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的比较研究
——基于36个重点城市的多元分析

2022-02-16 02:59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常住人口人居排序

徐 瑾

(南京审计大学 经济学院,南京 21181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大量劳动力涌现到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城市人口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既改善了城市居住条件与经济活动空间,又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口的增加提升了城市消费能力,城市内需日益旺盛,推动城市第三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这都对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由此可见,城市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尤其是依托重点城市的高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进器。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经济、居住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交通压力增大、失业率提高、住房紧张、大量废弃物产生、空气质量降低等,使得城市承受的人居环境和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唯有重视并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之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促进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希腊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创立者Doxiadis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他将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人类居住区作为一个整体,认为人居环境是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互相作用的结果。吴良镛(2011)[1]院士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将人居环境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诸多学者对经济增长与人居环境关系问题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美国经济学家Gene Grossman & Alan Krueger(1991)[2]对66个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呈现倒U型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Richard & Christopher(2001)[3]认为重视环境保护不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经济与环境应保持协调发展,这对于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申海元等(2009)[4]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尝试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王坤鹏(2010)[5]从城市宜居度视角出发,比较了中国四大直辖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环境要素协调性方面的差异。冯云(2011)[6]的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人居环境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孙小娇等(2016)[7]研究表明,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为初级协调,其发展度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特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发展度将会逐步改善。杨晴青等(2018)[8]从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和驱动力角度出发,发现政府投入和经济发展是引起城市人居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吴朋等(2018)[9]认为加快培育城市经济整体规模、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向丽等(2018)[10]研究表明,长江带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布局,在时间上以平稳、波动式上升为主。盛光华等(2019)[11]认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处于初级阶段,应采取措施完善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其协调发展。陈景森(2020)[12]从失配的角度研究,发现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而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更应注重人居环境的优化。刘梦等(2020)[13]认为优化碳源结构、推进技术创新能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姜旭等(2020)[14]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发展特征。鉴于此,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36个重点城市的数据资料,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城市经济增长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内在结构及交互影响的数量特征,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二、重点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基本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不仅要研究物质需要,还要研究经济、人文及精神生活的需要。本文主要讨论人居环境对经济的影响,考虑选取以下代表性指标:经济方面选取GDP增长率、人均GDP;人居环境方面选取涉及居民收入、就业失业、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方面的30多项指标,具体包括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出生率、常住人口死亡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万元/人)、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万元/平方米)、住宅商品房售价占平均工资比重、城镇单位就业数、城镇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失业率、医院数、执业医师数、中小中专学校数、大学本专科生人数、大学生占常住人口比例、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科教文卫系统就业人员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比例、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道路环境噪声dB、空气好天数等。其中房价占工资收入比重,为各地住宅商品房每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除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之比值,用以反映房价在工资中的负担状况。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为执业医师与常住人口的比值。科教文卫系统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为各地从事科研技术服务业、教育事业、文化体育、卫生工作就业人数之和除以全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之比值,用以反映科教文卫系统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员的份额,体现一个城市的科教人文氛围。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相对稳定的2019年数据为主要分析基础。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相关地区的统计年鉴。36个重点城市的位置关系遵循《中国统计年鉴》的排序。

(二)主要指标的直观比较

表1反映了2019年全国36个重点城市经济、人居环境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36个重要城市的经济与人居环境指标表现上差异较大,二者的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由于城市规模不同,在就业失业人数、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医院数、中学小学中专学校数等绝对指标上确实存在差异;而相对指标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否。比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住宅商品房售价占平均工资比重、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的标准差分别为11.46、7.38和7.37,明显高于其他指标,说明36个重要城市在这些指标的表现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比如:住宅商品房售价占平均工资比重,深圳比重最大,达43.65%,拉萨比重最小,约为5.1%,前者大约是后者的8.5倍。

表1 36个重点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指标的描述统计量(2019年)

由此可见,不同地域城市房价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力度,是由房价与收入的显著差异引起的。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最高价的城市是深圳,每平方米售价55840元;最低价的城市是拉萨,每平方米售价为6420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年收入17.32万元;最低城市是石家庄,年收入7.96万元,不到前者的一半。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是拉萨达55.04%,最低的城市是哈尔滨为25.76%,高者约是低者的两倍。

图1为GDP增长率、房价占工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就业率四项指标的趋势图,可直观地看出不同城市间的指标变动走势。此外,从偏度与峰度角度上看,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城市绿地面积、医院数目等指标的分布特征表现上,各城市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显著,体现出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密切联系。

图1 重点城市的几项主要指标变动趋势

三、经济指标与人居环境指标的回归分析

(一)人均GDP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

以人均GDP、GDP增长率为城市经济的代表性因变量,以若干人居环境指标为自变量作回归分析,以考察人居环境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运行结果如下:

有关指标输入运行,得到模型基本参数:R=0.954,R2=0.909,调整后R2=0.862;F=19.241;显著性为0.000;模型整体检验效果较好,具体的回归系数见表2。

表2 人均GDP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参数

由于人均GDP是个绝对指标,常住人口、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等绝对指标对其有较大的影响,它们的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对应的t统计量值也较大,凸显于其他指标。客观来说,人居环境指标中的就业人数、工资收入、商品房销售价格等,也是影响城市经济的重要因素。相对指标中,对城市经济影响比较大的是房价占平均工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房价占平均工资的比重,实质是看房价占收入多大的份额。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水平通常以城镇化率,即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人口的实质内涵是居住在城市地域范围之内,享受城镇服务设施的人口。此外,医院数目、空气好天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市绿化覆盖率等也对因变量有较大影响。

(二)GDP增长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

GDP增长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拟合中,考虑到因变量为相对数的特征,对相关指标作标准化处理后再作回归拟合。输出运算结果如下,模型基本参数:R=0.843,R2=0.711;F=3.684,显著性为0.004,模型整体检验效果较好。输出的回归系数显示,标准化的人均GDP增长率与标准化后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房价占平均工资的比重、常住人口、执业医师、大学本专科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空气好天数等人居环境指标,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住宅商品房价占工资比重、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居前两位,均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3.305、2.358;t值分别为3.136和4.737,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另一方面,标准化的人均GDP增长率与标准化后的住宅商品房平均价格有着明显的逆向影响,回归系数达-3.800,t统计量的绝对值为2.908;t统计量的绝对值比较突出的还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医院数、执业医师、大学本专科人数、道路面积等指标,t的绝对值均在3.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指标的相对影响力度。

综合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平均工资、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房价占收入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就业、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等人居环境指标,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房价和收入的影响更为凸显。房地产曾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享受着支柱产业的政策待遇,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群起而上又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现象,尤其是一些主要城市过高的房价,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链条产生负面效应,于是“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之调整势在必行。

四、人居环境指标的因子分析

(一)总方差解释与主成分指标效应

为了进一步验证人居环境指标的影响效应,对指标作因子分析。将36个重点城市的人居环境指标数据输机运行,按照提取85%以上信息量的基本要求,保留了19项指标的因子分析结果。输出的KMO值、Bartlett检验等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指标数据的因子分析效果较好。输出的总方差解释中(输出的总方差解释表略),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分别为8.343和2.966,提取了总方差比例分别为43.91%和15.61%。自第6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均小于1,略去不计。取前五个主成分,合计解释了全部方差信息量的85.12%。

表3是输出的因子负荷,反映了因子与各原始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当各公因子完全不相关时,负荷值就等于因子与各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因子对变量的影响越大,负荷值的平方表示该因子解释该变量的方差比例。

表3 主成分因子负荷

表3(续)

从载荷矩阵不难看出,第一主成分中,常住人口、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执业医师、道路面积、绿地面积、百强城市排名分值等绝对指标的载荷比较大,系数值均在0.80以上;因而,第一主成分可谓是绝对指标的效应代表。由于第一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方差占比,即可解释的信息量高达43.91%,故这些指标的影响效应比较突出。第二主成分中,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房价占工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三项指标的载荷较大,而且是在第一主成分载荷已为较大正值的情况下,依然呈现较大正值载荷,分别为0.687、0.752和0.457,说明这几项指标居前的影响力度。此外,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就业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的前两个主成分载荷也呈正向影响效应。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解释效率近60%,显示出这些指标的重要性。第三主成分中,载荷比较高的指标有城镇就业率(0.672)、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0.636)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就业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在第一、第二主成分均为正向载荷的前提下,第三主成分中继续保持较高的正向载荷。第四、第五主成分提供的信息约为7%,其载荷成分可以看作是前主成分载荷的调整补充。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载荷分别为0.514、0.173,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载荷分别为0.302、0.028,这两个指标使五个主成分的载荷均为正值,说明载荷的效应表现呈持续加强态势。再如,第四主成分载荷较大的科教文卫就业人员占比例为0.557,第五主成分载荷较大的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为0.633,均可看作是对之前载荷的调整。应注意到,第五主成分中,空气好天数指标的载荷为较大的负值-0.716,这主要是因为该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低引起的。总体来看,因子分析提取信息比较充分,为下一步分析提供了参考。

(二)城市人居环境的因子得分

为了对各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通过计算因子总得分,对人居环境指标的影响力度进行解析,以考察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关系的差异与区别。各主因子得分及总得分均值为零,相当于得分整体的综合水平。若是某地总得分大于零,说明高于平均水平;反之,则低于平均水平。因子得分情况见表4。

表4 36个重点城市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

从总得分情况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居全国前三,总得分均在100分以上。尤其是北京的分值遥遥领先,总得分高达162.634,而且各主因子的得分均为正值,说明主要人居指标值与相应主成分所凝聚的信息内涵高度一致。具体来说,在第一、第二主成分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比如百强城市排名分值、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执业医师人数等指标表现上,北京均居第一位;在常住人口、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房价占平均工资比重、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等指标表现上,位居前三位;在其他指标表现上也多居于前列;北京也是唯一两个(另一个为杭州)各项主因子得分均为正值的城市,总得分第一且遥遥领先其他城市,这与其首都地位密不可分。第二名的上海总分为108.513,在第一主成分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比如常住人口、百强城市排名分值、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等指标表现上,均居第二位;其他指标上也表现不俗,总得分第二。深圳总分为103.933,则主要因为在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房价占平均工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指标表现上位居第一,使总得分位居第三。

总得分第二梯队的为广州、杭州、南京,总得分在45分以上。广州在市辖区道路面积、绿地面积、百强城市排名分值、城镇就业率等指标上表现比较突出;杭州在执业医师人数及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及房价占平均工资比重、百强城市排名分值等指标表现上明显占优;南京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市辖区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上位居前列。

第三梯队,总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上的,即总得分为正值的城市有重庆、厦门、成都、天津、武汉和济南,可谓各具特色。其中重庆体现在市辖区道路面积、城镇就业率等指标方面;厦门体现在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房价占平均工资比重等指标方面;成都体现在执业医师人数、常住人口等指标方面;天津体现在市辖区道路面积、常住人口等指标方面;武汉体现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等指标方面;济南在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等指标上均有较为优良的表现。

总得分靠后的几个城市,单纯从人居指标的排序来看,有以下一些情况:银川的常住人口规模、呼和浩特的市辖区道路面积、兰州的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西宁的市辖区绿地面积、哈尔滨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等指标均居全国重点城市的靠后水平。由于36个重点城市行政级别不一样,投入及建设力度有所不同,也是导致人居环境指标差距的客观原因。比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直辖市,在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具有比较优越的基础条件;而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等15个城市为副省级市,相对于其他17个省会城市,各自均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

(三)标准化人居环境指标的因子得分

类似回归分析,对标准化的人均环境指标也作因子分析,得到得分及排序结果:输出的KMO值为0.717,Bartlett检验的Sig值为0.000,因子分析效果较好。20项人居环境指标提取了公因子方差: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为8.334,提取了总方差的43.863%。第二个主成分的特征根为2.948,解释了总方差的15.514%。自第6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均小于1,略去不计,前5个主成分合计解释了全部方差信息的85.694%。第一主成分中,常住人口、百强城市排名分值、城镇单位就业人数、道路面积、绿地面积、中小中专学校数等指标的载荷比较大,系数值均在0.8左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执业医师等指标影响次之。第二主成分中,房价占工资比重、医院数、大学生人数等指标的载荷较大。第三主成分中,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的载荷较大。第四、第五主成分中科教文卫人员占就业比例、大学生占常住人口比例指标的载荷较大。整体上看,与未标准化的因子载荷相比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

同理,也可以计算出36个重点城市的主因子得分和因子总得分,标准化后的各城市因子总得分列入表4。从总得分情况来看,北京、重庆、上海居全国前三,主要是因为三城市在贡献率突出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居前列水平。总得分第二梯队的城市为广州、成都、天津、南京、武汉、西安、杭州等地,也是由于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总得分靠后的银川、海口、西宁等城市,因为在权数大的第一主成分上得分均在负1.0以上,导致总得分在负60分左右,但是总分处于后位的几个城市也各有特色。比如,36个重点城市人居环境指标排序中,银川的科教文卫人员占就业人员比例指标居第10位;海口的城镇就业率指标居第11位;西宁的执业医师占常住人口比例指标居第12位;西宁、海口的GDP增长率分别位居第9位和第11位,均属中等偏上水平。

五、经济与人居环境指标的协调性分析

综上得到36个重点城市的人居环境方面的两项总得分,结合各地的人均GDP和GDP增长率资料,对重点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指标的协调性进行分析。考虑到多指标的测度不同以及36个重点城市在行政级别等方面的实际差别,采取秩和评价方法,对指标排序进行加权平均,求得加权后的加权排序,再据以分析重点城市的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协调性。

先考虑经济指标,人均GDP的得分排序权数为87%,GDP增长率得分排序权数为13%。加权平均后得到经济指标的最终排序。类似地,人居环境指标原始指标之因子分析总得分的权数为49%,标准化后人居环境指标总得分的权数为51%,两项加权平均,得到各城市的人居环境指标加权平均后的得分及排序,列入表5。计算排序差系数((人居环境加权排序-经济指标加权排序)/排序差)的标准差,作为衡量各城市排序差相对力度的度量,也列入表5。

表5 36个重点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加权排序(2019年)

表5(续)

经济指标加权排序和人居环境加权排序均居全国前列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深圳,其共同点是经济指标排序均居全国前10位,人居环境排序也均居全国前10位,说明这些城市在36个重点城市的经济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中均居全国领先地位。两项加权排序之排序差比较小的城市还有青岛、郑州、拉萨、贵阳等地,说明在36个重点城市中,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状况是比较协调的,但各自特点不同。比如广州是经济指标、人居环境排序均居全国前列,而贵阳则是经济指标、人居环境排序均相对居后。两项加权排序均居相对后位的城市有兰州、西宁、海口、哈尔滨等城市,其共同特点:经济指标排序和人居环境排序,在重点城市中均居后30位。有的是因为城市规模的限制,有的是因为长期以来经济及人口环境发展相对滞后所致。比如哈尔滨,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不断下降,每年死亡人口大于出生人口,流出人口大于流入人口;大学生,高端人才加速外流,房价持续向下;传统优势产业不断萎缩,机电、飞机等支柱产业渐渐衰落;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不能有效发展壮大。两项加权排序之排序差比较大的城市有重庆、福州、天津、南昌等城市,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经济指标加权排序远超出人居环境加权排序,如福州、南昌的经济指标加权排序分别居第11位、17位,而人居环境排序却分别居第29位、第31位;二是人居环境排序远超出经济指标排序,如重庆、天津的人居环境排序分别居第4位、第8位,而经济指标排序却分别居第29位、第24位。从排序差系数角度来看,系数值为正时,表示人居环境排序位次大于经济指标排序位次,反之,则表示人居环境排序较后,而经济指标排序较前。

根据排序差系数的计算结果,南京、深圳等地的排序差系数明显大于其他城市,排序差系数分别为400%和350%,而且是在两市经济排序居第一、第二位的情况下,人居环境排序也位居前位,表明这两地的人居环境状况的确相当优越。比如,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既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多年来,在城市生态、居住条件、绿化建设、污水处理等方面都有发展,人居环境水平逐步上升,是全国环境模范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再看深圳,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该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曾获得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排序系数绝对值比较大的其他城市则情况较为复杂。比如,重庆、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人居环境排序超出经济排序10个位次以上,说明这些城市的人居环境很好,但经济相对落后。福州、南昌、合肥、宁波等城市经济排序超出人居环境排序10个位次以上,说明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综上所述,从人居环境角度来看,36个重点城市中人居环境排序超前或明显超前于经济增长的地区有重庆、天津、石家庄、西安、成都、南宁、沈阳、太原、哈尔滨9个城市;与经济增长比较协调的有:郑州、青岛、杭州、拉萨、兰州、北京、上海、济南、广州、武汉、海口、贵阳、昆明、南京、大连、长春、深圳、西宁18个城市;前两类共27个城市。人居环境滞后或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地区有福州、南昌、宁波、厦门、合肥、长沙、银川、呼和浩特、乌鲁木齐9个城市。图2给出了36个重点城市经济排序与人居环境排序趋势分布图,可大致看出经济与人均环境的协调分布状况。

图2 重点城市经济排序与人居环境排序趋势图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36个重点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指标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36个重点城市中,人居环境排序相对超前或明显超前经济增长的有9个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增长比较协调的有18个城市,两类合计27个城市占75%,即大多数城市的人居环境是比较优越的。人居环境相对滞后或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有9个城市,占25%。第二,从排序差系数角度看,人居环境与经济增长匹配度较高的城市有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人居环境匹配度则相对较低。第三,匹配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城市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同时关注城市人居环境,包括城市生态治理、公共服务提升等,使人居环境与经济增长实现双优效应,而匹配度较低的一些中西部城市虽然在经济增长率方面处于居前水平,但在人居环境方面的改善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空间。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厘清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于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受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客观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且相互影响。发展经济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城市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从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市软、硬件环境的优化,才能实现城市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大城市的发展后劲与潜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理想的人居环境应当是既能享受现代工业文明,又能保持与大自然的亲近。关注和重视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环境生态理念。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居民生活更加幸福。首先,人居环境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关注市民生活疾苦,解决百姓关注的人居环境问题。其次,要加大人居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核心治理技术的研发,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治理目标,补齐人居环境短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再次,应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采取降低能耗技术、发展高新科技、淘汰落后产能设备等措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人居环境矛盾。第三,重视房地产在经济与人居环境关系中的影响作用。前述分析中可看到,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及其占收入的比重对人居环境与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当房地产业从“支柱产业”的经济支撑性作用,被片面地视作投机炒作与赚钱牟利的工具时,调控就成为必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体现了房子的根本属性,这就从政策层面明确了房子的基本功能。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要解决高房价问题,严厉打击炒房行为,让资本流向生产创新领域,真正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和户籍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和建设,为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发挥基础性作用。第四,借鉴东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为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加之地区城市经济基数相对较低,一些西部城市的经济增长较快,但要吸取少数城市经济“高速度高污染”的教训,规划好人居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从自身环境出发,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把西部丰富的不可再生资源,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注重人居环境建设,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具体可借鉴的经验,如:北京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妥善解决了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整治一致性问题;南京以优化支持人居环境的财政支出结构为核心,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深圳采取建设规划先行、土地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等建设人居环境,均对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有借鉴意义。第五,优化城市人文环境,构建各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立足当下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缺口、城市治理能力滞后等问题,又要基于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下,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为人们提供修身娱乐场所。与此同时,在提高居民环境素养的基础上,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确保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

猜你喜欢
常住人口人居排序
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作者简介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188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