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知识

2022-02-15 01:22兰丽红
关键词:考查文化

兰丽红

【高频考点】

高考语文试题从2015年开始直接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现将2015~2022年全国卷古代文化知识题考查的内容整理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古代文化知识题考查范围广、内容多、种类杂。2015年至今,从考查类别看,与官员政务有关的最多,其中职官名称类考查了15次,官职变动9次,政务2次;然后是称谓类,考查了18次。从考查频率来看,宗法礼仪类11次,地理类8次,刑罚类、文化类、历史名人类各5次,科举类、宫室类各4次,战争类3次,天文历法类2次,传统节日1次,其他4次。从考查内容看,“京师”和“阙”是高频考点。如下题: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乡,即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由各地州、府主持,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绍兴,宋高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一般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C.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宋代转运使、转运副使、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统称为监司。

D.从祀,即“配享”。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B项中“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的说法错误,明清以前,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时期,多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参考答案:B

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导向,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考生的文化素养。

【设题方式】

在2015年至2022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古代文化知识题一直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显性考查,为四选一的“选非”形式。将传统文化知识在试题中显性表达,将庞杂的文化体系具体化,更能体现出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交叉,反映的是对学生知识视野开阔度的重视。

但随着对考生核心素养的重视,古代文化知识题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比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的设题方式: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由四个选项可以看出,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与实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比如都强调语境义。C项在考查实词意义的同时,还考查了“蔽”的一词多义,而D项“国门”是典型的古今异义。

其实这种考查趋势不是2022年才出现的,比如2017年课标全国Ⅱ卷的“收考”“京师”,2018年课标全国Ⅰ卷的“践阼”,2018年课标全国Ⅲ卷的“株”等。随着新高考的深入推进,高考命题越来越科学,以往依托文本显性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方式将变成隐性考查,开始与断句、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进行融合考查,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断句题中的“商于”“寡人”,2022年全国乙卷实词题中的“放”;也有可能独立于文言文本,由考法更灵活的创新型古文化常识题所取代,如2022年浙江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2017年江苏卷为杜甫草堂选一副对联,巧妙地考查了考生对“庐岳”“幕府”的理解……高考越来越立足于提升考生的语文素养。

【提分要领】

1.注重积累,分类记忆。

①根据教材注释积累,对教材注释中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记忆,类别可以按照古代文化知识的常规类型——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划分。

②根据平时阅读文段、备考资料、文化知识图书等积累,还可以精读、查阅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积累范围。

2.明确误区,准确理解。

古代文化知识题常见的设误方式如下:

①以今释古。比如“南面”,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方位名词,意为“南边”;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一个动词,意为“面朝南”,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面朝南而坐,称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②张冠李戴。比如“汤武”中的“武”,指古代明君周武王,古人常常将商汤与周武王这两位明君并称,而非商汤与孙武的并称。

③特称扩大。比如“太子”,必须是经过正式册封“被确定”成为“继承君位的人”,因而是不可能用“太子”这一特定称呼来指太子之外的“其他皇子”的。

④概念混淆。比如“有司”,意为“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或“泛指官吏”,而非“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⑤望文生义。比如“近侍”,虽为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会对帝王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很大,有不小的实权,但历代君主为了防止他们胡作非为,都要限制他们的职位,因而不可能“职位很高”。

3.结合语境,对比推断。

解答古代文化知识题,在调动积累的基础上,必须还原语境,以文解题。比如“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这个表述就不够严谨,称病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是因受到权臣诋毁而称病退职,而需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再比如,“万乘,万辆兵车,古代诸侯土地方圆千里,兵车万辆,因以‘万乘’称之”这个说法就偷换了概念,应该是“天子土地方圆千里”而不是“诸侯土地方圆千里”。

【直击高考】

(2022年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解析:本题属于古代文化知识与文言实词的融合考查,有一定的难度。“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

【参考答案】C

【试题演练】

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地,指门阀地位。魏晋之际,为讲求门阀特权形成的一种以贵族门阀为贵的等级制度。

B.交趾,指今越南北部。秦朝以后,设“交趾郡”,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北宋称其为“交趾”。

C.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用来颂扬逝者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D.中牢,即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二牲。根据祭品搭配的种类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丧,即护送灵柩。不同于服丧,后者指长辈或平辈亲属死亡后一段时间戴孝表示哀悼。

B.总裁,意思是“汇总裁决其事”,后逐步演变为商业组织机构中的一种职位。

C.诏檄,诏书和檄文。檄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D.降榻,意思是下榻,原指客人来家中住宿,也指皇帝赏赐座位给臣子以示关爱之情。

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做官之人,孟子笔下的孙叔敖可称得上是“处士”。

B.竖子,本义为童仆,又用于对人的蔑称,范增就曾在鸿门宴后怒曰“竖子不足与谋”。

C.斑白,指头发花白,又用来指年老,孟子的王道理想就有“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博士,指精通经典的博学之人,后世地方官学也设有博士,与今天的学位含义不同。

4.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酉,古人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的。甲申日是干支纪日中的第21天。

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唐初时中男的年龄段为16岁以上,20岁以下。

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

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常用“海内”“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即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官名为大理寺卿。

B.流,即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治的一种刑罚,同义词有徙、迁、出等。

C.调露,即唐高宗年号。年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朕,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都可自称。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

6.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扈跸,指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扈,随从;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B.北狩,指到北方狩猎或向北进军,也可指皇帝被掳到北方的委婉说法。

C.壬午,指某一日,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的三十个单位记录日序。

D.弃市,指在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并将尸体弃置街头示众的一种刑罚。

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德军为宋代行政区域,属江南东路,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郎溪等地,为杭州西北重镇。金兀术和阿刺罕进攻临安,均取道于此。

B.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高于公爵。汉朝施行封国制,没有王爵,只设普通爵位;魏晋始设王爵。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属于封建的官僚阶层,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朕为古代帝王自称,为了突出皇帝的尊贵。《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一句中的“朕”即指楚王本人,除此之外,帝王还可以“称孤道寡”。

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禄四行:考试从官,以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项品行作为选拔任用的标准。

B.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C.举谣言: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以此来判别官员好坏的一种制度。

D.北寺狱: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要用来拘禁将相大臣。因官署在宫省北,故名。

9.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地名,指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关”之内地区,现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B.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通常由宰相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C.侍郎,官名,唐以后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D.西突厥,古国名,立国于6世纪中期,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7世纪后期为唐朝所灭。

10.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二年,年号纪年法。就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等。

B.里居,即乡居,古代官员辞官后会返回家乡居住,后则以里居指官员辞官返乡居住。

C.追赠,古代大臣死后皇帝授予其官爵或荣誉称号。赠典,则是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的典礼。

D.明季,明朝末年。我国古代有伯、仲、叔、季之说,分别指代家中儿子的长幼顺序。此处“季”有末尾之意。

11.对标题《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

B.“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

C.“江津”是地點,“光禄”是官职

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

1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继位”之意。

B.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C.季父:叔父。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猜你喜欢
考查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标点符号考查的新动向
担当责任识“新冠” 齐心防治新考查
谁远谁近?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