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2022-02-15 08:15孟奇龙王中任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7期
关键词:学位导师研究生

孟奇龙,王中任,王 可

(湖北文理学院 a.机械工程学院;b.基础医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引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各类高端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承载着国家创新技术发展的历史重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研究生人数持续增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研究生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1]。随着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研究生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日趋凸显,已成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要素[2]。关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2020年教育部推进了专项行动并统筹一流资源,着眼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培养,奋力解决“卡脖子”的难题,持续推进科技创新[3]。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4]。因此,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总结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标准化体系科学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从而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提出实际有效的改进策略,这是目前各地方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点工作方向。本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对策,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意见,为地方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一、地方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方向不够贴合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独立性和实践性不足的问题,课程体系未突出专业性,未能与地方区域企业深度融合。如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类似相关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类和专业技术发展前沿类课程设置不足,教学案例的使用未得到有效推广,实践课程考核方式较单一,不够全面,未以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等等。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专业研究生在2022年毕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中显示:课程理论教学为主,占总课程的62.4%,实践教学课程占比较少。其中,课程考核中67.3%的课程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考核。在征集意见问卷调查中,部分研究生提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课程的内容相差不大”“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课开设较少”“课程设置与地方区域企业融合不够”等。可以看出,当前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且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未深度融合。

(二)导学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研究生的导学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较片面。除公共课程外,研究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研究课题。由于绝大多数研究生仅完成了课题中的特定部分,从而导致出现了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偏窄、知识深度偏浅等问题,进一步抑制了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也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思维及创新动力。二是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被忽视。导师大多主要关注研究生的学业进展情况,师生间更多的交流是专业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不能很好地兼顾学业指导与人生引导。这种现状不利于研究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发展,更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

(三)专业实践落实不到位

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具备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最佳手段。湖北文理学院积极搭建研究生专业实践平台,联合企业推动双导师制度,帮助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在推进专业实践过程中,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和高校间的理念差异,即:(1)高校往往希望通过专业实践达到育人目标,增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提前适应职场;(2)企业看重员工的贡献,考虑经济利益,希望前来实践的研究生能快速投入工作,创造价值;(3)企业需考虑研究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成本和安全。这种用人观念高于育人观念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企业参与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二是双导师制度机制薄弱,即校内外导师沟通机制缺失。研究生的指导分工、专业实践、学业进度等环节需要校内外导师时常交流,但是校内导师由于课题、项目等很少有时间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实践。同时,由于联合培养机制不明确,校内外导师分别深入企业和高校也存在障碍,这些都制约了研究生专业实践指导的质量。三是专业实践活动形式化。受限于学科特点,研究生专业实践往往不能真正满足半年或一年的要求,与培养方案脱节,研究生在短时间内根本接触不到实践的本质,没有实质性收获。另外,很多实践基地存在“挂牌”的现象,研究生专业实践流于形式,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提升。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如何,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和总结。虽然目前我校已制定了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相关评价指标及方案,但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且现有评价方案尚未进行有效验证。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未将学术发展、培养过程、就业导向、投入效益四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未明确多元主体评价的侧重点,未建立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统一的指标体系。

二、地方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相关策略

(一)发挥学校主战场作用

对于研究生教育,学校、导师和研究生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在学校建设方面,应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经费保障等,坚持资源供给与研究生教育需求相匹配,保持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与地方区域发展相适应。在宣传方面,充分发挥校、院、教师的作用,动员本校优秀生源报考,引导本科生参加研究生课题研究,做好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认可本校研究生教育,从源头上提高质量。在导师职责方面,压实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有效联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资格认定、招生资格审核、奖惩、师德师风等,建立完善联动机制,推进规范高效的“课程化”交流,师生沟通形成常态化机制,督促导师更新观念,以身作则,处理好导学关系。此外,强化过程监督,注重导师考核评价双向性,杜绝评价形式化,考评方式多样化、随机化,通过一系列处理措施,譬如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增强监督实效,助力研究生高质量发展[5]。例如,在开题、中期、盲审等关键环节不通过的,学院对导师进行约谈警告,连续不通过,取消其招生资格。

(二)灵活学术成果形式,严格培养过程管理

学术成果形式多样化,包括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专利、科研获奖,以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认定的能反映研究生学习生涯水平的其他创新型或应用型成果形式。聚焦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狠抓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中期考核、专业实践、论文答辩、学位评定等主要环节;强化对企业实践的流程和效果监控,开展行业标准认知、企业项目训练等实践训练,做实专业实践;增强课堂教学督导和规范化管理,以提高教育质量;营造科研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确保研究生培养高质高效。

(三)发挥中期考核和学业预警的制度优势

严把培养过程关,从“研究生处—院系—导师”三个服务层面出发,建立全过程的三级学业预警机制,对培养期间的关键节点给予不同程度的学业预警,并进行针对性帮扶。分流管理是中期考核和学业预警制度的关键所在,其有利于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可促使导师主动督促研究生按照标准完成学业,按期答辩,而对于学习状况不理想的研究生设有退出机制。

(四)聚焦学位论文质量

严格按照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学位论文直接体现了学位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学位论文平台的盲审结果是学位论文质量判定的重要依据,与学位申请和评定直接挂钩。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对学位论文平台盲审一次性通过且评审意见均为优秀者,予以考虑直接申请学位,并推荐优秀学位论文;未一次性通过则需综合考虑研究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而评价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强调高标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取消学位评定唯学术论文等成果的硬性标准,制定更加透明、细致、严格、人性化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规定。

(五)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与引导

鼓励广大研究生参加“格桑花”支教活动,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每年表彰一批优秀研究生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导师针对研究生个性特质、前置学历等情况进行关心和了解,因材施教,在培养过程中找好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教导学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的协调育人目标。

(六)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学校的自身特色,结合办学理念、培养方案等政策,制定适合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注重多元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以保证评价权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问卷调查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探索变量间及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6]。二是绩效指标:综合分析研究生的办学规模、学位点数、导师数、杰出人才数、各类课题数、科研经费、论文发表数、成果获奖次数等绩效指标,关注研究生教育的结果[7]。三是客体评价:师生关系方面,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分级建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及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通过一系列要素条件,如定期交流指导、支持研究生课题研究、鼓励创办实业及就业指导等,评价导师对研究生学业、创新创业、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程度[8]。在共性与个性关系方面,部分学者基于宏观视角,升华凝练研究生教育的共性特征,进行研究生教育总体评价[9]。

结语

研究生教育评价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及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地方型高校如何保证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同频提升,响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地方型高校需要深化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根据自身特色依托区域产业群优势,充分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深入剖析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正确理解导学关系,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多管齐下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全方位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党和国家培育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猜你喜欢
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