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构建与实施
——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与实施过程

2022-02-15 08:15李德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7期
关键词:研究性思政理论

李德英

(包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延展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1],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从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指导意见。研究性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塑造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既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要求,又能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规范性,对于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是否科学,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教学中不仅要通过传授知识使大学生认识世界,还要通过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塑造大学生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着眼于大学生当前学到了什么,更关注大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能力。大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研究与实践,既夯实了理论功底,又提高了创新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都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需要学习者通过合作、互助等方式参与到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在发现学习中,学生要亲自发现各学科的知识结构,要成为一个发现者,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不断进行知识建构的活动,教育者应强化学生中心意识,将学生看作知识建构的第一行为人。”[3]在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通过设置结合理论的实践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通过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感受经验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三)教育学基础:启发式教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引导新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从不直接在教学中向受教育者传授各种具体的知识,而是善于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论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受教育者自己进行思索,从而得出结论。

二、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或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把握新时代、推进一体化、突出创新性、增强针对性、注重统筹性”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把握新时代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巩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4]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必须做到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学、进学生头脑。“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在各门思政课研究性实践的教学专题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规律,系统规划设计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价值观目标,注重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性实践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通过研究性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知向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信仰认同的有效转变。

(二)推进一体化

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要求,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点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培养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宗旨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相关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在主动探究的实践学习中,剖析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使大学生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内容的观念形态外化为实际行动。

(三)突出创新性

在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有获得感,就必须围绕和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扎实推进”[5]。不断优化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点及社会关注点,选择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进行研究性实践教学,紧扣新时代的脉搏,反映新时代的要求,理性审视和精准把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最新问题,不断完善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针对学生成长需要,提供靶向服务。”[6]在研究性实践教学中,不断推进方法的创新,立体展现教学内容,赋予实践教学生机与活力,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之中,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四)增强针对性

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构建与实施,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为先导,以教书育人规律为基础,并以学生成长规律为依据,同时遵循“三大规律”的有机统一,切实推进高校思政课的科学化建设与发展,增强针对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构建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原则。坚持政治导向性,抓住“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教学设计中紧扣主流意识形态。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构建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以思维为前提、以内容为重点、以方法为关键、以效果为目标,不断强化、优化、精化、细化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国家社会价值诉求与学生价值诉求的融合和统一”[7],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是构建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要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8]。

(五)注重统筹性

整体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特征,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性既体现为内在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整体性,又体现为几门课程之间的整体性。高校思政课“整套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知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情感与社会主义公民资格素养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规范为基础,螺旋地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拓展,以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研究、经典原著的理论挖掘”[9]。这种整体性特征落实到研究性实践教学中,就要求各门思政课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及实践教学方法的设定中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必要前提,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两者之间有着相同的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统筹、有机结合。

三、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分为“提出问题—开展研究—评价总结”三个阶段。

(一)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所有创造都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思考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可能。提出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首要环节。提出的研究性问题是否基于学情并指向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结合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导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提出研究性问题。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研究性问题时,一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提出的研究性问题重点要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政治引导功能,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联系起来,通过深入的学理研究,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将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与学理性结合于研究性实践教学之中。二是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所提出问题的研究价值,确定问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研究能力、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还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正确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展研究

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在理论的指导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问题为基本学习载体,以多种研究方法为手段,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主开展研究为基本教学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所以,开展研究是研究性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或学生小组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并要注重引导性和开放性的结合。教师作为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主导,要主动设计并有效推进整个研究性实践教学过程,主导学生研究性实践学习的节奏、形态及效果,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质量把控。学生在研究性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主动回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对所提出的研究性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研究,主动延伸拓展,并且做到举一反三,破解研究过程中思想和理论上的困惑难题,不断增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获得感。其次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师要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研究数据,并且参与学生小组开展的研讨活动,了解学生在研究性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态度和能力,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最后,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过程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研究主题或不同研究小组,注重研究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引导不同小组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方法,避免研究性实践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同时,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注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注重研究性实践教学平台的多元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或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得出研究性结论,获得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性实践教学任务。

评价总结是研究性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研究性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过程及收获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研究性实践学习解决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及形成的基本认识等。教师在总结评价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科学分析和准确阐释,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投入。

猜你喜欢
研究性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