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关玉,张卫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伟大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铸就了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内核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中弘扬抗疫精神,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打赢抗疫持久战的需要,也是在大学生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之必须。恰如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也需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思政课属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目标、角度、方法必然会呈现出较大差异。也就是说,抗疫精神唯有精准融入思政课,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还有部分学者从精准视角研究抗疫精神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本文对其进行尝试性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精准,意为非常准确,精确,既可以指时间上不差1毫秒甚至1皮秒的准时,也可以指空间上不差1微米甚至1纳米的准确。抗疫精神精准融入思政课,是指在最恰当的时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其有关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抗疫精神之所以要精准融入思政课,既是遵循适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又是遵循思政课教学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需要。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任何事物的质都是一定量的质,任何事物的量也都是一定质的量”。[2]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质变意味着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此物变成了他物。因而,要保持事物不发生质变,就必须确保量变不能超越与质相统一的限量,即度。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同样需要遵循适度原则。抗疫精神具有全民参与构建、全民均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等鲜明特点。同时,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在不断变异,全球仍处于抗疫进行时,所以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不管是社区还是学校、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从不同角度对抗疫精神进行宣传报道。抗疫精神构建的亲历性、宣传报道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使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知较全面。如果思政课教师再对抗疫精神不断重复,学生势必会出现听觉疲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腻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活动是教师施教过程和学生受教过程的统一体。离开教师的教,或离开学生的学,教学活动都将无法开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依照教学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但教师不能主宰课堂,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知识接收者和信息加工者。“信息是否被受教育者接受、接受多少,不仅取决于教育者传递信息的活动,还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3]131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内因,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偏好千差万别,故唯有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专业背景、成长经历等不同,即便是同一所高校的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不能搞“一刀切”,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关注实际精准融入,满足学生对抗疫精神教学的期待,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引导功能,但政治引导“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4]383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理论也唯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是指要抓住事物的根本,阐释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必须以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为依托,离开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的科学性。他强调“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4]383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同样要以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为前提,因此,抗疫精神不能随便、任意地融入思政课教学,而要选择内容高度契合、逻辑高度自洽的抗疫精神。高校思政课共包括四门公共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以下简称“思修”)。以上各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均不相同。抗疫精神融入以上课程,必须要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实际,确保在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衡量事物的准则称之为标准。判断抗疫精神是否精准融入思政课,其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3]154教学目标指引教育方向,规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影响教学方法的采用。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学目标的设定低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实际,教学会变为低水平的重复讲授,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教学目标的设定远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会变为拔苗助长,同样没有任何实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目标任务”,“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十分重要[6]。”在我国,设立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110。”开设思政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培养始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为”人才。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要达到学懂、弄通、做实之效。所谓学懂、弄通,就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抗疫精神的内涵。所谓做实,就是要将抗疫精神化为行动动力,在实践中落实抗疫精神,弘扬抗疫精神。
所谓融入,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完全融合,达到一种融洽无间的状态;或者一种物质溶解进另外一种物质,形成一个新的有机统一体。融入并不是两种或多种物质的简单聚集或堆砌,而是要达到事物之间完全融合、水乳交融的状态。所有事物都具有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的特质,相互排斥的事物必然无法融为一个整体,只有相互吸引的事物才能实现有机融合。因此,有效融入的前提是寻找最佳的融入点,让事物在相互吸引和互补中相得益彰。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要根据思政课的既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各门具体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7],寻找最佳切入点。
恰如好的食材需要好的方法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好的教学内容也必须配备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毛泽东同志曾形象比喻:“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8]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答案是教无定法。方法选用是否得当,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凡是能切实帮助学生接受所教内容、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提高思政课的实效,需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9]。抗疫精神高质量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师除了需要不断提高精准思维和精准意识外,还需要不断提高精准融入的实践本领,精选融入时机,严控融入限度,精挑融入方法。
好的教学效果,都具有择机而发、因势利导的共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需要紧密结合课程实际,精选融入时机,将抗疫精神融入内容相近、契合的章节中。具体而言,抗疫精神融入“马原”课,宜侧重“尊重科学”和“举国同心”,这两部分内容与教材第三章第二节《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最为相近。同时,可将其融入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举国同心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抗疫精神融入“毛概”课,宜侧重“生命至上”和“命运与共”。这两部分内容与教材第八章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第十二章第一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第十三章第三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高度吻合。抗疫精神融入“思修”课,最佳的融入点是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抗疫精神本为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故教师可将抗疫精神整体性融入教学内容中。同时,与其他中国精神对比,提炼抗疫精神区别于其他中国精神的特质,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抗疫精神。抗疫精神融入“史纲”课,宜侧重党的领导在抗疫精神产生中发挥的作用。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才交出了全球最优的抗疫答卷,并铸就了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决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以部分削弱整体中的其他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要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而压缩或削减其他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频率和强度,也不应超过学生所能承受的限度。
为了确保将抗疫精神适度融入思政课,教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做好教学目标的顶层设计。一是从宏观上精准确定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师既不能盲目扩大教学目标,以免影响其他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也不宜缩小教学目标,影响抗疫精神入脑、入心、入行。二是从微观上确定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具体目标,避免无序或重复融入。如抗疫精神融入“马原”课,宜以抗疫凸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重点,以增强“道路自信”为目标。抗疫精神融入“毛概”课,宜以讲透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为重点,以坚定“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为目标。抗疫精神融入“史纲”课,宜以强化党在抗疫中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为重点,以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目标。抗疫精神融入“思修”课,宜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凝聚中国力量为目标。
好的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步发挥。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垄断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0]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因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为了有效指导教学,教师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点、关注点、疑虑点、模糊点和偏好的教学方式进行学情调查与分析。调查研究是发挥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对于对抗疫精神非常生疏的学生,教师宜采用灌输法,但灌输法并非“填鸭式”,而是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4]386。对于已对抗疫精神有一定认知的学生,教师宜采用释疑补漏法,针对学生的知识空白和思想困惑“靶向”教学。对于西方国家对我国抗疫精神的抨击,宜采用辩证法和中外比较法,让学生在辩论和比较中辨别真伪。最后,教师应关心、关爱受到疫情影响的学生,帮助其解决现实困难,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抗疫精神的魅力,提升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