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晖,赵 静,束时语,蔡振亮 (厦门华厦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当前,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进入消费升级、互联互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的新商业时代。新经济形态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亟需一批具备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因此,构建能够实现校企互动、理实互动、多学科互动、师生互动的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多主体、多渠道联合共育物流工程人才的新模式是当前的紧迫话题。
管工融合是在新科技革命、新商业业态发展的背景下,管理学和工学密切结合,打破知识边界,融入多元化元素,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模式和应用创新能力,实现学科结构的转型升级,使物流人才培养焕发新的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亟需对商业模式、组织方式、业务流程进行变革。智慧城市、智能物流、数字经济等战略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物流产业适应“智慧+”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围绕商业模式、组织方式、业务流程,运用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资源整合[2]。
物流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管理学和工学交叉融合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呈现出跨学科、应用性、社会性要求。因此,必须高度关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应用与变革趋势,以适应新经济格局下物流技术智能化、物流产业数字化、供应链一体化以及多产业融合对物流工程人才的新需求。遵循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律,适时进行学科重组交叉,融入新技术课程,完善人才培养规格,重塑课程体系,打破知识边界,尝试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升级管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智慧+物流”人才是兼具较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借助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学研协同,有效整合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的相关资源,在产品开发、教学实践、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合作,构建一个以“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实践创新”为多维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条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通道,探索并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物流工程专业交叉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科技技术,要求培养兼具较好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解决经济和社会系统中的物流工程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应根据产学研用结合的特点,积极构建开放性实践育人基地,打造学科竞赛平台,以学生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全面升级管工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推进“智慧+物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新要求。
以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核心,整合学校、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在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科教协同、实践创新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校、行、企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建立人才双向引智机制,校企合作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孵化创新项目,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地方产业的发展。图1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
图1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
厦门华厦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致力于打造管工融合智慧育人综合平台,围绕“跨学科、数字化、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智慧+物流”为专业发展方向,以内涵提升和创新引领为指导,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产业参与、校地互动的“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以产学合作为驱动,在厦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厦门华厦学院与厦门市物流协会合作,推动成立“政、校、行、企”联合共育厦门物流人才的平台——厦门市物流校企合作服务中心,深化“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供应链应用创新”与“智能生产物流”,将企业工程与管理实践融入课程建设中 ,开发符合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资源。厦门华厦学院与厦门易木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感易通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福建京邦达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即“京东物流”)等深度合作,共同成立“智慧物流产学研基地”。校、行、企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竞赛平台与实践创新基地,开展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服务。面向市场需求,应加强学生理实一体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物流、供应链、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以“智慧+物流”为载体,整合相关知识,构建以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若干个课程群。例如,物流工程专业可以组建“智慧物流运营”课程群、“供应链应用创新”课程群、“物流数据分析应用”课程群等。由于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的关联度较高,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实现“基础课程通用化、核心课程精准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新体系,从而更好地构建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3]。
厦门华厦学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致力于核心课程开发及实践案例编写。厦门华厦学院结合厦门略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厦门感易通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事企业咨询公司的经验和案例,对《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智慧物流规划与设计实践》等课程的知识点重新梳理,将企业的业务操作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开发管工融合的教学内容;借助厦门易木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化技术优势,校企联合研发微信版供应链游戏和供应链系列沙盘实战平台,基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开发理实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厦门华厦学院物流工程专业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实施“3年专业学习+1年校外实践”的课程综合改革,优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与国内首屈一指的智慧物流服务商——京东物流携手共建首期“华厦·京东产学协同实验班”,学生在亚洲一号仓仓储部、分拣运营部、B2B部、逆向物流部等部门进行轮岗实习,直接接触企业业务,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战训练;同时将最新的企业商业实践以案例的方式导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有效能力强化课程教学和岗位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知识模块整合是实现管工融合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物流工程专业可以通过增设多学科知识模块,强化知识模块之间的耦合,进行跨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设计[4]。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物流与供应链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制定实践教学框架,重新规划和调整教学的各环节,逐步完善可视性、可操作性的软硬件设施结合、以岗位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智慧+”产业经济形态,校企联合开发跨专业协同创新实验平台,开展智慧物流系列实战课程,构建集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商务环境于一体的现代物流社会环境。学生置身其中进行岗位分工、角色演练、业务操作,根据现实岗位的内容、业务流程、技术要求,结合与教学目标适配的岗位规范,将企业经营实战与现实工作接轨,进行实战经营和业务运作。图2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图2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厦门华厦学院物流工程专业通过构建“物流与供应链系统仿真平台”“供应链管理沙盘实战平台” “数据分析与应用实践平台” “智能生产物流实验平台”,实现多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交叉、专业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融合,构建循序渐进的基础认知实验、仿真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应用创新实践“四层次”的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依托学校建有的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基地,跨专业融合、开发打造智能物流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资源,推动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技术技能积累功能与人才培养过程紧密融合。应通过人才培养和参与技术改造创新,强化高校的技术技能积累功能,推动应用型教育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借助人才培养、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装备和人才。构建整合高校、行业企业、社会等资源的科教协同创新体系;并吸纳学生参与、融入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业务能力。
厦门华厦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以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为依托,构建开放式、多方合作育人平台,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转化应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依托京东物流、厦门国贸集团等合作企业,整合企业技术、管理、知识与资金等优势共同打造资源共享平台,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借助实验教学平台和软硬件设备设施主动积极参与企业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为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战略咨询、物流流程设计和物流技术服务。
通过校、行、企联动,深入软件技术等的研发,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获批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代供应链研究中心。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研发小组,联合申请厦门市科技局产学协同创新项目——《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获市科技局10万元经费支持。校企联合研发《华厦企业采购决策支持系统(采购决策支持系统Vl.0)》,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在“智慧+”时代背景下,高校主动实施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基于管工融合理念探索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跨专业、跨学科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行数字化时代校、行、企协同创新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工融合培养适应新经济环境的新型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