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15 08:15:18姜泽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7期
关键词:校企专业课程

姜泽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创新水平,有效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1]。常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四有”标准,以智能焊接技术高水平专业建设为依托,落实学校师资队伍培养、教师发展自我诊改和绩效考核激励三大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增长与名师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技能大师培育与引进,以及教师行业影响力提升等计划,将团队建设成为师德高尚、理念坚定,师资结构更趋合理,教育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国际影响力强,具有国内示范引领作用和先进制造行业高端技能的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一、建设目标设计

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等文件的要求,综合分析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的特点、团队建设基础等,围绕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目标、“十四五”发展规划,从师德师风建设、能力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三教”改革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1.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质量控制工作中,始终牢记和遵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建设围绕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建设、双带头人、师德师风教育、思想政治素养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建成一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团队能力提升质量控制目标体系围绕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设计培训项目和培训计划,构建能力发展路径,着重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

3.教师、教材、教法既是教学创新团队的三大教学要素,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三教”改革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重要途径。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级质量控制目标,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质量控制目标。

4.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包括行业影响力提升、专业实践、双师素质培养等方面。教学共同体建设围绕校企双向交流、校内跨界培养等方面构建新型教学结构化组织。依托平台、集团,深化“三教”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标准,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科学人才观。

二、质量控制的机制和方法

质量控制是保证团队建设是否达到或具备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的必要措施。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质量控制的原则

1.定性控制与定量控制相结合。定性主要掌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理念、管理理念、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文化氛围等是否准确、科学、先进,能否反映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定量主要掌握团队建设过程中的硬件建设数据、人才培养数据、社会服务数据等是否达到了团队所应有的水平。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印证。

2.结果达成与过程控制相结合。既重视团队建设的实际成效,又要看过程记录。团队的社会影响往往是一个定性的结果,但团队建设的过程是优秀团队得以形成的历史印记,通过对过程性材料的质量控制,建设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创新团队。

3.产学结合。掌握团队建设与产业、行业、企业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融合度。

4.建设与质量控制分离原则。学院质量控制部门、第三方(主要指行业企业界)参与团队建设的质量控制。

(二)质量控制的方法

按照目标分解、任务驱动、标准控制、过程管理的思路,对教学团队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反馈,开展月度、年度、中期和期末反馈,强化绩效评价。过程管理采用一页纸管理,每个项目填写月度一页纸,考核月度建设的进度。

(三)建立团队绩效评价机制

从团队组建、方案编制、任务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绩效考核,实行过程性和结果性同步考核的方法。

三、建设内容与举措

(一)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推进团队内涵式发展

1.以“四有六要”为标准,建设有责任心、有担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四有六要”为标准,贯彻落实学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落实支部书记与专业带头人的“双带头人”制,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为契机,形成党建引领、劳模示范、以德为先的师德建设方案,建设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教师队伍。

2.健全“三项机制”,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提升团队专业建设与教学开发的能力、实践指导与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能力。健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设定“骨干教师—带头人—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培养模式,构建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构建团队教师发展的自我诊改机制,完善二级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实施高层次人才增长和名师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和教师行业影响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

3.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培养“匠师型”兼职教师,优化专兼职双师队伍结构。落实校内校外柔性人才引聘管理办法,依托校企高端人才双向交流、共生共长机制,在全国劳动模范吴淑玄和张忠组成的兼职教师团队的基础上,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实现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教师的互兼互聘双向流动。

(二)多措并举,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建设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

1.以智能焊接专业为主线,以人才共育、平台共建共享为载体,构建校际合作联合体。依托焊接职教集团和中国焊接协会,通过焊接专业“3+3”“3+2”等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建立健全职教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校际专业与师资建设的协同共享。

2.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联合中国中车等企业,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联合江苏天策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合力培养装备制造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汇聚多方资源,建设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深入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新增建设机器人焊接“1+X”证书考核培训点。

(三)优化团队发展机制,提高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的水平

1.科学分配工作任务,提高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协作水平。依据各成员在团队中的分工,科学安排工作任务,按照团队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等角色来分配建设任务,并设定目标要求。

2.健全团队管理及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确定绩效考核办法和团队成员的预期目标,采用“目标考核+过程管理”的方式,将建设任务列为重大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定期发布年度绩效报告。建立奖惩机制,依托学校教师发展平台,完善团队的自我诊改机制,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国内外标准融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

1.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进培养方案、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统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打造“大思政”德育模式创新的示范性成果,形成课程思政改革典型案例,并全面推广改革经验。

2.产教深度融合,构建适应智能焊接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理事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智能焊接生产岗位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国际焊接技师的标准,对接“1+X”特殊焊接职业技能、“1+X”轨道交通装备新技能,融入国内外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优化“基础技能、技术应用、核心技术”技术进阶的课程体系。

3.融合新技术和标准,共建在线开放课程。在专业群建设理事会的指导下,根据智能焊接生产岗位的需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指定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4.升级国家职业教育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引领教学资源建设。升级改造国家级焊接教学资源库,将其打造为“线上线下互动,双语与国外教学结合”的国际化专业资源库,主持建设“机器人弧焊技术”等9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视频、动画等资源3000条以上。

(五)深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1.引“企”入校,构建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基础技能课程模块实施“劳模带师生、劳模进课堂”的“劳模+教师”双师带徒的学习模式;核心技术课程模块实施“校企双导师、岗位项目练技术”的双师带徒的学习模式;应用技术课程模块,以深度合作企业为主体,实施“师傅带学生、岗位练应用技术”的双师带徒学习模式。

2.依托“智慧云课堂”,推进教材与教法改革,建设工作手册式、数字化教材。根据机器人焊接等关键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把新技术和标准融入教材中,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国家教学资源库为基础,依托移动互联网,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交互式数字化教材。

3.依托智慧云课堂,打造“金课”。依托中国大学MOOC、国家资源库,以及我院的智慧云课堂等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打造“金课”。

4.依托大数据质量监控云平台,实施专业质量跟踪预警机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建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堂目标”贯通的目标链。依托监控云平台,采集专业建设状态数据,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资源供给,同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年度专业质量报告。

四、成果推广及应用

(一)开展国内交流,示范引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1.在国家层面扩大影响力。通过校联会、焊接职教集团年会等会议平台,展示建设成果,提高团队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依托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在参建及使用的院校中推广建设成果,扩大团队在院校中的影响力。

2.在省级层面发挥示范作用。依托江苏省智能焊接实训平台、江苏省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等,发挥团队的示范作用。通过现代职教体系合作院校的交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强化团队的引领作用。

3.在校级层面强化标杆作用。在学校官网开设专题网站,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典型案例等栏目,展示建设成果,为其他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标杆。依托工程云课堂和自建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展示,使建设成果得到师生的认可。通过校内技能竞赛月、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进行展示,使建设成果得到学生和企业的认可。

(二)开展国际交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提升团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1.实施“引进来”计划。深化与德国手工业协会的合作,完善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的建设,开展国际焊工等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加大引进高水平外籍专家来校讲学的力度与频率,全面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2.落实“走出去”战略。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手工业协会和德国工商总会、澳大利亚TAFE等培训中心,以及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专项学习与培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结语

建设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此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这是高职院校落实全面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将关系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逐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辐射带动全国的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有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建设“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协同推进,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团队建设成果,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2]。

猜你喜欢
校企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