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囡,张通,杜雪晶,朱晓敏,刘元旻
1.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 100068;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 100068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脑卒中后,仅有37%的患者可以独立行走[2-3]。康复后能独立步行的患者中,跌倒是影响其日常生活的危险因素之一[4-5],异常的步行速度、双侧肢体不对称是主要原因[3-6]。步态参数可较好描述患者的步态特征,既可指导干预计划,也可检测疾病进展,降低跌倒危险[7]。
脑卒中患者步态异常不仅与肌肉痉挛、本体感觉受损、肌肉无力有关,还与平衡受损有关[8-9]。有研究指出[9-10],平衡功能可较好反映脑卒中患者的步态,下肢单腿支撑是步态稳定的决定因素[9]。刘郑等[11]发现,安静站立时左右偏差与双下肢步长比、摆动期时间比有关。An等[10]指出,安静时患侧负重减少影响患者步态时空对称性。Lewek等[12]指出,平衡功能评分越高,双下肢摆动期时间对称性越好。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损伤和恢复程度不同,各关节随意运动能力不同,平衡功能策略和步态也随之不同[13]。本研究应用平衡检测仪和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EBT)测 量BrunnstromⅣ、Ⅴ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探讨不同运动功能患者步态时空参数与平衡功能的关系。
选取2018 年9 月至2020 年3 月于北京博爱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6 例。诊断符合1995 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脑卒中诊断标准[14],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纳入标准:①年龄20~60 岁;②首次发病,病程2~6 个月;③Brunnstrom 分期Ⅳ、Ⅴ期,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 量表分级≤Ⅰ级;④能独立行走12 m;⑤生命体征平稳;⑥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感觉障碍、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度受限;②髋、膝、踝等关节疾患;③严重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评定;④视力、视野障碍,半侧忽略等;⑤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异常。
剔除和脱落标准:①突发身体不适,无法继续参与研究;②出院或转科等;③患者或家属主动要求终止。
患者根据Brunnstrom分期分为Ⅳ期组38例,Ⅴ期组38 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20-125-1),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平衡检测仪
采用Active Balancer EAB-100 平衡检测仪(日本SAKAI公司)。患者脱鞋,站立于指定位置,双脚间距84.3 mm,目视前方显示屏,双上肢自然下垂。测试开始后,随着电脑屏幕显示的8 个方向(夹角45°)尽可能移动身体重心,记录每个方向的稳定极限值。评定过程中保持室内安静,双脚位置保持不动,避免躯干过度屈曲[15]。本研究选取前后、内外侧(以患侧肢体为准)稳定极限值,计算内外极限值的比值(内外比)。
1.2.2 SEBT
患者脱鞋,单腿立于8 条直线交叉点上,相邻直线夹角45°;双上肢叉腰,若患侧上肢不能保持,可仅非患侧上肢叉腰;非支撑侧下肢分别向前、后内、后外3 个方向尽可能远地伸出,测量趾尖到起点的距离,再回到起始位置。患者通过移动重心,保持身体稳定;测试中支撑腿不能移动,足跟不能抬起;伸出腿不能在触地点支撑。先进行患侧支撑,再进行健侧支撑。测试前练习4 次,正式测试时每个方向测3 次,取均值。测试结果以下肢长进行标准化处理;下肢长为髂前上棘到内踝的距离[16-17]。
1.2.3 步态分析
采用GaitWatch 三维步态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广州市章和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评定。选取长12 m的空旷安静场地,测试前进行环境校准,确定磁场强度。正确佩戴7 个传感器后进行姿态校准,传感器位于骶骨后正中、双侧股骨中段正前、双侧胫骨平台内侧和双侧足背第三跖骨。患者练习4 次,再以自然步速测试[18]。记录步速、步频、步长、支撑相、摆动相、双侧髋/膝最大屈曲角,对称性采用比率指标(ratio index,RI)进行评价。
其中X1和X2分别为患侧和健侧的步态参数。RI比值越接近1表示肢体对称性越好[12,19]。
SEBT 和步态分析由有5 年工作经验的同一治疗师进行评定,Active Balancer EAB-100 平衡检测仪由康复评定师评定。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Brunnstrom Ⅳ、Ⅴ期患者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平衡测量值和步态分析测量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两组间平衡功能和步态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Ⅴ期组优于Ⅳ期组(P<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有患者步速、步频与平衡功能测试多数结果相关(P<0.05);Ⅳ期组步长RI与SEBT 结果明显负相关(P<0.01),摆动期RI与平衡仪、SEBT 部分指标负相关(P<0.05),支撑期RI与SEBT 健侧支撑前方距离正相关(P<0.05);Ⅴ期组步长RI与平衡仪内外稳定极限值呈正相关(P<0.05);Ⅳ期组髋、膝关节屈曲RI与平衡功能测试结果均呈正相关(P<0.05);Ⅴ期组髋屈曲RI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值正相关(P<0.05),膝屈曲RI与平衡仪的前后稳定极限值、SEBT 大部分结果(除患侧支撑的后内距离)正相关(P<0.05)。见表3。
表2 两组平衡功能和步态比较
表3 步态指标与平衡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步行功能降低、步态不对称是脑卒中患者的典型运动障碍之一[3,6,20]。不对称的步态模式导致步行不稳,跌倒风险增加,步行效率降低[12,20]。三维计算机步态系统是步态评定的标准常用方法之一[7],但因场地、仪器等因素影响,应用受到的限制。平衡功能是步态的影响因素之一,平衡功能评定一定程度可反映其步态[12]。
单侧下肢支撑能力是步态稳定的重要因素[16-17],SEBT 即在单侧下肢支撑完成的平衡测试,适用独立行走的脑卒中患者[16];平衡检测仪为国际常用的精准测量平衡的方法[13,21]。本研究显示,运动功能越高,平衡功能越好,步速、步频越快、步态越对称。下肢Brunnstrom 分期标准为髋、膝、踝关节的分离运动:下肢Brunnstrom Ⅳ期患者,坐位髋、膝、踝关节屈曲90°时踝关节可背屈,或足跟不离地面,膝关节屈曲>90°;Brunnstrom Ⅴ期患者,立位下伸膝时踝关节可背屈,或髋关节伸展位时膝关节可屈曲[22]。平衡调节依赖于踝策略、髋策略和迈步策略[13,21],灵活的踝、髋活动是平衡的前提。步行中,髋、膝、踝关节的随意运动会影响患者步态:髋关节屈曲能力影响步长,膝关节屈曲能力影响步速、步态对称性,踝关节随意运动能力影响足跟着地期和步长等[13,18]。故运动功能越高,平衡功能越好,步行能力越好,步态对称性越好。
本研究显示,Brunnstrom Ⅳ、Ⅴ期患者,步速与平衡功能相关,与以往研究一致[23-24]。步速是步态参数中最基本、最敏感的指标,也是常用的评估跌倒风险的指标[11,13,25]。提高步速和提高平衡功能相互影响,应共同训练。
步频可反映患者步行的节奏性和稳定性[13]。本研究显示,运动功能较低的患者,平衡功能与步频相关性较高;运动功能较高的患者,平衡功能,特别是平衡检测仪的指标与步频的相关性略有降低。平衡检测仪测试双腿站立的各方向稳定极限值,稳定极限值越高,患者站立期越稳定[15,17];SEBT 直接反映单下肢的支撑能力[16-17],运动功能较高的患者对单腿平衡能力评定方法更敏感。
步长RI与平衡检测仪测试结果相关性较低,仅功能较高的患者在左右方向弱相关;而功能较低的患者,步长RI与SEBT 多数指标均中度相关。健康人群步长RI为1.08[11],与本研究Ⅴ期组患者接近。脑卒中患者步长不对称影响因素较多,如立位平衡、患侧肢体负重、推进力、行为习惯等[9,20]。Brunnstrom Ⅴ期患者步长对称性已接近正常人,难以反映平衡功能;而Brunnstrom Ⅳ期患者的步长RI还能部分反映平衡功能,特别是单腿平衡能力。
本研究显示,支撑期RI和摆动期RI仅在Brunnstrom Ⅳ期患者与平衡功能相关,特别是摆动期RI,与Lewek 等[12]研究一致。摆动期和支撑期对称性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不同,提示两种时间对称性代表不同神经-肌肉-骨骼系统要求[12]。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站立时间包括单腿站立时间和双腿站立时间,摆动期单腿站立[11],患者向患侧移动困难,健侧摆动期缩短[10,12,26]。前后、内外方向上的平衡调整能力与步态时间对称性有关,患侧肢体负重能力也会影响摆动期的对称性[26-29]。由于调整步态对称性的方法较多[19],功能较好的患者步态对称性应探讨其他评定方法。
脑卒中患者髋、膝关节矢状面角度RI可评估步态对称性[30]。本研究显示,Brunnstrom Ⅳ期患者髋、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RI与平衡功能相关;Brunnstrom Ⅴ期患者,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RI与平衡功能中低相关,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RI仅与前后稳定极限低相关。膝关节的运动学步态不对称与患者平衡功能、步速、日常生活活动有关[26]。膝关节角度控制在步行中发挥关键作用,膝关节摆动期屈曲角度下降,使行走速度降低、能量消耗增加[30-31]。
总之,步行能力、步态对称性与平衡功能有关,但应根据不同运动功能分期选择不同平衡评定方法。步速和步频与平衡功能相关性较好;在运动功能较低的患者中,摆动期和运动学参数的对称性与平衡功能相关性较好;相比双下肢支撑,单腿支撑的平衡功能测量指标与步态的相关性更高。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