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轨迹螺钉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疗效观察

2022-02-15 02:59:14郭瑞王翰宇李方任重李琦郑博隆贺宝荣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融合术椎弓节段

郭瑞,王翰宇,李方,任重*,李琦,郑博隆,贺宝荣

(1.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湖北 十堰 442000;2.襄阳市中医医院骨科,湖北 襄阳 441000;3.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骨科,山东 济南 271100;4.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陕西 西安 710054)

腰椎后路融合术是目前临床广泛开展的术式,主要针对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在解决患者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能需要二次手术。Santoni等[1]在2009年提出了皮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的新技术,相比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具有创伤小、生物力学性能佳等优势。新技术获得大众一致认可,同时也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现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到2019年9月收治的114例因ASD而行二次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CBT应用于ASD的疗效,供临床工作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入选标准:(1)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2)患者体格检查出现腰背痛、下肢放射痛或相应部位感觉减退等阳性表现;(3)影像学检查提示邻近节段退变且与体格检查结果一致;(4)能坚持至少1年的随访。患者排除标准:(1)术后其他节段退变不是相邻节段;(2)影像学检查与体格检查结果不一致;(3)术后出现多个节段的退变;(4)因肿瘤或其他性质病变导致出现神经症状;(5)凝血功能异常、心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和麻醉;(6)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手术;(7)不能坚持接受随访。

依据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114例,其中女76例,男38例;年龄45~63岁,平均(52.12±5.4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完整的MRI、CT及X线影像学资料,术后均复查X线片。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和CBT手术组,传统手术组61例,CBT手术组53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麻醉成功后,CBT手术组患者取俯卧位按脊柱后路手术常规消毒铺单,按术前设计,于原手术部位上方取后正中切口,充分暴露病变节段邻近椎体及原手术固定节段上端椎体,两侧暴露至椎板峡部的外侧即可,无需显露关节突关节。以横突下缘和峡部的交点向内偏约3 mm位置为进针点,螺钉外倾15°,头倾约25°~30°于两椎体双侧植入适当型号螺钉,对退变节段充分减压后切除椎间盘,植入人工骨粒后放入适当型号椎间融合器,安放适当长度连接棒。透视见内固定位置良好,闭合伤口,留置引流装置,手术结束。传统手术组患者取俯卧位按脊柱后路手术常规消毒铺单。按术前设计,沿后正中原手术切口切开,并将手术切口往头端延伸,逐层显露出内固定装置,取出原内固定装置。充分暴露病变节段相邻椎体,于双侧植入适当型号椎弓根螺钉,对退变节段充分减压后切除椎间盘,植入人工骨粒后放入适当型号椎间融合器,安放适当长度连接棒。透视见内固定位置良好,闭合伤口,留置引流装置,手术结束。

1.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予以镇痛等对症治疗,观察未出现不适表现,3d后开始在支具保护下活动,所有患者出院前均需复查X线片。嘱患者术后1、3、6、9、12个月门诊复查,部分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建议专科就诊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节段、术后伤口引流量、治疗费用、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术前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观测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做好记录。

2 结 果

排除病例资料不完整及后期随访丢失病例,本研究最终共纳入114例患者,均接受12~2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6.60±0.48)个月。术后共有7例(其中传统手术组4例,CBT手术组3例)患者观察到伤口延迟愈合,经门诊处理1个月后全都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观察到伤口感染问题。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比较,观察到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治疗费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T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均明显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后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VAS及ODI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VAS及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获满意疗效,其中CBT组患者VAS评分由(4.72±1.32)分改善至(1.75±0.73)分,ODI评分由(40.79±4.90)%改善至(10.30±2.27)%;传统组VAS评分由(5.15±1.15)分改善至(1.89±0.75)分,ODI评分由(40.95±3.91)%改善至(11.15±2.57)%。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信息比较

表2 手术患者随访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

典型病例一为62岁男性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1年后出现左下肢抽痛麻木,查体见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35°阳性,左下肢大腿后外侧感觉减退。使用CBT螺钉固定技术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术后效果满意。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3。

图1 术前X线片示L4~S1内固定位置良好 图4 术前X线片示L3~S1内固定位置良好

图2 术前CT及磁共振示L3~4椎间盘突出 图5 术前CT及核磁共振示L2~L3椎间盘突出

图3 术后X线片示L3~S1内固定位置良好 图6 术后X线片示L2~S1内固定位置良好

典型病例二为58岁男性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4年后出现左侧大腿外侧疼痛麻木。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术后恢复可。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4~6。

3 讨 论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术后比较棘手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方面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2],甚至有0.4%的患者多次发生ASD[3],退变的发生可能与术后腰椎前凸较小、融合节段过多等原因相关[4],主流观点认为是手术致使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发生改变而导致[5]。患者多出现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治疗上与普通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类似,当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治疗包括微创技术以及后路的固定扩展[6]。

Santoni的新技术[1]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已有报道CBT螺钉技术具有众多优点,如减少暴露、减少神经损伤、出血少、生物力学性能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相当等[7],由于置钉角度不同,故本研究中CBT组患者需在原固定上端椎上再植入一组螺钉,将固定节段上延,无需置换原连接棒,术中横向及纵向暴露均明显减少,所以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同等花费下,CBT组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截止末次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改善明显,未观察到融合失败的病例,也未观察到内固定失败情况,总体疗效满意,获得了与以往研究[8-16]一致的结果。但也有少数报道得出相反的结论,经过随访未得到CBT螺钉优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结果[17-19],可能是技术推广的前期经验不足,疗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最后结果出现偏差。

研究发现,CBT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相比有许多优势。在减小创伤的同时增加固定强度,甚至表现出了很好的生物力学性能[7,20-23],研究证实CBT螺钉扭矩大约是传统椎弓根螺钉的1.7倍[24],抗拔出力比传统椎弓根螺钉增加了30%[25],并且具有更好的抗疲劳性能[26]。众所周知,传统的椎弓根螺钉术后有出现螺钉松动的风险,且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松动率会更高[27],而CBT螺钉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由于钉道与骨皮质有更多接触,所以对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也能获得很好的疗效[28-29]。另外,在患者椎弓根发育畸形的情况下,CBT螺钉也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而取得好的固定效果[13]。本研究纳入的患者都是单节段病变,针对多节段的病变,CBT同样能获得满意的效果[30-31]。影像学上也有报道CBT螺钉穿透了皮质骨中较传统轨迹更为丰富的区域,有更多的皮质骨接触[32-33],为其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虽然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内固定失败的病例,但CBT螺钉的并发症也需引起重视,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椎弓根的骨折及螺钉的松动问题[34-35],有学者对尸体模型进行研究,认为钉尾和棘突及椎板基部撞击是可能的原因[36],目前与此相关的报道尚不多,具体发生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其次,于初学者而言,置钉难度比传统椎弓根螺钉大,需要更长的学习曲线,并且研究证实固定效果会因螺钉尺寸的不同而不同[37],一系列因素都给手术疗效带来了不确定性。近10年来学术界也展开了许多研究,术前详细的CT评估[38]、术中3D导航应用[39]以及机器人辅助置钉[40]等技术手段都被证明提高了置钉准确性和手术安全性,使疗效得到了保证。综上所述,虽然CBT螺钉也有众多不足,但其仍不失为一种好的固定方式[41]。

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纳入的样本量偏小,且随访时间不够长,以至于并没有观察到严重的并发症发生;(3)疗效评价部分指标不客观,容易受患者个人主观因素干扰。CBT螺钉的真实疗效仍需要前瞻性、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

通过短期随访结果发现,CBT螺钉在处理ASD时能够取得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相当的疗效,在同等费用的情况下,与传统椎弓根固定方式相比明显减小了术中创伤,保护了椎体后方组织,减少了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必要时可作为传统椎弓根螺钉的替代技术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融合术椎弓节段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43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
经椎弓根植骨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活血祛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134例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