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与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
——以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2022-02-15 08:15单宇鑫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7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我院

单宇鑫

(广东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引言

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以传授理论、技巧、策略及方法为主,教学理念较为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学生学到的翻译知识常停留在理论及应付考试的层面,翻译实践能力较弱。毕业后,学生往往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翻译能力的考验,很难适应市场需求,使得翻译教学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这就要求翻译专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和企业联手,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培养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本地化、应用型翻译人才。

近年来,我国重视协同教育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如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推动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1]。

一、珠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高校都重视了翻译教学,尤其是在2006年后,正式设置了翻译本科专业,专家、学者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恰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社会各界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增多,该现象在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各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专业毕业生理应满足大多数用人单位的需求,但通过调查发现:专业翻译人才严重不足,缺口达90%以上。何以产生如此大的缺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正确道路在哪里呢?

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对教学对象的理性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普通综合性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生源特点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因材施教、人才精准培养是第一要义。笔者主要承担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类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日常沟通,发现学生具有如下优点:对英语学习有较大热情,对口译、笔译有较强的职业期待,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配合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对于影响翻译教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双语基本功较弱,杂学知识及行业知识不足,专业理论知识与翻译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能力差。我院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对象,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寻求特色化办学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样以便能在校内的理工大背景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在校际与其他类型高校英语专业的竞争中能够保有立足之地”[2]。

二、推行“1+N+LS”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化、个性化的翻译人才

广东科技学院地处珠江三角洲,是一所快速发展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导向为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目前,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计划进程表进行了持续动态的调整,但在实施过程中,和市场、企业的需求衔接不够紧密,要想解决职业指向不够明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翻译课程应侧重的翻译文本类型,坚持实行非文学化转向,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杜绝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对地方应用型本科专业而言,需要切实做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目前,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推行“1(英语)+N(专业方向)+LS(语言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翻译专业依托语言服务行业,培育语言产业服务的专门人才。以我院翻译专业为例,2020年前,我院翻译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基本的翻译理论课程之后,分设商务翻译和科技翻译方向,商务英语翻译的课程体系以“外贸函电翻译”“行业翻译标准规范”等一体化课程为主,科技英语翻译则以“机械制造”“毛纺织产品”“模具英语翻译”等一体化课程为主。

(一)高校的教育职能: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

“《中国译学大辞典》中有详细论述:‘应用翻译’亦称‘实用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它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应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面,包括新闻、科技、法律、经贸、广告、旅游翻译等。”[3]

“根据奈达的说法,文学翻译在全部翻译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而纽马克推测,诗歌的翻译仅占全部翻译的0.5%。根据Scarpa的说法,文学翻译仅占世界翻译总量的1%。”[4]因此,应用翻译在经济、文化、社会中所占的比重极大,其现实性意义、功利性意义显著。“在本科英语专业教授应用翻译,不仅符合市场对应用翻译的需求,也符合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提出的要求[5]。”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应用翻译教学,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为己任。以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为例,其英汉双语基本功较弱,双语语言能力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升,这些现实问题决定或限制了翻译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文学翻译要求译者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具备语言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深厚修养,而这恰好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弱项,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外国语学院而言,应用翻译教学的目标应十分明确:学生要牢固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具备一定的翻译基础;教师在进行应用翻译教学工作时,为学生传输应用翻译知识,以贴近国内翻译市场的要求。

翻译的基础知识为后续教学及企业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应用翻译的体裁范围、文本特征、功能特征等则对应用翻译主体部分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我院地处珠江三角洲,外贸商务活动频繁,因此外贸函电翻译教学至关重要,其专业性强、术语准确度高、行业习语固定等特点决定了外贸函电程式化的特征明显,通过对商业信函术语及其文本格式的学习,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外贸商务活动中相沿成习的套语,在工作中展现学术性和专业性。此外,商业广告翻译和企业广告翻译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教师应着重讲授广告的文本特点、译文的预期功能、译文传播媒介等知识点,科技翻译则以遣词用字精准规范著称,其题材广泛、专业性强,要求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参与科技翻译工作的信心。

(二)企业的辅助职能:建立共编教材、企业实践等合作机制

我院翻译专业与深圳市互联网贸易交流协会、东莞网商商盟和东莞工贸发展促进会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协同育人平台,实施“双导师”育人机制和“学生准员工”计划。在校企协作育人过程中,教师和企业讲师都应意识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辅助工具,是顺利达到既定教学目标、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石。当今,适合综合类高校的翻译教材大多重文学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此类翻译教材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为了贴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际,教学材料必须精挑细选、去繁就简,将翻译理论阐述融入难度适当的译例中,使应用翻译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在对珠江三角洲翻译市场进行仔细考察,并与企业深度沟通后,笔者参与编写了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应用翻译简明教程》,该教材充分顾及应用型本科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紧贴“应用翻译”这一主题,着重商务、广告、科技、旅游等应用文本的翻译,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目前,笔者正着手联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单位合力优化该教材,更新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热门行业知识、行业翻译要求及规范,拟加入企业实际资料作为教学素材,使翻译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本地化翻译教学更加科学。

近年来,我院翻译专业持续深入推行校企合作,努力将产学研落到实处,在已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谋求深入合作,同时,吸收更多的优质企业参与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项目。引进优秀企业工作人员进校授课,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加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能力训练及素质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的企业,开设创新班,覆盖率可达合作企业的20%,使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率达到100%。

(三)人才培养和市场接轨:应用翻译研究所和翻译服务中心提供理论及实践平台

我院拥有一支优秀的省级教学团队,即应用翻译教学团队和应用翻译研究所,该教学团队是应用翻译教学与科研的智囊团,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稳定师资队伍、提升学生就业率、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四赢”局面,这也是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立校之本。此外,我院在东莞市翻译服务中心建设了优质、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健全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了实践教学质量。翻译专业与东莞市翻译服务中心共同设置了与专业相匹配的顶岗实践工作岗位,该中心每年可接纳实践学生50~100人,让学生参与笔译、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等各种实践活动。结合我院师生的实际情况,翻译专业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例如,在校内授课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在校外实践基地增加翻译工具能力课;依托应用翻译研究所,结合行业、市场的需求,增设学生翻译工作坊。翻译实践材料来自校企合作单位,主要围绕企业简介、外贸函电、产品说明书、机器设备操作说明书等商业文本和一般法律文书进行翻译实践,从而使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每学年,我院翻译专业建设负责人、骨干教师与校企合作企业、东莞市翻译服务中心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方向,其中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校企双方还共同制定了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了专业实践课程,在合作进展逐步成熟后,共同组织编写了校外实践实训指导书。此外,利用双方的优势,扩大校企合作层面,加大双方在科研、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以上内容充分说明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翻译教学,需要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善的软硬件条件、扎实的科研成果及良好的校企合作。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应用型、本地化人才的精准性培养

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6]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协同学”的概念。“协同学”源于希腊文,意为协调合作之学,用以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联合的作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对于我院的翻译专业,基于协同合作机制,通过分析翻译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校(翻译专业和应用翻译研究所)、企业和校外实践基地的职责和优势,做到高校、企业、校外实践基地协同合作,建立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联合培养机制,这是实现此类院校培养应用型、本地化翻译人才的高效途径。

在协同育人模式中,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引导,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校企共建”为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载体,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核心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东莞市翻译服务中心为实现应用型口译、笔译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并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带动翻译专业的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校外实践基地的价值。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还应不断深化企业和翻译服务中心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翻译理论、翻译手法等知识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练习以提高翻译实践能力。面对不同类型的原文本,做到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有机结合,选取恰当的翻译手法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在企业和校外实践基地逐步锻炼。翻译专业培养的是实干型的口译、笔译实用人才,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达到理想的培养目标。口译实践的课程内容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等翻译活动,在笔译团队合作实训中,训练笔译团队的合作精神,强化知识训练,在顶岗实践中,训练学生适应正式翻译工作的能力,校外实践活动也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做了充分准备。因此,校企实践基地提高了翻译教学的质量,为培养信息化、创新型、本地化的翻译人才起到了协同作用。

结语

进行良好的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和翻译服务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新时代,翻译产业向翻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翻译教学成果为翻译产业提供供给,翻译研究则可以反哺翻译教学;翻译产业为翻译研究提供素材和资源,翻译教学为翻译产业提供智慧和人才,翻译研究为翻译产业提供指导和反馈,翻译教学为翻译研究提供思路和内容。这样设计及改革,使得翻译教学真正与翻译产业紧密结合,翻译教学、翻译产业切实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沃土”。

对于包括我院在内的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应凸显应用价值和专业特征,培养顺应时代需要、满足市场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宗旨。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方案在内的翻译教学是核心,包括就业渠道、团队合作、行业规范及职业能力的翻译产业是桥梁,包括翻译本地化、规划教材、论文项目、翻译技术方法在内的翻译研究是硕果。即便设计与建设思路清晰,但是在打造教—学—研闭合式良性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验证的问题,因此,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是动态的,其改革应是循序渐进的。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我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
人本位理念在我院体检中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