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舍勒铜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及数值分析

2022-02-15 10:19黄建鑫
现代矿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采场采区中段

黄建鑫

(紫金(厦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随着矿产资源不断开发,富矿资源量日渐减少,深部开采已经成为国内外矿产资源开采的必然趋势。深部“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使得深部岩体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响应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也造成了岩爆、突水、顶板大面积来压和采空区失稳等灾害性事故程度加剧,频率提高,成灾机理更加复杂。合理的参数布置及开采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深部围岩的应力分布,减少深部回采过程中潜在危险问题的发生[1-4]。目前,关于采场结构参数优化以及回采方式的合理布置,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科学研 究。曹 英 莉 等[5]采 用CAD-Midas(GTS NX)-FLAC3D耦合数值建模方法,建立了矿体的网格模型,并对平行回采与阶梯回采不同方案下的采场回采顺序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构建的CRITIC赋权评价模型对井下不同回采顺序进行了综合评价;李胜辉等[6]基于Mathew法对试验矿房顶板稳定性和侧帮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到矿房极限暴露长度和宽度,并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模型,按原设计回采工序进行数值模拟验证;周科平等[7-8]利用遗传算法与数值模拟协同分析对井下回采顺序进行优化研究;史秀志等[9]运用突变理论推导条柱失稳的必要条件,对大跨度采场开挖及上部硐室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宽度条形矿柱下上部硐室顶板和条形矿柱的位移变化、最大应力变化和塑性区;莫卿等[10]采用模糊评价理论,得出了不同开采技术条件下的采场最优结构参数,并将优化的采场结构参数应用于工程实例;向鹏等[11]和任卫东等[12]分别对采用嗣后充填采矿方法的采场进行了回采顺序优化,并且根据不同采场围岩状态进行了不同的回采顺序调整,大大提高了回采的安全稳定性。

上述文献均对于解决矿山采场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矿山地形的差异,并不能较准确地适用于本矿山。本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以阿舍勒铜矿为研究背景,以采区高度、回采方式等为优化因素,分析了阿舍勒铜矿回采过程的变形、塑性区特征及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探讨在该地质条件下的最优回采参数。

1 工程概况

阿舍勒铜矿矿区构造较发育,地形地貌简单。矿体围岩岩性较复杂,主要为晶屑岩屑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灰绿色英安斑岩等,浅部顶底板岩石多为软弱岩石,铜矿体(层)为半坚硬—坚硬岩石,深部顶(底)板岩石多为半坚硬岩石,铜矿体(层)为坚硬岩石。岩体质量属坏—中等,现状井巷稳定性中等,开采过程易产生顶拱崩塌、硐壁变形、滑动等不良工程问题。确定矿床属层状岩类,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2 矿区几何模型建立

根据该矿山现有开采条件,以深部矿体平均水平厚度为33 m,平均走向长度为200 m,平均倾角为70°建立数值模型,对实体模型进行分组,主要分为上盘围岩(hanging wall)、下盘围岩(foot wall)及按中段划分的矿体(orebody);模型尺寸为493 m×400 m×1 000 m,实体模型如图1所示,材料选用Hoek-Brown强度准则折减后的参数,得到岩石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

3 采区高度模拟计算

将矿区0~600 m中段在纵向方向按100,150,200 m划分采区,各采区回采时,自下而上回采采区内各中段。设计100,150,200 m 3种采区高度方案,方案结构参数如表2所示。

?

3.1 应力变化特征分析

通过计算可知,应力主要集中在采场边和角部,上盘应力集中较下盘大;对各开采步骤下最大压应力、最大拉应力进行统计,见图2。采场边角处的应力集中系数较大,方案Ⅰ最大达到1.81,方案Ⅱ最大达到1.96,方案Ⅲ最大达到2.16,如图3所示。说明开采采场在垂直方向上间隔越小越有利于卸压,0~150 m中段局部位置可能发生小范围岩爆,但不影响整体回采;开挖过程中,部分围岩及顶板出现拉应力,最大拉应力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均在0.1 MPa附近,处在岩体抗拉强度的边缘,抗拉强度最大的地方均是在采场顶板的中部,很容易产生拉破坏。充填未接顶就会使采场顶板悬空,一旦超过抗拉强度,必然会导致破坏。因此进行充填接顶也是避免岩体顶板发生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各方案开采最后中段第一次开挖时,最小主应力和应力集中系数达到峰值。整体上,最大主应力数值皆低于矿岩的岩石抗拉强度,从图4可以看到,各方案第2步开挖时,充填体中线上部和下部产生约为0.20~0.23 MPa的最大主应力,低于此处充填体抗拉强度,因此,矿岩及充填体不会产生拉伸破坏。

3.2 位移变化及塑性区分布特征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采场底板起鼓和顶板下沉最大位移量随开挖步骤逐渐增加,各方案开采最后中段第二次开挖时,最大位移达到峰值,方案Ⅰ第6步开挖达到-144 mm,方案Ⅱ第10步开挖达到-117 mm,方案Ⅲ第14步开挖达到-118 mm;考虑到深部矿岩节理密度较大,可能导致局部垮落。

各方案在最后步骤回采完成时的塑性破坏区如图6所示。方案Ⅰ塑性区体积最大达到2.60×106m3,塑性区体积比达到0.69,方案Ⅱ塑性区体积最大达到2.55×106m3,塑性区体积比达到0.73,方案Ⅲ塑性区体积最大达到2.52×106m3,塑性区体积比达到0.71。整体而言,采场周边充填体塑性破坏区随着开挖的进行而明显增加。各步骤拉伸破坏体积较少,剪切破坏体积较大,塑性破坏区主要集中在采场两帮和顶板,从塑性区剖面图和塑性区体积可以看出,各方案最后2步开挖时,由于两侧和顶底板都是充填体,塑性破坏区有大面积连通,顶板和两帮充填体可能有大面积塌落,较为危险。

通过对比3个方案各步骤开挖各项指标,各方案的应力集中系数排序:方案Ⅲ>方案Ⅱ>方案Ⅰ,方案Ⅰ最大位移略高于方案Ⅱ和方案Ⅲ,方案Ⅰ塑性区体积最大值略低于方案Ⅱ和方案Ⅲ。由于深部采场岩爆风险增加,在方案Ⅱ和方案Ⅲ位移和塑性区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应力集中系数较低的方案Ⅰ岩爆风险更低。因此,3个方案中,方案Ⅰ优于方案Ⅱ和方案Ⅲ。

4 采区回采方式模拟计算

将0~600 m中段在纵向方向按100 m划分为6个采区,设计2种回采方式,方案a开采时不留顶柱,方案b回采时每个采区顶部预留10 m顶柱。各采区回采时,自下而上回采采区内各中段。各方案按图7回采顺序回采,其中数字代表回采顺序。

4.1 位移变化及塑性区分布特征分析

如图8为各方案回采过程应力变化情况,2个方案各中段开挖完毕时,即第4步和第8步开挖时,采场边角处的应力集中系数达到峰值,方案a分别为1.65(第4步)和1.81(第8步),方案b分别为1.65(第4步)和2.53(第8步),说明方案b岩石强度较硬的预留顶柱较充填体更容易应力集中,第5步开挖时,方案a最小主应力达到峰值123.9 MPa,局部应力集中系数达到峰值2.83;方案b最小主应力达到峰值115.3 MPa,局部应力集中系数达到峰值2.64,50 m中段矿柱中有岩爆风险,较为危险;第6至8步开挖时,卸压完成,应力集中系数较小,开采较为安全。从图9可以看到,方案a、b第2步开挖时,充填体中线上部和下部产生约为0.23 MPa的最大主应力,低于此处充填体抗拉强度,因此,矿岩及充填体基本不会产生拉伸破坏。

4.2 位移变化及塑性区分布特征分析

从图10~图11可以看出,最大位移主要出现在开挖采场顶、底板,两帮和上下盘的位移相对较小,采场底板起鼓和顶板下沉最大位移量随开挖步骤逐渐增加,无论采用哪个方案,采场均会产生较大位移,但整体而言较为安全;方案a第6步开挖达到-144 mm,方案b第8步开挖时位移达到最大值-102 mm,说明预留的顶柱可以降低顶板位移,考虑到深部矿岩节理密度较大,可能导致局部垮落。

各方案在最后步骤回采完成时的塑性破坏区如图12所示。采场周边充填体塑性破坏区随着开挖的进行而明显增加。各步骤拉伸破坏体积较少,剪切破坏体积较大,塑性破坏区主要集中在采场两帮和顶板,从塑性区剖面图和塑性区体积可以看出,第1~6步开挖较为安全,两帮充填体可能有局部掉落;第7~8步开挖时,方案a由于两侧和顶底板都是充填体,塑性破坏区有大面积连通,顶板和两帮充填体可能有大面积塌落,较为危险;方案b由于有预留顶柱,塑性破坏区连通面积较方案a小。

5 结 语

(1)应力主要集中在采场边缘以及角部,上盘应力集中较下盘大,采场边角处应力集中系数较大。采场周边充填体塑性破坏区随着开挖的进行而明显增加。塑性破坏区主要集中在采场两帮和顶板。

(2)最大位移主要出现在开挖采场顶、底板,两帮和上下盘的位移相对较小,采场底板起鼓和顶板下沉最大位移量随开挖步骤逐渐增加。

(3)通过对比不同参数优化方案,阿舍勒铜矿矿区采区高度为100 m,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采区,采用预留10 m顶柱的回采方案最优。

猜你喜欢
采场采区中段
复杂条件下的采区系统优化实践
常村煤矿花垴回风井主要通风机投运方案论证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尿检时如何取中段尿
基于FLAC3D的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①
邢台矿25300 采区开掘巷道防治水技术研究
北厂-架崖山矿段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窄长采场胶结充填体强度要求及结构设计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小学低中段儿童诗自主创编教学实践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