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在急性痛症中的应用研究

2022-02-15 19:48张晓春陈凤陈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24期
关键词:腕踝针穴位疗法

张晓春 陈凤 陈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广州 510120

疼痛即自觉疼痛反应,在各类病症中普遍出现,由于机体的受损或潜在的破坏,影响了身体相应的痛觉感受器,从而产生相应的痛感、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急性剧痛以强烈痛楚为主症状,和慢性剧痛相比较,更显示发病的突然性,且往往与具体的创伤、炎症等病因有关,给人以一些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剧烈的痛楚甚至可能引起窒息和多系统损害,是急救医疗中常用的一个以反应感为主的病症,被称为“第五生命体征”。现代医学治疗中,内科多采用抗炎镇痛药物治疗,但部分药物可引起瘙痒、恶心、便秘等不适,甚至引起呼吸道循环阻滞或产生耐受性、依赖性等,危害躯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1]。中药外治法对减轻痛苦和不良作用、减少局部发炎、改善生命品质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减少了口服药物的副产物和不良反应,与传统方法的结合更有效果,下面将目前针对急性痛症中药外治法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临床上将以急性痛为首的各种病症通称为“急性痛症”。导致急性痛症的原因很多,究其病机,通常归纳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大类型。“不通则痛”高度总结了真实性急性痛症的主要原因病机,即在不同原因刺激下导致人体经络痹阻、经脉气血郁阻等,引发了急性痛,而这些原因又大致分为:外感六淫、内生五邪、人体阴阳失衡、情志内伤、瘀血、痰饮。白国梁[2]、刘玲和郑欢[3]总结针对这种类型的实性急性痛症,当以“通”字为本,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痛随利减。“不荣则痛”则系统总结了气虚性急性痛症的成因病机,即由于影响人体气血、血、津、液、阴、阳不够,则全身内脏、经脉和四肢百骸都失却了荣养与温煦,因而导致虚性酸痛,虚性酸痛则多属慢性疼痛。而在中医学诊断上,急性痛症则以虚实掺杂型较为普遍,气血阴阳亏虚与邪气亢盛型走杂互见,曹洋[4]根据对刘玉洁教授的胸痹心痛病的研究后认为,胸痛的发生与精神有关,正如《黄帝内经》上所云“诸痛痒疮,皆归于心”,“神”从精而生,藏纳于心,并认为精神在五脏六腑的作用中起到了很大的调节功能,因此急性疼痛也会通过对精神系统的强烈刺激,进而影响其内脏机能。

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

1、针刺治疗

针法是指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引下,将针具(一般指毫针)按规定的夹角刺入患者身上,利用捻转和提插等针灸手段,来对身体某些部位加以刺激作用,以此达到治愈病症的目的[5]。周岳松[6]用针药并用诊治急性头痛 60 例,针刺百会、风池、神门等穴位,结合服用盐酸乙哌立松,临床总有效率为98.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P<0.05)。崔保栓[7]将80例癌性急性痛症患者随机分成针刺、中医药、针刺结合中药、西医4 组,其临床效果证明,针刺结合中医药组结合针刺合谷、内关及其他相关穴组,以联合止痛方散煎服,平均疗效超过95%,显著优于传统针灸组(P<0.05)。徐西林等[8]应用针刺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 例,医疗组主穴取阿是穴、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研究组服用吲哚美辛肠溶片,结论表示两组止痛消炎效果相同,总有效率医疗组胜过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谢新群等[9]应用局部围刺法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 例,医疗组多采取部分浅刺方式,研究组服用吲引哚美辛肠溶片和别嘌醇,试验结果表明总有效率医疗组强于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孙正艳和卢杰[10]应用浮针治疗80 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研究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得出结论: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胡熙苒等[11]选用揿针并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共37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片服治疗,治疗组给予揿针结合穴位贴敷疗法,试验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19%,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则为70.27%,两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血尿酸(UA)、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诊断时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揿针结合穴位贴敷对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效果较可靠。

2、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治疗是由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神经精神科主任张心曙博士在近几十年的临床治疗经验中研究出的一套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痛、效果可靠的针灸疗法[12]。其针灸部位仅限于上身的桡骨和下身的踝部,特点是将人体二端各分成6 个纵区,每腕与脚踝之间各有6 个针灸点,区和点上均有1个数字编码,针对症状的所在部位选择1个编号针刺点,并进行皮下的浅层针刺,要求不产生酸麻膨出的针感就可达到效果,而腕踝针疗法针刺的深度一般较浅,仅分布于皮下组织,通过在皮下含有淋巴管、周神经系统末端、化学结构及牵张感受器、毛细血管等部位进行针灸,能有效地刺激患者的踝部和腕等皮下组织的感受器,而针灸信息则可透过周神经纤维传导到中枢神经网络的各个层次,并能对内源性止痛机制产生调节作用,进而控制止痛信息传导,从而增强了止痛作用。腕踝针适用于疼痛干预,选穴少、治疗简单、起效快,用于治疗痛症无绝对禁忌证,应用于急性疼痛不良反应小,镇痛效果显著。

苏江涛等[13]通过随机单盲假针对照试验将60 例急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2 组,一组用腕踝针疗法,另一组用假针疗法,发现腕踝针显著减轻了急性腰疲劳患者的痛苦,起效迅速,5 min 就达到了效果,而且患者对腕踝针镇痛效果期望越高,镇痛疗效就越好。张运来[14]应用腕踝针治疗急性腹痛患者80 例,总有效率为91.3%,与体针比较,减轻痛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起效快、痛苦少、易控制的优势。王聪聪[15]则使用腕踝针处理急性踝关节扭转而引起的剧痛,选择60 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检查组(腕踝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灸组),每组30 例,每天治疗1 次,共治疗1 周,结果显示检查组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邸树清等[16]使用腕踝针防治三叉神经痛58 例,治疗单一疗程痊愈28例,占总人次的48%;治疗2个疗程有效率为100%,且其中26例随访2年无复发。周丹凤[17]报道指出,腕踝针具备在临床治疗取穴少、无痛、动作简单快速、留针持续时间长、不妨碍身体正常运动等优点,特别适合于运动后的损伤、坐骨神经痛、肾癌痛、落枕、肠胃道胀气等的疼痛干预。刘娜[18]用腕踝针取双一,留针30 min 防治紧张性头痛,总有效率为87.5%。邓燕用等[19]用腕踝针减轻了肋骨骨折患者的痛苦时间,患者在治疗后5~10 min 内痛苦即开始缓解,连续止痛时限可达6~8 h。

3、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刺破人体局部肌肉,从而使之出血,以治愈病症的一种方式。刺血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刺络”,是针刺异常络脉使其出血的刺法,亦称“放血”,刺血疗法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砭石,《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近代随着对刺血疗法机理的深入研究,刺血疗法得到广泛应用[20]。

陈波等[21]对大量临床资料进行检索整理后认为,刺血疗法的病证范围广泛,共包括了18 大列、261 种疾病;有取穴时间短、见效快的优点,在防治痛症上效果较好。邱芳晖和张洪柱[22]应用刺血方法成功诊治30 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口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UA、红细胞下降度、滑膜关节疼痛评估、滑膜关节功能评估均明显比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刺血疗法的关节酸痛分数和关节活动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得出结论:刺血疗法治愈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治疗及综合效果上均优于秋水仙碱口服,且不良作用少,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梁旭[23]治疗100 例急性腰部扭伤患者时取主穴委中,并结合下臂的浮络点刺放血,通常放血剂量为1~5 ml/次,隔天1次,3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7%。

4、刺络拔罐

刺络拔罐治疗是拔罐治疗中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是指利用三棱针等用具刺破或划伤人体表相应部位,或利用罐的抽拔功能放出适量血液或体液,以达到预防病变目的的方式。刺络拔罐由于效果快速、操作简单、不良反应较小、协助治疗迅速等优点,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笔者还认为,刺络拔罐治疗在古时一般用作“经脉不畅之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记述:“拔火罐,吸尽恶血为度。”刺络拔罐由于直接刺破络脉或络脉的分布区(如孙络、浮络之所在)使其缺血,从而借助罐的吸拔之力把人身上的淤血、邪气等拔出体外,起到了治病效果[24]。

朱定钰等[25]寻找出31 例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腰痛点,并以急性腰疲劳点为核心的左右各5 cm 的揪痧区,从上至下循经轻柔刮拭15~30 s,并选择色泽较暗的2~3 个痧点为放血处,再用三棱针挑破痧点后立即取出火罐,留罐5 min,出血量3~5 ml,隔天1 次,连续治疗3 次,平均有效率为96.8%,腰部活动度重复改良Schober 试验(MMS)数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大,疼痛强度评分(PPI)明显优于治疗前(均P<0.05)。邱明亮等[26]应用刺络拔罐放瘀方法诊治湿热蕴结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将186 例湿热药结型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例随机分成2 组,防治组通常在一般医疗技术基础上应用刺络拔罐放血防治,对照组则在常规治疗技术基本上应用中医针灸防治,隔天1次,共治疗了5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RP、UA 的浓度,疼痛程度及整体疗效评价;数据显示,刺络拔罐放血方法能明显地缓解湿执药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痛苦。刘凤年[27]在分析中,研究组进行简单西药治疗,观察组进行刺络拔罐防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观察组治疗后总疗效优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研究组(均P<0.05),说明刺络拔罐能明显地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朱翩虹[28]对研究组行简单针灸疗法,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刺络拔罐,研究显示,两者联合应用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可达到更好的治疗作用。梁瑞歌等[29]选取了67 例滑膜关节扭伤患者,使用梅花针刺血拔罐处理急性膝关节前后扭伤的关节酸痛、水肿、功能障碍等,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医疗组32 例(予梅花针刺血拔罐疗法)和研究组35 例(予RICE 原则疗法),结果显示,医疗组比研究组康复效果更好、愈显率更高。

5、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治疗是将中药加工后制成药粉、药泥等各种药剂,贴敷于一定的穴位上,并利用对药剂的局部整体吸收以及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实现治愈病症的方式。

徐敏敏等[30]对40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使用自制的肿意膏部位贴敷疗法,贴敷12 h,每日1次,研究结果发现总有效率达97.5%,临床效果明显。刘萍和张毅明[31]用必选的部位贴敷治愈了原发性痛经患者59 例,主穴位取关元、地机、双侧或三阴交,寒湿凝滞者加水道,气滞血瘀者加太冲、合谷,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血海,对上述腧穴应用于穴位的敷贴治疗贴进行贴敷,通常每天1 次,月经前3 d 至月经后3 d为1次护理疗程,持续约3个月经周期,平均疗效为67.9%。韩宝蕊[32]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用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将72例脾胃虚寒的胃痛患者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药物疗法,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必选穴位贴敷并结合传统艾灸疗法防治,经对比后2组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联合组优于对照组。陈勇等[33]将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综合征100 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 例采用穴位贴敷治疗,以中草药(檀香、蒋术、川芎)贴在固定部位,4 周为1 个疗程;对照组50 例予草沙比利胶囊5 mg/次分别于早、中、晚饭前服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次分别早、晚饭前服药,治疗持续4周;研究显示,以中药为必选穴敷贴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部疼痛综合征临床表现的改变均优于对照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远期效果亦优于对照组(均P<0.05)。

6、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用药物注射穴位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穴位,既起到药物效果又可以起到经脉传递的效果,借助药物调整体内经脉系统,起到了舒筋通络的效果。而穴位注射疗法既有针灸对经穴位的机械性刺激效果,也有药物性刺激,两者的相互协调效果强,还可以调节人体的机能以达到治病目的;采用极小药量的方法,也能达到和大剂量肌肉注射方法一样的疗效;在患者穴位注入后,就可以进行操作,较之针刺留针法减少了医疗费用;由于注射的液体数量较多时影响范围更大,而且吸收还需一定时间,可在穴位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刺激作用,因而拉长了疗效时间[34]。

高雪娇[35]选择了91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试验样本,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穴位注射组46 例和常规组45 例,常规组选择了肠溶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和曲美他嗪等药品作为临床药物治疗;而穴位注射组患者则在常规组用药的基本上,增加复方丹参注射液作为部位注入辅助用药;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用药处理后的心绞痛发病频次、时间均大幅低于临床处理时(均P<0.05),且穴位注射组用药处理后的心绞痛发病频次、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传统中药疗法的基础上加以复方丹参注射液的穴位注射支持疗法,可增强患者的药物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其心绞痛表现。周中元等[36]选择了门诊的120 例急性偏头痛患者,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针灸穴位注射川芎嗪注射液注射药物疗法,每组60 例,并对比了2 组的临床效果、痛苦程度及大脑血流变化;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胡凯等[37]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骨折引起的急性疼痛需要镇痛的患者,将患者分为穴位注射组与局部肌肉注射组,穴位注射组患者于双侧合谷取穴各注入氢吗啡酮0.25 mg,局部肌肉注射组肌注氢吗啡酮0.50 mg;以治疗前5 min 和治疗后5 min、15 min、1 h、3 h、6 h 的 VAS 和 Ramsay 镇静评估为主要观察的结论指标,以治疗前5 min 和治疗后5 min、15 min、1 h、3 h、6 h 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为次要观察的结论指标,此外记录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并发症;试验结果显示,穴位注射法和肌肉注射法疗效相当,二者对于处理骨折后急性疼痛的疗效均准确,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血压、心率均有明显降低,且超过5 min 的穴位注射法镇痛作用较明显,肌肉注射方法则没有明显作用;两组治疗后15 min、1 h、3 h止痛作用均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治疗后6 h穴位注射法仍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而肌肉注射法则没有明显止痛作用,且穴位注射法并发症较小。万燕等[38]采用穴位注射黄体酮治疗急性肾绞痛(湿热下注型)患者,将患者分为检查组和对照组,各32 例;两组在常规给药间苯三芬注射液80 mg 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黄体酮20 mg 肌肉注射,观察组给予黄体酮20 mg 穴位注射,并结合VAS 和行为疼痛监测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排石、镇痛及预后;治疗后检查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60 min后的镇痛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8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7、艾灸疗法

艾灸以艾叶为主要灸材,通过将预制的灸炷或艾草在人体表相应的部位上烧灼、熏熨,并利用艾叶的点燃过程,给机体温、光、烟等激发能量,使物理信号转变为生物信号,从而利用多靶点、多路径激活了机体本身的内源性恢复功能和内源性保护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39]。灸法主要适用于痛症的患者,其止痛的功能机理主要包括影响中枢神经通路、激活中枢神经化学机制、调整机体分子水平以及调控身体周围发炎因子[40]。

卢晶和孙莉[41]采用艾灸治疗胃脘痛患者,将选定的149 例患者随机分成医疗组75 例和研究组74 例,医疗组予以艾灸疗法,研究组予以理中丸加减及小建中汤加减辨证施治,2个疗程后,检查胃脘剧痛诊治前后的减轻情况、中药症状积分、总有效率;结果表明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研究组的80.1%(P<0.05);两组临床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痛苦减轻情况与临床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陈影等[42]选取62 例肾虚型腰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处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一般处理的基础上结合艾灸盒温灸处理;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肾虚型腰痛患者通过艾灸盒温灸疗法可以有效减轻腰疼症状。陈柘芸[43]共选择了50 例胃脘疼痛患者,并予以艾灸疗法,其中46 例胃脘疼痛程度明显降低,且食量显著增多。

8、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通过刺激分布于耳廓上、可作为治疗病症的必选穴区点,以治愈病症或减轻症状的办法。刺激耳穴,可以导致下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产生神经体液因素的变化,从而干扰体液内激素水平的动态平衡,激活机体的防御反应,进而产生止痛效果[44-45]。

黎华和文安怡[46]收集76 例肾结石患者,随机分成医疗组和对照组,各38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医疗用药镇痛疗法,医疗组在常规用药镇痛疗法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镇痛疗法,选主穴耳穴肾、交感、神门,配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皮层下,2 d后评估疗效;结果显示,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痛苦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组对肾结石疼痛期患者的镇痛效果高于对照组,而且使用简单,可以在临床应用。贾美庆和马钦丽[47]对200 例肾绞痛患者采用磁珠耳穴治疗方法,在双耳的肾俞、交感、双耳输尿管、三角等部位用探棒按压或探查,在寻找的最痛点置放超顺磁性纳米微球,采取间歇式按摩,从轻至重刺激必选的穴位,使耳廓有胀痛感,每次每穴按摩1~2 min,各间隔5 min交替按摩1次,连续30 min,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赵晶等[48]指出,在经前7~10 d 把患者的单侧耳朵搓热,然后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子宫、内殖产器、内分泌、神门、皮层下、心、肾等部位(一次选择4~5 个穴位)30 s 以上,按摩强度为患者感觉疼痛为度,夏季3 d、冬季5 d 更换于对侧,每天3次,每次1 min,能有效控制疼痛不适。

9、热奄包疗法

热奄包又名中医温敷法,属于热熨疗法的一部分。目前在中国出现早期的医药方书《五十二患方》里,就可用盐水煎热后温熨医治破伤风的说法[49]。现代临床使用一般是将药材通过炒或微波炉加温后覆盖在棉纤维布袋或手巾内热敷,或将药材置于煎药锅中煎熬后保温,再用毛巾浸红药汁后绞干,覆盖在中单内使用。热敷疗法有温热散寒、活血化瘀作用、解热消肿的作用[50]。

陈杏桃等[51]选用吴茱萸、干姜、广木香、山青皮、菟丝子各100 g,再加入粗盐200 g 做成的热奄包,结合护理手指点穴使用于肾绞痛患者,可以迅速且有效地减轻肾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增加患者信心。田蔚然等[52]用温奄包热敷血瘀的偏头痛患者中椎和双侧风池穴,可改善其情况,并减轻短期复发。纪宏霞[53]用吴茱萸的热奄包结合穴敷贴治疗脾胃虚寒的胃疼,大大提高了疗效。也有文献同样表明了热奄包烫熨可以使急性虚寒型胃脘疼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到好转。李达等[54]研究表明,用热奄包治疗稳定型的急性心绞痛(阳虚脉阻证)不但可以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还可以大大降低硝酸甘油的使用量。段萌等[55]用吴茱萸、粗盐局部热敷治疗输尿管结石伴腰腹部疝痛时,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使患者倍感安慰,生命价值得到提高。

小 结

急性疼痛指最近出现并维持很短时间的剧痛,一般与术后伤口、组织破坏或某种病变情况相关。不但引起疼痛给患者留下极大的身心和人格创伤,还能提高各类不良并发症的患病率[56]。所以必须寻求更合理的治疗方法才能减少患者的疼痛,由于西医疗法的不良反应较强烈,而中药外治法历史较悠久,因此作为中医疗法系统中特有的一个诊疗手段,也因为其简单、实惠、快捷、安全的优点日益被临床医学所接受,中药外治法包括针灸、穴位贴敷、艾灸、耳穴等,不论单独应用或结合多种手段,都对急性疼痛患者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治疗作用,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疼痛,且使用简单、经济成本低廉,值得推广。但中医外治法尚无统一的选穴及疗效评价标准,且大多数研究样本量少,缺乏依据,对证明外治法怎样发挥作用的机制等研究较浅,尚未形成科学、规划、可量化的中医外治法疗效评价标准。

猜你喜欢
腕踝针穴位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腕踝针通过提高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