规划工作,为地区劳动力优化分配以及资本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市场经济与市场统计之间的关系,将经济统计数据与市场经济数据融合在一起,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数据支撑,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目标。
在地区发展实践工作中,社会统计工作需要以居民消费吸收以及居民消费系数与市场经济之间的互动关联为主要目标。其中,恩格尔系数作为食品支出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地区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地区、恩格尔系数35%以下可划分为较富裕地区。配合使用社会统计方式,可以切实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为后续市场经济制度的制定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测量当地市场经济政策的有效反馈量,作为市场统计口径调整参考的重要依据,确保市场统计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能够始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
现阶段我国社会统计工作正处于向规范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统计数据的精准度可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水平。我国初期市场经济为计划型经济体系,计划型经济行政政策决定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进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统计数据报错、不规范等情况经常出现,难以从根本上保障民主经济发展期间的稳定性,导致经济出现混乱、城市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基于历史经验教训,发现社会统计分析结果的全面性与精准度可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因此为充分发挥出社会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保障社会统计数据的真实度。例如,在实践土地承包制度过程中,土地承包数据应当由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后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整合而成,通过实践内容充分了解到农民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可行性,为后续土地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就现阶段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进程现状分析,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强统计数据精准度,从根本上降低自然统计数据的偏差值。配合使用多反馈、多维度监管手段,保障检测数据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及城市发展进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统计学也融合了诸多学科新理论,衍生出了更多新技术与新方法,进一步深化了社会统计理论及模式,拓宽了社会统计新领域。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经济实践发展对社会统计学提出了更多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出社会统计学潜在功能。
社会统计科学与其他科学的相互渗透为统计学的应用开辟了新领域。就目前来看,社会中的各类学科不断融合,形成了互为联系的统一整体。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更加密切,学科研究方法的渗透与转移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模糊论、突变论以及其他新的边缘学科出现,为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崭新方式与思想,将尖端科技成果引入到社会统计学过程中,使统计学与先进学科交互发展,成为未来统计学发展趋势。如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混沌理论引入统计学中,使统计学能够趋向于更加深层次化发展。
现代社会统计学基于基础理论、应用方法、生活实践演变而来。基础理论应用方法的拓展影响到各领域统计实践活动中,如摒弃基础理论指导作用,统计发展仅能够在实践与经验方法中进行简单循环,无法发展成神秘的方法论学科。
现代统计学的形成是一项历史性过程,具有特有的发展规律。通过对现代统计学进行充分研究,可以更好理解与把握我国市场经济未来发展演进趋势。在实际论与方法论之间应用经济理论统计方法,需要配合使用更加严谨的统计理论,形成完整科学体系。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将加快,社会统计学的应用潜力也被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社会统计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体现在双向互动方面。在社会统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城市发展程度与城市化综合水平,为城市未来规划及发展提供有力数据支持。从纵向角度分析,社会统计数据可以直观展现出城市自然条件变迁、历史演变状态与城市化发展进程,对城市化发展趋势展开细致分析,从根本上保障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水平,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采用传统决策方式难以满足实践需求,需要建立起体量巨大、功能完善的统计数据库,建立卫星数据监测机制,实现城市化道路综合构建目标。
举例而言,供水系统是城市化建设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城市平均供水量为2.5 亿立方米,可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供水量为77%,城市供水中投资占排水总投资的23%,水资源应用及建设投资期间的经济缺口较大。为从根本上保障城市建设工作高质高效开展,还需要做好水资源的完整统计分析工作,对供水数量进行严格把控。污水也是重要是资源之一,为有效缓解城市建设与水资源紧缺出现的矛盾问题,还需要对污水进行合理处理与应用。通过将社会统计工作与城市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保障城市发展期间的有序性,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通过统计国内绿地覆盖面积,分析现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分析选择于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制定出专项可行的城市绿化建设体系,进一步改善大众生产生活环境。
社会统计基本功能就是运用数据客观性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现阶段我国统计学功能进一步完善,国家及有关部门相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体系,搭建起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监测指标体系。由于社会统计分析涉及的内容多、分析流程较为复杂,经常会受各类因素影响而出现统计结果误差较大问题,需要加强社会统计监察力度。
一方面,设置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要求社会统计工作应当严格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则。具体而言,社会统计结果应当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和谐社会建设内涵,在众多监测统计指标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求统计工作能够收集多方面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统计监测依据。统计监测指标需要根据社会统计内涵制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彰显出社会统计工作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对社会统计内容进行综合性评价。采用方向评价法,对各指标确定发展方向展开评价,赋予评价指标权数,进行综合加权处理,确定社会资本发展趋势。此种社会统计方法更加满足和谐社会构建要求,评价过程较为简单,但评价期间的综合性功能不强。利用目标评价法对社会统计结果进行评价,将社会各指标设置的目标值赋予权数,然后对社会发展进程展开综合评估。这种评估方法具有评价能力强、但确定目标值的难度较大的特征。
现阶段社会统计工作还需要明确全国目标与地区目标之间的关系,消除地区发展差异,从根本上保障统计内容的全面性,使统计结果能够直观展现出现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
总而言之,社会统计工作在推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速率中的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趋向于新常态化发展趋势,需要大量真实科学的社会统计数据支持。借助社会统计数据与国际化数据分析软件,增强数据统计结果的全面性与精准度。将社会统计工作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目标融合在一起,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大众生产生活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