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02-15 08:15:18臧增亮王春明余沛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大气环节

李 毅,刘 磊,臧增亮,王春明,余沛龙

(国防科技大学 气象海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76。他同时强调了“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78。在此之后,教育部颁发了系列文件,提出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的要求。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模式,已经辐射到所有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中。如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搭建思政育人主体、如何进行价值引领,都需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2]。

大气科学专业是研究和利用大气运行规律,为经济、军事和生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气象保障的科学。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较难融入大气科学专业课程,其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一是天气学所研究的大气运动和天气过程把整个大气圈当作实验室,学生只能通过图表认识大气运动,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二是由于大气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横跨尺度较大,包含的知识点繁杂且碎片化,这使得具体化的思政内容很难融合;三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所选用的思政案例缺乏共通的知识点。

近年来,对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群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专业知识中融入适当的思政元素,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该课程群的思政建设存在思政元素不足、零散化、教学效果未充分体现等问题。如何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群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是完善该课程群课程思政体系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基于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群多年学科建设的经验,通过把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完善思政环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着力推进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群的思政环节建设,努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质量。

一、思政环节的脉络分析

与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群相关的思政素材很多,结合大气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思政目标,从“新时代热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作风”“身边的优秀典型”等方面,深度挖掘与思政环节密切相关的思政素材,将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政素材有机融合,构建紧握学生思想脉络的大气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思政指导方案。

(一)新时代热点分析

“宏观可期,中观可信,微观可感”,这是我国新时代带给国民的新变化和新愿景,也是带给全球的新模式和新经验。从宏观层面聚焦民生,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弥补了小康中国的短板;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为深得民心民意的幸福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最真切的民生红利。在这些热点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挥大气科学专业的重要作用,服务国计民生。

新的教学案例和讨论议题将纯粹的大气科学专业知识与当前的热点问题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让大学生在感动和感悟中逐渐成长,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明确所需担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地球科学的进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和指导统领。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和高度看大气科学中的专业问题,可以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3]。大气科学是人类对与大气圈相关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专业教师有必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群中,有很多涉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讨论的物理现象和专业问题,比如大气环流预报的不确定性与可预报性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与气象统计之间的关系、地球流体力学平衡与非平衡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物理现象的辩证关系有对立与统一、必然与偶然、相对与绝对、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因与果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学科发展的同时,需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果。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作为理工科方向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史,还要留意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科技成就,着力深挖与本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政素材,将历史眼光与现实角度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适时地加入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与传统文化,从而为不同的理工类专业课提供丰富的思政素材。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人文素养,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群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三)实事求是作风

实事求是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历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党的思想路线中的核心内容与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在教学工作中要时刻教导学生,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必须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促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宋君强院士是我国数值天气预报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专家,他牵头构建了军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宋君强院士经常说,在科研工作上,如果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我国的中期预报系统建设就不会取得进展。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带领团队突破了数值预报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解决了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在国产高性能计算机上高效并行运算的难题。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制胜法宝,如果违背这一规律,会使事业遭受损失。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为官。每门学科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无数科学家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奋斗,更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大气科学领域有许多科学家,如竺可桢、涂长望、叶笃正、曾庆存、伍荣生、李崇银等,他们一辈子潜心学问,全心全意奉献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甘为人梯,勇攀科学高峰,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与教育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一生执着科学坚守,辛勤耕耘教育事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四)身边的优秀典型

我们身边不仅有许多教学科研领域领军人物的故事,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优秀实践典型故事,如战区气象水文保障的“领头雁”葛晶晶,她是东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的总工程师,2000年入伍,20多年来,与战场为伴,把脉海天,出色地完成了各类重大演训任务和防汛抗台等气象预报保障工作,高标准地保持了“零差错”的纪录。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发展历史,它或长或短,不仅记录着学校成长壮大的历程,还映射出国家和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学校的光辉历程、杰出的校友、传道授业的教师、同学间的友情等,都是优质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

每所学校的历史脉络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办学特色、发展定位、学科优势和文化氛围等。校史与传承不只体现在学生入学之初的集中教育中,更需要渗透在每门课程的思政环节中。目前,众多高校将“校史与传承”写进教学方案,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教育学生爱国先爱校。在教学中,既要突出学科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又要紧密联系实际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找准相应的契合点,沿袭优良传统,着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

二、思政环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专业知识与思政素材的结合度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基于建立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形成合理教案并用于实践教学,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

(一)弘扬新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在课程思政环节始终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故事是价值观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优秀文化的故事,更要讲好中国繁荣发展的故事。

在讲授专业知识点时,需要找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合理地融入中国故事。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心。只有在回顾历史中才能继往开来,具有优良文化传承的教学活动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

(二)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厚植家国情怀

在大气科学领域,“预报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可预报性”是相对的。偶然性不可避免并普遍存在,如大气环流运动中的湍流、数值预报中的初值误差等。由于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数值模式预报的准确率逐渐提高,能逐渐模拟真实大气。所以,“可预报性”和“不可预报性”两个看似对立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调和的,也可以同时成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如科学家就不同观点进行激烈的交锋,以及精彩绝伦的辩论都展示了深邃的科研视角和逻辑思维水平。在课堂上,相关故事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开拓学生的科学思维,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体系的理解,也能潜移默化地融入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课程思政中达到“润物细无声”。

2020年12月,美国对中国14名官员进行了制裁,其中就包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前中科院副院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丁仲礼院士就前几年的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丁仲礼院士代表的是广大底层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发展权,站在底层老百姓,以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丁仲礼院士将爱国与专业知识高度契合,反映出科学家爱国、求实、创新的故事。这些精神正是课程思政环节急需的优质资源。同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热爱祖国,听党话、跟党走,在深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胸怀忧国忧民之心,正当其时,水到渠成。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家精神,心灵受到震撼,人格也得到了升华。

(三)践行实事求是作风,塑造伟大人格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4]在教学思政环节,突出践行实事求是的作风基础上,引导学生塑造高尚人格,主要是指在思想和行为上激励学生不断向善。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全国共有584万名注册志愿者参与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志愿奉献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国已有超过58万个志愿组织,1.1亿多人参与过学雷锋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广,无论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还是生态环保、邻里守望,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就一定有志愿者的身影。

(四)树立优秀典型,突出榜样作用

榜样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将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带入课程思政环节,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平凡中的不平凡,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榜样、学习榜样。杰出校友的感人事迹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课程思政环节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将他们的故事展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如海报、橱窗和讲堂上,也可以巧妙地融入专业课堂。他们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坚守的舞台,正是激励学生在未来驰骋疆场的源动力。在讲到气象水文气象保障时,可引入这些身边的典型事迹和故事。

结语

本文围绕思政环节的脉络分析和思政环节教学设计与实践两部分进行研究。其中,思政环节的脉络分析是提升学生对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环节接受度的关键,只有紧跟时代律动,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有效开展教学实践设计,进而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中,思想政治内容是盐,课程知识是食物,将“盐”与“食物”有机结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是思政环节的重点。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是理科类课程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难点问题,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反复打磨,从而逐渐解决。对于大气科学专业课程而言,不同的专业课程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将不同知识点与课程思政环节有机结合,提升思政环节与课程建设的契合度,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课程实践。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大气环节
大气的呵护
军事文摘(2023年10期)2023-06-09 09:15:06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32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大气、水之后,土十条来了
新农业(2016年18期)2016-08-16 03:28:27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