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
2021年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App自动续费“停不下来”,非把人逼成“福尔摩斯”?》称,这些年,对App自动续费的“一千零一个坑”,人们并不陌生。前不久,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公布了多款App自动续费扣费期限问题。有网友因此吐槽:神经大条的自己,生生被“锻炼”成了心细如发的福尔摩斯。App自动续费原本是正常的营销手段和服务形式。对有相关需求的消费者而言,也能享受到一键续订带来的优惠和便利。可近些年,一些App却对这一形式植入了太多心机。一方面,它们会通过放大“免费开通会员”“一分钱体验7天会员”等信息吸引订阅;另一方面,则会有意让自动续订的标识变得不起眼和不易察觉,人为抬高退订门槛。更令消费者困扰的是,类似操作日渐变为一种常态,以致“在订阅的同时立马退订”成为不少消费者防止被割韭菜的“自我修养”。
2021年11月28日中国经济网的文章《用户“被自动续费”App收费还有多少“套路”?》提到,App平台开启付费制会员服务,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是数字技术發展的必然趋势。聪明的商家洞察商机,主动迎合市场,推出付费制会员服务来满足用户需求。目前,很多App的付费会员项目会提供新用户优惠价或首月免费等优惠服务。这些优惠极易引导用户冲动消费,而且往往与自动续费关联,再加上隐蔽的退订页面和复杂的退订流程,时间长了,用户很容易默认接受相关服务或忘记退订。即使用户哪天反应过来,发现自己已经中了自动续费的“圈套”,多半也只能吃哑巴亏。更有甚者,一些App前期以优惠引诱用户选择“自动续费”,后期则设置“提前扣费”甚至“超前扣费”,让用户措手不及。自动续费看似经过了用户同意,是用户的责任,实则是商家变相强制消费者订阅,而且有“甩锅”之嫌。一系列手法透着“损人利己”,与堂堂正正收费和服务相去甚远。
2021年11月20日央视网的文章《自动续费吃相难看,赢了一时利益,失了长久口碑》说,一边是随手点一点、扫一扫,分分钟就能开通会员,轻松得很;另一边则是退订续费服务障碍重重,难上加难,花了半天时间也未见得能搞定,部分App的“两副面孔”让不少消费者大呼上当受骗。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会员服务吸引用户付费,这样的盈利模式本身无可非议。但如果留住用户的并非优质服务或是品牌实力,而是靠着套路赚取用户的“记忆税”,这样的App吃相难看,即便赢了一时利益,也会失了长久口碑,终会自食其果。
2021年11月21日光明网的文章《互联网自动续费有点像“钓鱼收费”》指出,收不收费是一回事,钱多钱少也是一回事,只是这种伎俩让人很不舒服。以极低的价格,或者干脆打着免费体验的噱头,糊弄用户开通,而后通过自动续费来赚取收益,这种做法其实就是“钓鱼收费”。有法学专家认为,变相强制消费者订阅自动续费服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也违反了民事法律行为应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这种做法不仅缺德,而且违法。互联网的发展,最终应该落脚到消费者获得感上。简简单单,明明明白,是获得感的重要组成。类似这种“钓鱼收费”,显然违背了互联网的初心,也背离了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
2021年11月20日人民网的文章《“自动续费”坑人不能只靠自查自纠》称,在相关投诉平台上,以“自动续费”为关键词的投诉多达6万余条。不过,消费者抱怨连连、烦恼不已,商家却不以为意,颇有说辞,说什么“便利用户”“避免用户因忘记续费享受不到相应服务”。殊不知,商家的种种行径不仅无信无良,还涉嫌违规违法。每次被媒体点名后,相关平台都会第一时间道歉,并称要自查自纠。不过从过往案例来看,许多平台表态雷声大雨点小,风声一过又一切照旧。仔细想来,以技术优势、复杂程序“割韭菜”,其实已是一些互联网企业的“最大套路”,消费者往往只能吃哑巴亏。
2021年11月26日光明网的文章《自动续费套路深,监管发力才能“釜底抽薪”》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九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此外,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也明确:“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在服务期间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的随时取消或者变更的选项,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虽然法律法规的规定“细致入微”,但一些平台依然我行我素,将相关法律法规“视为无物”。这样的操作,是相关平台创收的谋略。让消费者个人去维权,的确存在很大的难度,一是自动续费金额不多,维权要耗费的精力却不少,不少消费者只好自认倒霉;二是取证困难,非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自然面临很多难题。由于种种困难,最终选择维权的人只是“凤毛麟角”。这正中平台方的“下怀”,或者说,一些平台方有恃无恐的重要原因,正是他们精准地拿捏了消费者的隐忍心态。当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需要承担的成本远低于收益时,让平台方自查自纠显然不实际。面对这样的局面,监管部门不能再置身事外,务必及时发力,积极采取行动整治平台投机取巧的“薅羊毛”行为。面对企业,任何个体势单力薄的维权都无异于飞蛾扑火,只有监管部门主动作为,才有釜底抽薪之效。
2021年11月19日腾讯网的文章《用主动监管填补“自动续费”的坑》提到,破解消费者陷入“进坑”容易“出坑”难的怪圈,亟须有关部门主动介入,治理无良商家变相强制自动续费行为,既让全社会知道哪些企业在乱动消费者的奶酪,也通过强而有力的监督净化自动续费服务市场,还消费者一份安全、诚信、透明的使用权。其实手机App自动续费现象的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各地维权新闻屡见报端,有关部门介入处理更多是“见子打子”,这样的监管实效显然是有限的。着眼于不能让商家“坑”越挖越大、越挖越多,有关部门就必须未雨绸缪,强化主动监管、精准打击,舍得下大功夫解决问题。一方面,对于任何变相强制自动续费行为,不论大小,都要真抓实干;另一方面,群众利益无小事,把困扰广大群众的“小事”及时处理好,就是一件守得住民心、守得住江山的大事。主动监管越有力,填补自动续费的坑就越容易见效。
2021年11月22日《检察日报》的文章《加强格式条款审查,遏制自动续费乱象》指出,自动续费问题为何还是顽固存在?将主要责任归咎于消费者维权意识缺乏,恐怕有失公允。须知,个人、个案的维权,不但时间等成本高,还存在“点对点”的局限性。与之相比,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监管,让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得到处罚、交易规则得到及时纠正,其效果将更加直接和普遍。况且,相关交易规则就挂在平台,商家固然有机会运用格式条款制定权设置套路,监管部门进行检查、取证工作同样也很方便。因此,监管部门若能切实加强对平台交易规则的监管,着重对平台上有关格式条款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时积极鼓励消费者监督,相信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为了防止手机App自动续费,首先,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提高警惕,仔细阅读相关手机App上的“附加条款”,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被App套路;其次,随手即时取消自动续费功能,如果确实需要用到某一App,可以在开通自动续费的当天同时取消订阅,俗称“自动续费开即取消”;最后,因为很多手机App的退订并不在App端,而需要在支付端关闭,所以,我们可以检查手机App并选择需关闭的扣款项目。下面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例。
1.支付宝
打开支付宝,登录个人账户后点击“我的”—“设置”,进入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关闭自动续费/自动扣款功能。
2.微信
打开微信,进入“我的”,点击“支付”按钮进入后,点击右上角“…”,选择“扣费服务”,点击需要关闭的服务进行关闭。
老年朋友如果不会操作上述步骤,可以请子女帮忙关闭,或者在子女的指导下操作。
责编/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