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莲
【高频考点】
一、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现象较多,古人在表达时根据前后语境,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以”等。
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关于断句的选择题,句子为:不榖不烦一兵[甲]不伤一人[乙]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甲、乙处均根据语境省略了主语,谁不伤一人?谁得商于之地六百里?考生在答题时,如果可以根据语境准确地补出这两处省略的成分,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也就相对容易了。
古汉语中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例2: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省略介词“于”“以”。
例1: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宴》)
例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以)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3.省略谓语。
例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例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省略修饰语。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省略宾语。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等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形式灵活,其标志词有“者也”“为”“即”“乃”“则”“皆”“本”“诚”“亦”“必”“非”等。
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13题:把“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译成现代汉语。
该句中“此乃……也”是判断句,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这一句式特点,方可拿到采分点。
古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者”表判断。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例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肯定判断。
例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3: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非”表否定判断。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7.无标志判断句。
例: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序而言,包括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定语前置句等。
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13题:把“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译成现代汉语。
此句中的“复断之以法”是状语后置句,“以法”是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翻译时,考生需先按照现代汉语语序加以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然后再翻译。整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为“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古汉语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几种:
1.状语后置句。
古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1: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例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2.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例2: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3.宾语前置句。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沛公安在?(《鸿门宴》)
③以“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4.定语后置句。
①“之”“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1: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数量词作定语时后置。
例: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四、被动句
1.用“见”“见……于”“于”表被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为所”“为……所”“为”表被动。
例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例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用“受”“被”“受……于”表被动。
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例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无标志的被动句。
即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作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例2: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设题方式】
一、将特殊句式融入到断句题中综合考查。
如2021年浙江卷第17题:用“/”给“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断句。
该句中只出现了一个主语“襄”,前面语句都省略了主语。主语是什么?这是考生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能根据语境准确补出甲、乙、丙、丁处(如下所示)省略的主语,每句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了,从而正确断句。
参考答案:[甲]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乙]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丙]诚以为非是/[丁]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再如2021年全国乙卷关于断句的选择题,句子为: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擢为大理少卿”这一句,省略了主语,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省略句,根据前一句语境可推知其省略的主语是戴胄;同时这一句又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意为“(戴胄)被提拔担任大理寺少卿”。该题目中综合考查了古汉语中的省略句和被动句,考生在答题时,只有掌握了这两种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方可选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二、将特殊句式融入到翻译题中综合考查。
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13题:把“[甲]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乙]录状以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中的甲、乙处,都省略了主语,是典型的省略句,考生翻译时需要补全省略成分,语意才更完整、通顺。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设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观题,如翻译、断句题;二是客观题,一般是单选题,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提分要领】
熟悉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勤于阅读,二是勤于积累,三是勤于做题。这三步环环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步都不容忽视。
一、勤于阅读
这里的阅读,就是大量阅读文言文,默读、朗读、诵读均可,但必须将“读”落实到位,且要勤读,最好做到天天读一段,或读一篇,甚至更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步无关乎考试,只要读起来,读下去,在大量的阅读中,初步感受古汉语表达的规律、特点即可。建议阅读:
1.初、高中课内文言文,最好都能背会。
2.阅读经典文言作品,如《史记》《唐史》《宋史》《通鉴纪事本末》《左传》《战国策》等史书经典,甚至《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经典作品,以及《古文观止》等。最好能做一个规划,尽可能多涉猎一些。
二、勤于积累
这里的积累,主要指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积累。建议积累:
1.将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高频文言文特殊句式分类整理出来,可用思维导图呈现。
2.阅读课外文言经典作品时,要把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类整理。方法同上。
3.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中高频出现的文言文特殊句式要重点积累。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可以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融会贯通,解答文言文特殊句式类的题就得心应手了。
三、勤于做题
这里的做题,主要指做近10年的高考真题。通过做题,将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应用于实践,查漏补缺。
总之,解答文言文特殊句式题,唯有勤字当头,勤于阅读成习惯,勤于积累是能力,勤于做题提素养。
【直击高考】
(2022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5.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求人可使报秦者
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涉及特殊句式的考查。
A项,第一句,“以”,连词,用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第二句,介词,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而彭祖如今凭借特别长寿而闻名。
B项,“之”均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想要人们没有困惑很难啊。
C项,第一句,“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第二句,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D项,第一句,“而”,连词,表递进。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第二句,连词,表转折。这句话的意思是:帮助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参考答案:B
1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涉及特殊句式的考查。
“及”是动词,是“实行”的意思,“不能及”即是“没有来得及实行”,“则”是连词,是“就”的意思,因此“则”前应断开;“而”是连词,表结果,“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是前句“为之明言其状”的结果,因此“而”前应断开;“呜呼”,叹词,应独立成句,因此“呜呼”前后皆应断开;“贤人君子之功烈”和“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是并列关系,分别陈述贤人君子的“功”与乱臣贼子的“恶”,“与”是表并列的连词,因此“与”之前应断开;“于此”的意思是由此,“其”是指代前句的“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因此“于此”之前应断开;“焉”是句末语气词,“是故”是固定搭配,是“因此”之意,所以“焉”之后应断开。
参考答案: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冬,十月,壬子,上①幸辟雍,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三老服都芝大袍,冠進贤,扶玉杖;五更亦如之,不杖,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天子)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至阶,天子揖如礼。三老升,东面,三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五更南面,三公进供,礼亦如之,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下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于是下诏赐荣爵关内侯,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②,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天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八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步行)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上以中山王焉,郭太后少子,(阴)太后尤爱之,故独留京师,至是始与诸王俱就国,赐以虎责、官骑,恩宠尤厚,独得往来京师。帝礼待阴、郭,每事必均,数受赏赐,恩宠俱渥。甲子,上行幸长安。十一月,甲申,遣使者以少牢祠萧何、霍光,帝过,式其墓,进幸河东,癸卯,还宫。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上,指汉明帝。②太常府,官署名,桓荣任太常,太常府为其办公场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
B.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
C.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
D.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
2.下列文中句子不属于古汉语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盖亿万计 B.肉四十斤
C.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
D.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明帝讲论经书时,儒生们手执经书在明帝面前询问疑难,引来很多观看和聆听的士人,可见其学识水平之高。
B.汉明帝对三老和五更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养老礼时的礼仪接待上,更体现在物质照顾上,赏赐给他们每人定量的酒肉,便是明证。
C.汉明帝在太常府听讲之时,儒生中有人向明帝提出疑难,他为表对老师桓荣的尊重,谦让着没有做出解答。
D.本文通过写汉明帝对待三老和五更特别是其老师桓荣的恭敬态度,告诉人们应保持对长者和老师的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