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广磊
(红兴隆中心医院,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
骨盆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骨折总数的1%~3%[1],多数患者会合并相应的并发症,如出血性休克或尿道损伤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较大的威胁性。患者需要采取相应的固定方式恢复身体正常状态,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最佳固定治疗模式。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接受治疗模式分为A组、B组。A组33例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0.13±3.3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1例,高处坠落7例,挤压伤7例,其他8例。B组27例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1.23±4.0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0例,高处坠落8例,挤压伤6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经数据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纳入标准:同意本次治疗模式,无血液系统疾病、无传染性疾病、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有精神障碍,合并严重疾病者。
A组采用经皮空心螺钉技术:硬膜外麻醉后,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复位治疗。复位满意后在患者髂后上棘前2.5 cm做一个长度约为0.5 cm的切口。钝性分离组织后从髂骨置入一枚导针至椎体正前方0.5 cm位置。借助C臂机观察准确置入后,1枚空心螺钉沿着导针进入固定骨盆后环,撤出导针,在耻骨结节两侧做一个0.5 cm切口,并在耻骨结节位置使用骨盆钳复位结构,骨盆钳水平面后方10°左右打入导针,用一枚空心螺钉固定前环,然后撤出导针。
B组为内外联合固定模式:C臂机下复位骨折处,根据骨折部位选取入路部位。暴露骨折处,然后使用骨盆钳暂时固定复位结构,耻骨上方置入重建钢板,使用螺钉将其固定。双侧骼前上棘做一个切口,置入半螺纹钉,之后缝合切口。C臂机下置入外固定架,牵引双下肢并调节固定适宜度。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接受抗感染治疗,并根据个体恢复情况采取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
1.3.1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6个月评定其疗效。治愈:骨折断端复位良好,髋关节活动状况理想;有效:骨折断端有骨痂形成,髋关节可活动,但是有轻微受限;无效:未恢复到以上效果,且患者疼痛明显[2]。
1.3.2 髋关节功能
使用Majeed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量表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说明髋关节活动情况越好。
1.3.3 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以及患处不愈合等。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3%,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P>0.05),差异不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例(%)
术后6个月A组的Majeed评分为(84.56±5.88)分,B组评分为(86.03±4.06)分,两组术后髋关节恢复状况差异不显著(t=0.107P=0.071),无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中,术后感染1例,患处不愈合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07%;B组患者中,术后静脉血栓2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561,P=-0.094),无统计学意义。
骨盆损伤治疗中的重点为纠正骨盆后环,如果骨盆后环处理得当,对患者的康复会较为理想。骨盆骨折会合并较多并发症,因此该病的治疗难度大,且容易致残[3]。采取钢板固定或骶骨棒固定均是较常见的骨折固定模式,但上述模式具有暴露点多、容易出现感染等缺点,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外支架固定模式可重建骨盆环的完整性,能较好地恢复骨盆的生理结构。该模式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但外固定模式同样存在明显缺陷,如不能很好地控制垂直移位以及冠状面上后、前旋转异位,单一采取外固定不能达到满意效果,需结合内固定方式进行综合干预。
经皮微创螺钉固定也是一种常见的固定模式,具有内置物少、对软组织损伤小等优势,该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该模式对于皮肤要求较低,能够弥补外固定治疗时美观程度不理想的缺陷。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如果骨折闭合,并且复位很好,则利用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方式较为理想。该模式可保持生理解剖结构不位移,且美观效果较好。对于骨折无法闭合的患者临床主张采取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的模式,该模式具有双管齐下的效果,充分利用内外固定的优势,将无法闭合的骨折缺口压合[5]。
对60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分别采取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术以及钢板内固定、外固定联合方式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模式均获得理想的效果,说明两种固定模式均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采用经皮空心螺钉技术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进行内外固定治疗,获得结果均比较理想,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